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和农业技术落后,加之水、旱、冻、雹等自然灾害和虫灾时有发生,因而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建国后,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渐由互助组、初级社、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向集体化道路,生产力得以解放,男女劳力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积极改革创新耕作模式,增加复种指数,合理密植,推广良种,科学施肥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1949年10月建国以来,松树庄一般农户种植萝卜、白菜、胡萝卜、芹菜、大葱等普通蔬菜,基本不去集贸市场购买。
1959年2月,惜福镇人民公社成立,松树庄生产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充分发挥集体的优越性,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年,掀起了全民多种形式的积肥活动。如挖湾泥、打炕、打锅台、刨圈台子、积绿肥、拾粪等,搜集了大量的土杂肥,为农作物的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松树庄派出300多人到西小茔、周家岚等地深翻改土,在当时村南坡等工地进行大会战,吃住在工地。当时工地上、田野里到处红旗飘扬,社员干劲冲天,生产队里收获的地瓜遍地皆是,无人理会,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悲剧。粮食收获期间没有采取快捷有利的收储措施,使粮食受到极大的损失。特别是一年中的主要粮食地瓜损失严重,全村所有应收获的地瓜全部放在地里挖沟深埋,结果通通烂掉。
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粮食歉收,外加没有存粮,村民生活陷入困境,多数村民由于营养不良,80%出现浮肿,死亡多人。
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指示,松树庄生产大队实行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逐步完善调整农业生产措施,农业生产开始回升,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64年,松树庄生产大队选取良种450公斤,其中水稻250公斤,各种植2亩,做对比试验,同时大搞“三田”树立样板试验田5亩,试验项目9个,并肯定玉米、水稻、地瓜适合当地种植。
1964~1965年“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队进驻松树庄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了新的领导组织——贫下中农协会。选举张世林任贫协主任。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但终受各种形式“闹革命”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基本呈稳定或略有提高的状态,粮食产量递增幅度不大。
松树庄生产大队1965年亩产216.5公斤,到1966年猛增到306公斤,1967年又提高到428公斤,比1966年增长40%,1968年亩产达460公斤,比1967年增长7.5%,由缺粮队一跃而成为余粮队。
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983年春,青岛市人民政府确定松树庄生产大队为青岛市蔬菜生产专业村。村民在稳定粮田面积的前提下,陆续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商品化产业发展,不断涌现出建筑、医疗、运输、加工、餐饮、企、商、果业、养殖业等专业户,农村内部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传统农业地位逐步下降。
2004年9月“村改居”,村民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工业园的建立和企业数量规模的增加,土地逐年被征用。
2010年9月12日启动旧村改造、拆迁、居民分散居住再回迁,农业生产基本结束。
第一节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据明万历版《即墨县志》记载:松树庄属即墨南乡比较富裕村庄之一。旧时,土地归私人所有,农民手中土地可自由买卖。大量土地被富人占有,贫农、雇农占有少量耕地,佃农则地无一垅。在封建制度下,无地或少地农民因生活所迫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或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村107户,8户地主、富农占全部土地的60%以上。
农民土地所有制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1年,松树庄实施土地改革,全村共有130户,560人,贫下中农占60%,土地1690亩,贫、雇农分到土地,领到政府颁发的《土地证》,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互助合作的初级阶段(互助组、初级社),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自己所有。
集体土地所有制1956年6月,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松树庄、惜福镇村、南寨村、吴贾村合并建立和平农业社,土地收归集体所有。1958年9月,卫星人民公社成立,集体土地归公社所有,并打破村与村之间界限,土地划片,以耕作区为单位实行统一耕种。1961年,根据党中央“关于适当分配自留地、以利发展养猪、养鸡、养鹅、养鸭问题”的指示和“大集体、小自由”的原则,松树庄生产大队将村周围条件较好的土地每人2厘作为自留地分给社员,由各户自由经营,土地产权仍归集体所有。
1960~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社员生活极度困难,政府号召生产自救,并按照政府“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政策,扩大自留地,允许社员开荒种地,地边、沟边、路边(又称拾边地)可长期归个人耕种,地权归集体。1962年,党中央下达《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六十条)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核算”,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生产大队统一管理,生产队所经营土地归集体所有。
