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国际毛驴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山东东阿闭幕,东阿作为“中国规模化、标准化毛驴养殖第一县”,用其可复制、可推广的驴业发展模式打动了前来参会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他们就国际驴产业发展达成“东阿共识”。
共识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携手保护和发展全球驴遗传和种群资源;按照国际农业动物福利理念提高驴健康生存状况;共同发起并成立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1000万美元的国际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推动政府间涉驴经济、技术合作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闭幕式上说,“未来,