1983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域内所有土地按人分到社员各户,由社员自主经营。生产队留有部分机动地(于1989年取消),作为添减人口粮田调整用地,未利用前由社员承包,承包期为15年,土地经营使用权归承包人。1999年,村集体与354户村民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承包期延长至30年。
第二节经营管理
个体经营1951年前,域内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种植农作物,无生产计划,随意种植。
农业生产互助组土地改革后,农民有了土地,但因劳力、生产工具、牲畜等生产资料不足而制约了生产的发展。1952年,在政府指导下,组织村民根据自愿的原则成立互助组。始由6户组成域内第一个互助组,张承殿任组长。后发展到16户,有中农6户、贫下中农10户、其中有军属1户;男整劳力27名、半劳力6名、女整劳力19名、半劳力5名;全组土地109亩、内有水浇地34亩;全组农具小车13辆、七吋步犁1台、喷雾器1个、耧1个、耙1个、锄24张、镢21张、驴1头、猪11头、母猪5头、种猪1头。互助组实行劳动互助,帮种帮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后互助组发展到10余个,计80余户。
1975年松树庄生产大队劳动力数统计
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初级社,农民将土地、果树,大牲畜、生产工具入股由初级社统一经营管理,年终参加分配。1956年6月,松树庄、惜福镇村、南寨村、吴贾村合并建立和平高级农业社,农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果树、牲畜、马车、手推车等大型生产工具作价归集体所有,由和平高级农业社统一经营管理,实行按劳分配。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1958年9月5日,卫星人民公社成立。公社成立后奉行“一大二公”(指经营规模大、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实现集体公有制),并实行二级核算。1958年9月,和平高级农业社撤销,建立惜福镇生产大队。社员实行粮食供给制,“吃集体食堂”不要钱,浪费粮食难以计数。同时取消生产大队经营体制,采用“团、营、连、排”部队建制,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出勤不记工分,劳动不记报酬,劳动组织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打破村界、地界,划片耕作,劳动力统一调动,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大搞整地、淘铁沙、大炼铁钢等运动。人民公社初期的二级核算,形成“一平二调”和大刮“共产风”,随意将生产队的土地、劳力、资金和各种生产资料进行平调,多劳不多得,丰产不多分,挫伤了干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1961年1月,松树庄从惜福镇生产大队划出自建生产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使全大队的土地、水利、作为种植,可以统一计划,统一安排。适应公社化发展的需要。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7月,实行“三自一包”制度,域内部分土地包产给社员,由社员自由耕种。
1962年生产管理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大队代管账目的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新的体制结构便利了生产经营和管理,解决了平均主义矛盾,社员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力得到恢复,进一步增强了度荒抗灾能力,这种管理模式直到1968年底。1968年7月1日,6个生产队改为3个连,即民兵连、生产连,民兵营长张世昉,张世田为教导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所谓的俗称“大包干”或“单干”,耕地按人分到各户,完成了农业经济从大集体经营转向个体经营的改革,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三节土地征用
1951年,松树庄共有土地1690亩。随着人民生活趋于稳定,人口不断增长,村庄规模不断扩大,饲养院、副业大院、学校、幼儿园、敬老院、道路建设、广场等公益事业发展壮大的需要,特别是199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园区建设及配套设施不断扩大,许多土地被占用,集体耕地越来越少,到2015年已无可耕地。
修建道路占地
1987年松树庄至傅家埠路长650米、宽20米。占地20亩。
1988年南寨进村路长320米、宽20米、占地10亩,换取南寨北岭8亩。
1995年农行以东修路长150米、宽20米。占地5亩。
1998年工业路第一条长700米、宽30米、第二条长300米、宽30米。两条路各占地45亩。
1998年李王路绿化长550米、宽12米。占地10亩。
2000年镇政府北修路长500米、宽33米。占地25亩。
2001-2004年正阳东路东扩长800米、宽40米。占地50亩。
公益事业及建设占地
1987年建惜福镇敬老院占地5亩
1987年建惜福镇小学以地折款12亩
1987年建惜福镇政府办公楼占地20亩、政府前广场占地9亩
1991年信用社占地8亩
1994年建惜福镇法庭占地6亩
1994年农行营业大楼占地6亩
1997年建交警中队占地6亩
1998年修进村路占地3.26亩
2011年建幼儿园办公室占地6亩
2011年村活动中心占地8亩
2010-2012年工业园占地140亩
民房占地1987年规划建民房30余户、占地10亩。
第四节劳动管理
以工换工1953年农业互助组期间,互助组内部有初步的技术分工。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劳动力或生产工具,实行以工换工或以工换畜等方式。互助组根据各户农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劳力安排耕作或收获。
工分制1954年初级社期间下设生产小队,劳力由生产队调配,根据劳动力的强弱和技术能力安排农活,以工分形式记录劳动力报酬,所得工分参加生产队的粮食、柴草、现金及其它物品的分配,年终进行决算。1961年以后,根据《六十条》精神,实行基本劳动日制度,对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更加完善,并将劳动力分为男整劳力、半劳力;女整劳力、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年龄小、身体弱、不能干重活者)5种。同时制定出劳动力出工天数,男整劳力出勤26天以上、女整劳力出勤24天以上,男女半劳力出勤20天以上。劳动日的工分标准是男整劳力一般为10分,女整劳力为7分,并使用《社员劳动手册》将工分记录在册,日清月结,年终核算,参加收益分配。
1959年松树庄生产大队劳动力分配使用情况统计表
小包工在行使基本工分的同时,开展小包工方式,将推车送粪、抬粪、打炕、挑尿水、刨地、锄地、割小麦等农活,根据里程、技术、劳动强度等方面确定农活具体标准,由生产队长根据实际情况指派1人或几人去干,按质按量,完成后便可得到规定工分。包工前,男整劳力一般一年能挣3000工分左右,实行小包工后,有的社员最多可争5000分,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社员收入。
大寨式评工法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全国北方农村工作会议后,强调突出政治,批判“工分挂帅”,推行山西大寨大队劳动评工法,实行“按季评思想,年终评工分”,“社员自己要工分”的“自报公议”法,结果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随后,得到了及时纠正。重新调动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第五节地片名及方位
域内耕地地片的命名有4种:根据地理方位如东杭、西杭;根据地貌特征如西南崖、南河底、正南崖、东南崖、哈马湾、后寨北岭;根据茔盘方位如东茔、西小茔、黄家庄、傅家茔、和尚岚;根据河流方位,如西河、北水沟、庙沟、干河子。
村东片有东北杭、东茔。
村西片有西杭、西小茔、黄家庄、西老茔、西河。
村南片有西南崖、南河底、南崖、西河底、东南崖、哈马湾、傅家茔、和尚岚、磨牛头、韩家岚、石头窝子、五亩二、南五亩二。
村北片有沟埠、南寨前、周家岚、下一节。
松树庄地片名称统计
松树庄土地地片名称位置图
松树庄村地籍图及土地和属界线图
第六节收益分配
粮食分配又称实物分配。实物分配主要是小麦、玉米、地瓜、地瓜干、谷物及其它杂粮和蔬菜、水果、柴草等。粮食分配分为夏季分配和秋季分配。夏季分配主要粮种是小麦及豌豆;秋季分配主要粮食是春、秋玉米,春秋地瓜、地瓜干、大豆、花生及其它杂粮;蔬菜、果品按季节分配,粮食秸秆随农作物收割后分配。
初级社时,农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耕种,农民参加合作社,劳动记工分,年底从总收益中留足种子,集体提留,上缴国家部分,按照“地四劳六”的比例进行分配。1956年和平社时,土地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人七劳三”的比例进行分配。1961年,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仍按“人七劳三”比例进行分配,体现了“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粮食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留足种子、饲料之后,进行分配。1966年,松树庄生产大队总分粮170.28吨,留种11.34吨,每人平均分粮180公斤。1983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各户所有,国家不再征购。
现金分配人民公社初期,曾实行二级核算,人民公社可以把各生产大队的经济收入进行平调,使其达到平衡,导致收益多的生产队财物被调出,直接影响了生产队和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1961年,实行三级所有制后,生产队可根据当年的总收入(包括副业收入、粮菜折价及其它收入)扣除国家税金、预付下年5%生产费用公积金3%和2%的公益金,剩余部分可作为本队分配现金,按照全队当年劳动日(10分为1个劳动日)的总和,折算出每个劳动日的价值,进行现金分配。
1967年,全大队195户,946人,6个生产队。1968年把原来6个生产队缩编为3个连,统一上工,并由连长口令:一连连长张泽元,一长一短代表一连,二连连长张世潭,一长二短。三连连长张显东、张承准,一长三短,社员听哨声可辩别哪连出工。张世昉任营长,张世田任教导员。劳动力375个,总劳动日126600个,每个劳动日值0.70元,全年每人平均分现金37元。
1967年度松树庄大队粮、油实际产量和分配情况报告一览表
1969年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情况表
第七节农田改造
攒粪积肥1958年9月卫星人民公社成立后,生产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充分发挥集体的优越性,调动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1959年,掀起了全民参与、多种形式的攒粪积肥活动。如挖湾泥、打炕洞灰、刨圈台子、拾粪、攒圈肥等,积攒了大量的土家肥,有效改善了土壤,提高了肥力,为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八节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前松树庄没有水库、机井或其它水利设施,殷实人家在陈家洼、周家岚一带打过深井,村民土地零星分散,沿河边地势低的土地多挖有浅水井、水深不过2米,或在河床挖“水窝子”取水,使用的都是地表水。大旱年水井、地表水干涸,直接影响农作物播种或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水浇灌,只能靠天等雨,常误农时,造成粮食减产或绝收。1956年,中央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可以极大地降低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证。1956年,崂山郊区人民政府实行山区建塘坝,平原接平塘的兴修水利建设方针。1983年,实行家庭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许多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很好地维护,逐渐坍塌或废弃。
修枯桃水库1960年2月,松树庄大队派张世昉、张承界、张泽美、张世珊、胡寨本、张泽论等多人到枯桃修建水库大坝。
修书院水库1972年4月30日开工建设,组织惜福镇、夏庄、城阳3个公社劳力完成,其中松树庄大队派第一生产队张世友、张世勤、张绪堂、张泽士,第二生产队有张泽科、张泽岩、张泽孔、张泽孟、张世真,第三生产队有张世宇、张泽先、张泽居、张绪田、张泽金,由张世央带队并负责。该水库工程于1981年完成,其他配套工程一直干到1993年。
水井1956-1975年打机井9眼,其中村西杭2眼、周家岚2眼、后寨前2眼、副业大院1眼、村北1眼、北水沟1眼。
塘坝1960年在西南崖(韩家沟水库)修建塘坝,1968年在南河底建塘坝1处,蓄水浇地。1963~1968年,松树庄建塘坝3座,蓄水3000立方米。
河道改造惜福镇河分南河、北河。南河吴贾村至松树庄段,河道弯曲,汛期两岸农田、果园受害。1973年,吴贾村自砌护岸墙长150米、高1.5米,向西延至松树庄。松树庄接吴贾村河口向西砌筑石堤长400米、高2.5米、顶宽2米、底宽10米。将该段河道裁弯取直。
东北井
大口井1965年3月,惜福镇公社派2人参加崂山县水利局举办的打井技术培训班,惜福镇公社举办为期3天的打井训练班,先在松树庄试点,后全公社推广。1966年,松树庄生产大队在村东北角打第一口大井,直径3米,用去石头140多立方米。同年在周家岚打1眼、黄家庄2眼,南寨前1眼,腊杭湾底3眼、东北井1眼,到1968年共打大口井7眼,使80%以上土地实现水利化。
节水灌溉1964年,松树庄有排灌机械30马力10台,1969年域内水浇地面积570亩,其中自流灌溉100亩,机灌120亩,电灌350亩,水井3眼。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紧缺认识的提高,农业灌溉逐渐向喷灌、微灌、滴灌节水型发展。1976年,松树庄生产大队投资3万元,建起50亩喷灌工程,选用丰产464深井与3B57型水泵提水,地下铺设直径200毫米的水泥主管道,支管道采用直径150毫米的石棉管道,地上固定喷杆10根,用PYS-20型喷头进行喷灌。与畦灌相比,每亩蔬菜增产1000公斤,每亩小麦增产60公斤。由于管道、喷头质量差,于1974年淘汰。
第九节作物种植
粮食作物域内适宜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地瓜、小麦、玉米、谷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生产力低下,地瓜曾以其高产而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低,成为域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它农作物如高粱、黍子、荞麦、大麦均属早熟作物,为调济粮食不足而种植,其种植面积较少,20世纪80年代后不再种植。
1965年松树庄生产大队粮食耕亩单产计算表
地瓜
地瓜属高产作物,亩产一般在1300~1500公斤左右。除部分鲜地瓜直接食用外,春地瓜大部分在秋收期间留生产队集体晒瓜干储存,供村民半年口粮。切地瓜干的活一般由妇女来完成,20世纪50年代使用铡床切瓜干,体积大,较笨重。60年代开始使用擦板,相比铡床轻便、快捷。地瓜不分大小切干后都有两页带皮,即切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晒干后称“干子皮”,食用质量差,灾年可果腹充饥,丰收年用来作家畜饲料。有的社员用刀在鲜地瓜干中间切一刀,挂在铁丝上凉晒,称“挂干儿”。若遇阴雨连阴天,不干的地瓜干儿中间会腐烂、发霉,称“眼镜干”或“长毛干”。因此在地瓜收获期趁天气好要快收、快切,好天可三天晒干收存。地瓜丝也是储存方法之一,用带眼的擦冲,将洗净的鲜地瓜擦成地瓜丝,剩余部分称“条子茧”或地瓜茧。用炕席、凉席、蓬布等放在干净、通风、光照好无尘土的地方凉晒,一天可晒干收存,瓜干和瓜丝可磨成地瓜面,用来包地瓜面包子、面条或其它面食。
1948年,村民主要种植“胜利百号”地瓜,此地瓜蔓短且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种植面积广。60年代中期,引进“一窝红”、“烟薯1号”、“烟薯2号”,但“胜利百号”仍为普栽品种。1975年后,引种青岛市农科所培育的“青农2号”,山东农科院培育的“553”、“5245”、“696”等品种,通过栽植,“青农2号”栽植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域内杭北、沟埠、黄家庄、西河底、南寨北岭、庙沟、小洼、蛤蟆湾、石头窝子、磨牛头、和尚岚一带沙土地,适合栽植地瓜,由于地瓜品种不断改良,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地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进入90年代末,已无村民种植。
小麦
1959年松树庄生产大队夏收作物收获量
玉米
1959年松树庄生产大队晚收作物产量统计表
谷子
大麦为早熟品种,主要于春夏青黄不接时用以接济口粮之不足。多用于炒面吃,大麦的种植方法与性质基本和小麦相同。其食用质量及食品花样次于小麦,但产量很低。合作化时期已不再种植。
高粱
高粱俗称胡秫,种植方法和田间管理与玉米基本相同。属低产作物,4~5月人工播种,一般种在涝洼地,籽粒去壳后可做稀饭、磨面。高粱秸(也称秫秸)可做建房材料。高粱穗脱粒后可扎笤帚、饭帚。高粱秸皮(也称席篾)可编制炕席,秸杆可制作锅盖(盖垫)。1959年,域内种植高粱75.96亩,总产量7.02吨,社内扣留种子250公斤,饲料2.71吨,分给社员4吨,高粱因产量低,20世纪60年代后淘汰。
黍俗称“沗子”,多兼种豆角,秸杆称黍秸,穗头剥去籽粒后称黍瓤,多用于扎炕笤帚,籽粒脱皮后,称“大黄米”,多用于包糕、酿酒。黍糠多用于填充枕头。1959年,域内种植17.43亩,总产量2.51吨,社内扣留种100公斤,分给社员2.41吨,20世纪60年代少有种植,后淘汰,种黍子的农活与种谷相同。
1958年松树庄生产队农作物产量统计表
1966~1986年松树庄生产大队粮食生产情况
油料作物域内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大豆。芝麻曾有少量种植。
花生
花生俗称长生果,花生原产于巴西,16~17世纪传入中国,是域内村民较早种植的油料作物,多种于岭地。建国前,主要种植“大花生”、“一窝猴”等品种。合作化后开始种植耐旱的“伏果”、“油果”、“海花1号”、“白沙1016”、“花28”、“白沙131”、“鲁花9”、“鲁花10”、“鲁花22”等品种,其特点是成熟期短,耐旱、产量高。花生种植过程中无需追肥和除虫,一般在谷雨时节播种,经整地、起垄、施基肥、锄草、秋分时可收获,生长期120天左右。具有产量高、适用性强、耐旱等特点。
种植花生主要是用来换花生油或到油坊榨油,花生油是60年代以来,人们主要的生活用油。另外,花生果晒干储存,年节或来客人炒熟作为招待水肴。
域内种植花生的传统从解放前至建国后,从大集体到分田责任制,一直沿袭20世纪90年代末。
大豆
大豆产自中国,古称菽,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是粮油兼用作物,能补充土壤氮素营养,不用施肥。适于作物轮作。建国前,域内主要种植“紫花”、“小白豆”等。建国后引进“茬(杈)豆”、“平顶黄”、“兖黄1号”、“丰收黄”等。20世纪70年代,品种以“大黄豆”、“青豆4号”为主。大豆夏至播种寒露收获,生长期110天左右。玉米地套种大豆,单产214公斤,大豆麦收倒茬种植,6月下旬播种,出苗后锄草2遍即可,不用追施肥。大豆在8月底、9月初收获,大豆除榨油外,也是制造酱油、豆酱、豆腐、豆汁的主要原料。豆粕(也叫豆饼、麻山),可作养殖业的合成饲料。或用来作为其他农作物原料,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种植农作物因地制宜,优胜劣汰,80年代末不再种植。
芝麻是油料作物的佳品,人们种植芝麻,一般利用地头、地边或在花生垅间套种,春种秋收,将芝麻晒干储存。储存芝麻仁可炒熟碾细作为凉拌菜的调味品,另外,将芝麻泔出油来,名曰香油。用于菜肴的调料,起增香味、引食欲作用。
因芝麻泔的油主要用于调味,以凉拌菜用的多点,日常生活中用量很少,所以芝麻种植古今在域内并不普及,种植者少,种植量也小。建国后,有部分村民种植,大集体之后该作物基本不种植,当代社会人们到集市或商场购点成品香油用作调料。
第十节耕作技术
蔬菜种植域内土地以平坦为主,洼地很少。建国前自己种蔬菜很少且品种单一,主要是种点萝卜用于平时炒菜食用,再腌制咸菜,以备一年四季就饭,种植土豆、芋头既当饭又当菜,再利用家前院后种点时令小菜,如茼蒿、韭菜、香菜、扁豆,利用田间地边种植豆角、番瓜、拉瓜、北瓜等。
建国后各家各户按自己的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仍沿袭以前,随集体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1956年合作化以后,土地归集体所有,人们逐步重视蔬菜种植及管理方法,开始划拨出专门的土地种植蔬菜。60年代初生产队按人均分点自留地。由个人自家耕种管理,种菜品种有所增加,以白菜、萝卜为主菜,兼种植其它菜,"四清运动"后收回自留地归集体所有,以生产小队为单位,集体种植蔬菜,收获后按人分配。
1983年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集体土地除国家征用外,建工厂、扩马路及其它用途使用部分土地,所剩土地分配到户,人们利用分到的土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现在人们所种植的蔬菜,随季节气候变换,种植品种多而广,白菜、萝卜为各家各户必种之菜。另有小白菜、天津绿、茼蒿、黄瓜、西红柿、辣椒、韭菜、葱、菠菜、香菜、大头菜、花菜、胡萝卜、苔菜、油菜等。总之人们按自己的需求购买品种,耕种、管理、收获。一年四季域内百姓吃菜,基本上自产自供,很少到商场、集市购买。
1986年,村民张泽跃、张泽进、张泽竹、张世奎、张泽序、张世绪、张世普、张世伟、张世华等8人分别建塑料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黄瓜、大头菜、油菜等,收入大增,后因修路及建1-4号楼,不再大棚种植。
2003年后,随着土地的流转和工业园的建设,村民一般不再种植蔬菜,每月逢二、七到惜福镇集市购买新鲜蔬菜。
粮食种植建国前,域内村民因地薄肥少,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作物种植一般采用墩播方式。小麦、玉米、大豆等所有农作物均采用点播稀种。互助组成立以后,政府提倡科学种田,地瓜改大垅为小垅;小麦改墩播为沟播、畦播,并倡导合理密植,地瓜由合作化之前的亩栽1200株增加到3000~3500株。小麦由原来的每亩播种3公斤到增加7公斤左右,秋地瓜和秋玉米一般为每亩3000棵增加到4500棵左右,使粮田产量有了成倍的增长。
第十一节农田肥料
建国初期,农田肥料主要是有机肥(农家肥),农业合作化后,百业并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民公社成立后,化肥以便捷、高效逐步代替了有机肥的主体地位。
有机肥建国初期,村域内农民种地施用的肥料全部是有机肥,有畜禽粪、人粪尿、草木灰、炕土等。当时,肥料不足便发动社员养猪,养猪达720头,村中每户养猪都为了积攒肥料,有的贫下中农还发扬苦干的精神,从十几岁的小娃娃和青年姑娘都背起了粪筐,几个人组成一组,推起小车到即墨、城阳、李村、王哥庄、四方等远路去拾粪,从当天的清早起来六点出发到深夜十多点推着满车的大粪回家,这样以来,解决了肥料不足的困难。年长者拿起铁锨撅起粪篓子到路旁、地边、山脚下拾粪。由于当时肥源缺乏,肥料不足,一般每亩地施基肥在10手推车以内,施用方法:根据农作物种植需求,采用撒施、穴施、沟施等。
农业合作化以后,为增加有机肥,生产队发动社员多养猪,多积肥,并给于养猪户一定的现金和工分补贴,安排劳力为养猪户推土、垫圈、定时抬粪。同时组织社员割草堆积在一起,沤制绿肥;用人粪尿、炕土等和其它杂物搅拌组成土杂肥;在开展卫生运动时,生产队安排劳动力,清除街边路沟杂草,挖掘水沟内长年沉淀的污泥,剔出石头瓦块,将其推到粪场同其它土杂肥混合,成为有一定效力的有机肥。由于多方面广开肥源,肥料增加,施肥量一般每亩15~20手推车。施用方法:小麦、玉米一般用撒施,地瓜、花生等垅栽植物用沟施,其它作物根据其种植特点采用撒施或沟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分户经营,村民将种粮改为种果种菜,在家庭肥料不足时,多从养鸡场、养猪场购买鸡粪和猪粪,先补充一定数量的绿肥。
化肥人民公社成立后,化学肥料开始应用。生产队按照分配的计划数到惜福镇生产资料公司购进尿素、钾美磷(俗称肥田粉)。这些化肥因肥效快,生产队主要用于农作物追肥施用,用量在5~1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后,化肥种类不断增多,先后施用氨水、磷肥、碳酸氢氨、复合肥、过磷酸钙、二氨等。其中氨水具有价格低、效力快、既可做基肥,又可做追肥的优越性,深受生产队欢迎,并建氨水池储存。由于化肥品种增多,供应量加大,亩施化肥增加到40~50公斤。
第十二节蔬菜种植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崂山郊区人民政府划分蔬菜专业村和粮菜混合村,根据“凡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具备一定技术人员,种植面积占村总耕地面积60%以上,人均种菜1分地以上村庄可划专业队”的规定,惜福镇公社划出松树庄等5个蔬菜生产专业队和粮菜生产混合队。1972年,域内蔬菜播种面积65亩,单产1134.5公斤,总产106.243吨,其中大白菜种植面积20亩,单产1000公斤,总产20吨,青、白萝卜播种面积20亩,单产3250公斤,总产65吨,土豆播种面积5亩,单产250公斤,总产1.25吨,1983年春,青岛市人民政府确定松树庄、纸房、黄家营、李辛、东荆、杜邵、南寨、吴贾、牟家村、杨家村、王家村、惜福镇12个村为青岛市蔬菜生产专业村。90年代,随着市场变化和人口增多及商品菜需求量的增加,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村庄也投入部分土地从事蔬菜生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妥善安排蔬菜生产,扩大蔬菜种植,搞好蔬菜生产的管理,加强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蔬菜单产,蔬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大都运往青岛市内蔬菜公司,计划可供给市民。1999年后,因企业数量增加及工业园建立,土地大幅度减少,种植面积减小。
1972年蔬菜收获量年报统计表
蔬菜品种建国前后,域内蔬菜品种有芥菜、胡萝卜、大白菜、小白菜、芹菜、菠菜、莴苣、香菜、茼蒿、葱、韭菜、蒜、茄子、黄瓜、南瓜、方瓜、冬瓜、丝瓜、梢瓜、甜瓜、瓠瓜、扁豆、芸豆、芋头、土豆、香椿、金针菜等,主栽品种是大白菜、萝卜、葱、韭菜、方瓜、土豆。1935年,引进西红柿、甜椒、卷心菜、花菜等品种。1956年,引进培育蔬菜新品种天津绿、榨菜、苋菜、圆葱、红丁萝卜、菊麻叶、眉豆、山药、菊芋、毛豆、茎兰、青菜、蔓菁、雪里蕻,食用菌类引进香菇、平菇、凤尾菇、银耳等品种,主栽品种逐渐变为白菜、黄瓜、芸豆、萝卜、西红柿5大类。1985年,种植品种除白菜、萝卜之外,黄瓜、西红柿、芹菜、芸豆、菠菜、甘蓝、茄子、豆角、甜椒、韭菜、葱、莴苣等相继变为主栽品种。1995年后,引进蔬菜品种主要有生菜、空心菜、佛手瓜、苦瓜、西芹、紫甘蓝、洛葵等。
菠菜
菠菜畦植,春秋种植。
韭菜春夏两季播种,先在畦中撒种育苗,后移栽刨出韭菜苗,按每把10~15棵为一墩栽植,行距25~30厘米,墩距8~10厘米,行与行之间搂沟,便于浇水和追肥。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韭菜(也称大田韭菜)清明节前后割头刀,一般20天左右,以后每刀30天,有头刀抢、二刀养的说法。
苔菜秋分种植,翌年春收获。
油菜春秋种植,生长期较短。
香菜俗称芫荽,适宜秋季种植。一般中伏即可种植,畦植散播,间苗定株距。
菜花春季种植,先撒播育苗,后移栽,行距60厘米,株距40~50厘米。
大葱
大葱先播撒育苗,后移栽。翌年春,清明节前后收获,大棚栽植可提前1月收获。
大葱春夏秋种植,先散播育苗,后移栽。每两棵为一墩沟植,行距30~60厘米,墩距6~8厘米。扶垅培土。
番茄也称西红柿,洋柿子(因从西方国家引进故名)。崂山地区1898年开始有种植、扛“69”品种和柿枣较受欢迎。
豆角大体分为三种,架豆角、墩豆角、坡豆角。
芥菜立秋种植。立冬前后收获,一般作为腌制咸菜用。
黄瓜一年两季种植,有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待黄瓜苗长到20厘米时,开始吐絮,即可在地上插杆扎架。黄瓜生长很快,收获期间每天需采摘,大批量种植,亩产可达1吨左右。秋黄瓜生长期短、产量低。
芸豆俗称“四季豆”。有两种:架芸豆、墩芸豆(生长期较短)。
扁豆春分后种植,种植数量较少,村民多种于院墙根和篱笆杖子侧,秋天收获(采摘)。有村民在已枯死的果树底下种植不用特意扎架、会爬满全树。
马铃薯俗称地豆、土豆、地蛋,开沟扶垅种植。种植需将土豆切块,把带芽的薯块植于沟内,株距35~40厘米,行距50~60厘米。土豆产量高,食用花样多,宜久储存,是村民主要菜品之一。收获期在麦收后,雨季前收完。1959年,大队种植春土豆126.9亩,亩产612.5公斤,总产量77.81吨,除留国家15.629吨,扣留种子4.54吨,分给社员57.396吨。
1959年松树庄生产大队春马铃薯产量分配表
萝卜“立秋”前后3~5天播种,立冬前后收获。村民习惯于挖坑埋土储存,既防冻、又保鲜,称“萝卜窖子”。萝卜可生食,白菜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谚语。萝卜缨子也是村民做小豆腐的佳品。
青萝卜
白菜属高产优质蔬菜。合作化以前,村民极少种植,过春节要到即墨、城阳、胶县购买,可吃到清明节,白菜食用花样多,口感好,宜长期储存,是村民冬季食用蔬菜主菜之一。民谚有“百菜”之说。合作化以后,生产队有小规模种植,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大批种植,除自食外还进行市场交易。白菜的种植有直接播种和移苗栽培两种方式。种植时开沟扶垅,行距60~65厘米,株距60~65厘米。播种期在立秋后10日内,可开始育苗(畦白菜栽子)“处暑”后移栽。生长期间要适当追肥。收获期在“小雪”后。储存方法同萝卜一样,称“白菜窖子”。储存期间要趁好天时,按时倒窖凉晒,剔除腐叶。
白菜
蔬菜及其它作物实际产量
蔬菜的病虫害防治蔬菜害虫主要有蚜虫、菜青虫、蜗牛、棉铃虫、红蜘蛛、截虫、韭蛆、蝼蛄等。病害主要有:白菜的麻黄病、霜霉病、软腐病。黄瓜有霜霉病、炭疽病、枯萎病。瓜类有白粉病、枯萎病等。建国前,蔬菜害虫多用人工捕捉,土法防治,化学药物很少,病虫害虽屡有发生却无良策。1950年后,开始使用“敌杀死”“敌敌畏”等农药杀灭性强,收效十分明显。1964年生产队拥有喷雾器9台,1970年后,防治蚜虫的“氧化乐果”及烈性杀虫剂“5245”“1605”“1069”等的使用,替代了对虫类抗药性的“滴滴涕”“敌敌畏”“666”等药物。进入80年代,新农药的引进更加广泛,杀虫灭菌药物也陆续产生,如速灭杀丁“乙磷铝”“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敌杀死”“杀灭菊脂”等,对蔬菜病虫害均起到了显著的防治作用。20世纪90年代强调环保,提倡绿色食品。巨毒或毒性较高的农药逐渐淘汰,新农药基本属于低毒、无毒、无残留元素,既能达到病虫害的防治,又消除了农作物的药害。
第十三节农机具
传统农具域内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大都是世代相传的简陋、笨拙的传统工具,主要用于耕作、播种、灌溉、收获、脱粒、运输等。人力、畜力牵引的农具有木犁、抬犁、耙、耢、耧、石磙、碌碡、打地磙等;田间农具有锄、镰、锨、镢、粪斗、扒子、梢镢、扶锸、抬犁、墩葫芦、打葫芦、抓钩、铁镐等;灌溉农具有辘轳、称杆、戽斗等;运输农具有木胶轮手推车、地排车、牛马驴车、驮子等;场院农具有木锨、木杈、连枷、铡刀等;加工农具有石磨、石碾等。这些农具或是农户自制,或是木、铁、石匠制造,其历史悠久,为农业生产所需,大部沿用至今。随科技进步,再加上农业地位的衰弱,许多传统农具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木犁又称“犁犋”,系传统耕、种地的主要农具。为比较坚实的木料做成,由犁辕、犁把、犁肩、木铲、犁底、犁托、铲头组成,附件有拱杆、辕拱、撇绳、跑绳、锁头、拉板等组成,以人、畜为动力,翻土耕种,其中畜力日耕土地2~3亩。20世纪90年代初,个别农户仍尚有使用。
耙系平整土地农具。硬木做成长5尺,宽2尺许的长方形框架,框架上装有铁制耙齿17个,其中前7个,后8个,左右两端各1个。平整土地时,牵动绳索,借畜力或人力拉动,将耕地中的坷垃破碎,使耕地平整。
木犁耙
抬犁系播种开沟农具。主体木制横、竖两木杆相接,底部横木前端做有木铲,安装铁铲头,竖杆顶端开一榫眼装一横杆,使用时一人托住竖杆,一人在前扛住横杆拉动犁沟、耠地,主要用于狭小地块耕作,使用率较高。农业合作化后,少有使用,但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农户分包的狭小地块不便机械耕作,仍然使用。
耧系条播农具。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分一脚耧和两脚耧两种,畜力或人工牵引播种小麦、谷子、高粱等。
磙子、碌碡均是山石或较硬的石头打磨而成。磙子表面光滑,为圆台形。碌碡呈圆柱形,整体凿成带垄状沟槽。磙子、碌碡两端均留有一榫眼,使用时将栝榫按入两端榫眼内,用绳索牵引,畜力或人力拉动。磙子既可用来压平、压实场院,以便小麦、谷子、大豆等庄稼收获上场晾晒,晒干后,用人力或牲畜拉动石磙,碾压脱粒,又可用于冬、春镇压麦田保墒。碌碡则适合碾压不十分成熟或干度不够的谷物。
耧碌碡扛犁
压地磙子系压实土壤保墒所用的石造农具。为光滑圆柱形,两端呈半纺锤状,中间凸出。谷子、高粱、玉米春播后2~3天,用人力或畜力拉动沿播沟镇压,用于保墒。
驮子20世纪50年代初之前的收运工具。庄稼收割后,用马、驴、骡等牲畜驮运,亦可用于货物运输。使用时先把牲畜鞍子固定在牲畜脊背上,叫“备鞍子”,再将一早已备好的捆绑庄稼的梯形架子抬放鞍子上,合称为“驮子”。农业合作化后,这种笨重的收运工具不再使用。
辘轳、称杆、戽斗皆为汲水工具。辘轳是在井上设一支架,上装可用手柄摇动的转轴,转轴上缠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起落从井中汲水;称杆是在水塘或浅水井边立一木桩,上端缚一横木,外端坠一重物,内端系提水工具,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汲水;戽斗是将铁桶或粪斗用绳索固定,两人分两边牵动绳索从池塘、沟湾中汲水。这些农具现已弃用。
锄耕、除草农具,有大锄、小锄之分。锄由锄刀、锄钩和锄柄三部分组成,锄刀、锄钩铁制而成,两者相连,锄钩后端装有细圆木做成的长柄。大锄用于中耕、除草,小锄用于除草、间苗。部分农具仍在使用。
锨锨头铁制较方阔,按在1米余的长柄上,用来掘土或铲物。
镢是多用途农具,有大镢和梢镢之分。大镢镢头为铁制,前宽后窄呈斜长形,镢头后端打制一铁圈,在铁圈上固定1米余镢柄,是一种至今用来翻地、刨沟、扶垄和收获地下茎、果类等农作物的农具。梢镢镢头也是铁制,前端呈扇形,后端也有一铁圈,铁圈上固定60厘米的镢柄,主要用来收获玉米、高粱,是广为使用的农具。
镢、锨、锄、耙
镰用于收割的农具。木柄尺许,前头按一铁制月牙形25厘米的镰刀,左手握物,右手握镰刀柄,靠拉力将农作物或杂草割断。此农具使用至今。
石碾是在大型石制碾盘上,用框架固定住一重达千斤的圆柱体石磙,靠人力或畜力牵拉滚动,或用于谷物脱皮,或碾压地瓜干、丝等粮食。1984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废弃。
石磨是农家粉碎、加工粮食的主要农具。石磨分上下两层称之为“磨盘”,均为圆台体,上下磨盘对合处的磨合面开有条状沟槽,底层磨盘中间凿有一圆型榫眼,中间用铁皮镶嵌,上层磨盘中间安一木榫,榫柱放置在下层榫眼中,上层磨盘凿有两个10厘米左右磨眼,用于粮食灌入。用时将粮食放置磨顶,把磨绳挂于磨拐之上,畜力拉动或人力推动,使磨盘转动靠挤压、磨擦加工粮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生产队拥有磨面机5台,电力加工粮食后,石磨弃之不用。
切地瓜干铡切地瓜干铡分为桌、刀、手柄三部分。瓜干桌高度低于方凳、面大于方凳。在桌的窄面一头中间处铲成斜面,上方镶上刀片,刀片高于桌面0.5~0.8公分,刀刃前放手柄,将手柄一头固定在桌面上(可转动)。切地瓜干时,将地瓜放在刀刃和手柄之间,切瓜干铡左手握住地瓜,右手握住手柄向胸前拉,即可将地瓜切成片。地瓜干铡是建国前至20世纪70年代切地瓜干的主要工具。
切地瓜干铡擦地瓜干板
擦地瓜干板又称擦板。性能同地瓜干铡,其特点是小巧轻便、宜携带。擦板由框架、填充板、刀片组成。将框架做好后,将填充板嵌在里边,下半部留出10公分左右空隙镶上刀片,使切的瓜干可从刀片下空隙中漏出,刀片以上用木板铺平。切地瓜干时,左手握住擦板,右手拿地瓜,在刀刃处上下摩擦,可将地瓜切片。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80年代后因不种地瓜而弃用。
粪斗是追施土杂肥用具。用桑条或红柳条剥去皮,选用均匀的枝条,用结实的粗线或麻绳,使粗针将条串成底尖口阔(口直径约45公分左右)的圆斗。开口处,用竹条夹住内外边,固定成形,也防止枝条开裂。两侧套绳至底部,绳上系一宽带,施肥时,将带子套在两肩,装上粪,将粪斗搭在胸前偏右处,一边走,一边用手扒出肥料施于地面的沟或窝中。
粪斗铡
铡主要用于切牲口草料、麦根麦穗。用15公分高、25公分宽、1.5米长的坚硬独木,前留20公分、后留15公分,中间开出2公分左右的透底沟槽,底部两侧开出直径约15公分的斜面,顶部沟槽两边镶2~3公分的铁条护住,防止铡刀啃木头。再装上带有木柄的铡刀片。使用时,根据需要切长或切短,此农具至今仍有赶马车人在使用。
农具改进随时代和科技进步,以电力和机械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取代了传统农具,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耕作机具20世纪50年代,耕作用镢,人工刨地,耙头拉平,或用牲畜拉木犁耕地。1954年,松树庄引进使用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深耕土地25厘米以上,但因犁重翻土面积大,牲畜拉犁太吃力,后逐渐被淘汰。1963年,引进新式步犁1部。新式步犁轻便,牲畜拉起来省力,耕作效率较高。1968年,松树庄大队购东风牌拖拉机一辆,耕地时挂上机引犁。耕地面积幅宽,速度快,效率高。
播种机具20世纪50年代初,播种仍沿用手撒、点葫芦、两角耧等旧时工具。70年代中期,引进圆盘播种机和2BLX-P型播种机,用小型拖拉机和中型拖拉机牵引播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和效率。1984年实行家庭联合承包责任制以后,不再使用。
脱粒工具建国前到20世纪60年代,小麦脱粒仍沿用旧时的石磙、木锨、杈、扫帚、链枷等工具。脱粒前先将闲地或收获完的作物地整平、泼水,等半湿润时,用石磙压实,做成场园。把收割的小麦拉到场园,用铡刀把麦穗铡下来,在场院里暴晒1~2个晌午。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碌碡转着圈压麦穗,叫做打场。把麦穗压碎后,用木杈将麦草挑出去,把麦粒和麦糠集中到一起。一人把带麦糠的麦粒用木锨一锨一锨抛向空中,借风势把麦糠吹到远处,麦粒落下,另一个人头带草帽用扫帚将没有飘走的麦糠扫出去,只剩下干净的麦粒。1966年,引进小型滚筒脱粒机,(此机只能脱粒,不能洒糠,需要人工去糠),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半净粮小麦脱粒机,提高了脱粒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玉米脱粒基本上是靠锥子挖、手搓,或用自制擦床:将一根60公分长,直径8公分宽的园木,在一侧挖出大于玉米棒半径的弧形,中间挖一孔,孔上钉一扁头铁钉,将玉米棒放在槽内,手推玉米棒上下磨擦,使玉米脱粒。1954年,引进家庭用手摇玉米脱粒机,增加了脱粒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20世纪70年代,引进耕地机、大田收割机各1台、农业拖拉机数台,耕种收割,很便捷。
1964年松树庄生产大队主要农业生产机具设备拥有量
第十四节畜禽饲养
疫病防治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口蹄疫、猪气喘病。鸡瘟(伤寒)、马立克氏病等。20世纪60年代初,猪温、猪丹毒、发病率较高。70年代,兽医站对全公社的畜禽进行监测,定期检疫,使域内畜禽疫病危害大大减少。
1967年松树庄大队畜牧统计表
牛是域内主要大家畜之一,多为役牛,用作耕地拉犁,建国前饲养极少。农业合作化以后到70年代末,生产大队养牛一直保持在12头左右,用于拉水车、耕地。8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逐渐到来,役牛不再饲养并退出劳役。
马建国前域内有饲养,仅有张承法家养1匹,数量极少,主要用于驾车、拉碾、拉磨。1961年松树庄有马2匹,由生产大队饲养院喂养。20世纪70年代多年为2匹。
牛驴
驴体形小,喂养方便,使用面广,拉犁、拉车、拉磨、拉碾、驮运等。域内养驴一直不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再饲养。
骡解放前,张世春、张承忠、张丕盛家各养1匹,体形大,强壮有力。建国后,大队饲养院养2匹,主要用于驾车、拉犁、运货、麦收时拉碌碡打场,由生产大队统一管理使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域内无饲养。
母猪
猪建国前,张世春养几年母猪,因经济条件和饲料少,域内养猪户不多。建国后,村民生活好转,养猪户逐年增加。农业合作化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人民公社号召社员多养猪,多积肥,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按照养猪头数记工分,实行现金补贴、分猪饲料等办法鼓励社员养猪,调动了社员养猪的积极性。生产大队也办起饲养院,专养母猪来繁殖仔猪,供应村民养猪。1966年,域内养猪720头,实现一亩一猪。20世纪70年代,由食品公司统一收购宰杀,由于养猪多,为控制生猪出栏数量,使用发放猪票办法进行有计划收购,不少家庭因饲料不足急于出栏,一度出现猪票难求现象。70年代前后,猪的存栏头数基本保持在200~350头左右。80年代后,零星养猪减少,专业养猪形成规模。90年代前后,域内建大小养殖场10个,每年出栏数均在700~800头。养猪专业户张泽卓、张泽松、张泽林、张泽祥、张泽礼、张泽孔、张泽桂、张世鲁、张泽俭等9户。
羊域内养羊户也很少,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散养,养户一只或几只者较多,没有养羊大户,主要是供自家喝奶或食肉,大集体时有专门饲养员放养,管理权归集体。1996年村民张泽宣养羊100余只,后迁至霞沟村养殖。
鸡、鸭、鹅建国前后,村民饲养鸡、鸭、鹅多为散养,鸭、鹅饲养较少,以养鸡为主。一般家庭都有饲养,少者3~5只,多者10只左右。家禽养殖较为简单,禽蛋当时比较珍贵,多数家庭攒起来,或招待亲朋、或拿到惜福镇集市卖掉,换点零钱,用作购买油盐酱醋和针头线脑之资。
1962年松树庄生产队养鸡情况
鸭鹅
进入80年代,张德华、张泽鲁、张泽孔、张世湖、张泽祥、张世鲁等6户分别建养鸡场,成为养鸡专业户,张泽勤、张泽功、张世格、张泽臣、张泽欢、胡赛本等6户为养牛专业户。其中张泽勤养殖规模及数量为最多。
1983-200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企业,土地大部分为企业使用,村民进企业上班。至2009年,域内进行旧村改造,统一规划楼房,禽畜养殖终止。
第十五节土地承包管理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有289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期限15年,村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提高,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96年,城阳区惜福镇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农户实行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书》,颁发《农用集体土地使用证》“一书一证”制度,进一步明确农户承包土地的方位、面积、用途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使农户真正打消顾虑,放心大胆地投入生产经营。同年松树庄等11村为土地稳定村,原第一轮承包的土地期限延长30年。
2003年,根据市、区、政府的发展政策及社区的实际情况,村民委员会研究确定将村民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人均承包的村南土地0.25亩实施返租倒包,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害的原则,通过实行土地返包入股。本次倒包的土地,部分土地交镇工业园办工业企业,部分土地约有200亩左右村建设通用厂房,增加村固定资产,提高村整体经济实力。每建一个出租厂房所得租赁费的前三年按10%,从第四年开始逐年增长,此款用于保障村民生活和解决村民老有所养问题及土地补偿,自1999—2008年按土地承包合同,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30年不变的政策,每年给予每位承包人土地补偿费。如1999~2003年每亩按44元的标准给予补偿,自2004年1月1日开始按每亩每年480元的标准给予补偿(因村所占地建设通用厂房待还投资款期间从第四年开始所得租赁费每年递增土地补偿费)。
自2002年1月开始,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助养老费600元(老人节发物品不在内)。
自2004年开始,按土地入股人数,村给代缴农业税及附加每亩46元,按现常住户口代缴公益金每位劳力60元。
自2004年开始根据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常住户口的村民可享受福利待遇(待定)。
自2003年4月10日开始结婚半年内未迁出户口的出嫁妇女及所生子女(包括以前未迁出的)不享受村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但应承担文件规定的义务工。积累工、乡村公益金等国家规定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1999年9月1日以前未结婚,已承包到土地的,享受土地承保合同期内每人每年的土地返包补偿费)。
空挂户口、外来落户人员不享受村民福利待遇。
不安返租倒包村统一调整土地的农户,坚持自己耕种土地者,不享受60周岁以上每年补助600元、土地返包补偿费每亩480元及每年递增、村代缴农业税每亩46元、公益金60元等待遇,并要服从上级的总体规划,承担规定的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承担农村义务工、积累工等,从2014年开始每亩补偿费涨到1200元。
老人所承包的土地分签在其下辈的合同中,其下辈中有一户不同意倒包,愿意自己耕种的,其老人不享受60周岁已上每年每位补助600元及土地返包补偿费、村代缴农业税每亩46元、公益金60元等福利待遇,并要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总体规划,承担国家规定的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承担农村义务工、积累工等。
随着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日益发展,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日益拓展,在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后,建设与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完成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后,为支持村镇和园区开发建设,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松树庄改变以往中止与农户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地的做法,通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实施土地流转制度,由农户与村民委员会中止承包合同,以农户反租倒包的形式,将土地反租倒包给村民委员会,农户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倒包合同,倒包的土地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协调经营,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按农户原承包土地面积以每亩480元的价格进行补偿,直至二轮土地承包期满。而实行了土地倒包的农民则从土地上走出来,或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产业,相应增加了经济收入。
2015年松树庄社区第二轮土地倒包发放费
第十六节果品种植
惜福镇域内果树栽植历史悠久,品种资源极为丰富。远在明清时期,万历版、乾隆版、同治版《即墨县志》有域内杏、桃、梨、柿、山楂、大枣、葡萄等果树种类和果品生产的记载,域内土地面积大,遍布边坡、沟谷,粮食种植产量低,但适宜果树生长。由于周边高山环绕,早春气温回升快,受海风海雾影响小,光照充足,形成独特小气候,水果较其他地域早成熟7~10天,所植果树以苹果为主,另有桃、杏、梨、樱桃、葡萄、柿子、山楂、枣等各种小水果大量栽植,果实品质好、产量高。
1951~1952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先后组织培训果农。
1957年青岛市果品公司在惜福镇设果品收购站,有计划的收购果品,基本解决了大队果品销售之忧。
1964年,随着果树专业队和粮果混合队的划分,各生产大队组建果树技术队和果树实验室,加强对果树生产的管理和保护。
1968年,松树庄组建果树队,队长张宪玉,有张世许、张世叔、张世寿、张泽尧、张世同等,种植面积达48亩,11个品种。因技术管理得当,年单产为惜福镇公社第一名。
1971年崂山县果品公司分期来松树大队果林队召开现场会三次,果品购销部放开价格受市场调解,大队果树专业队优质果品多销于青岛四方北岭果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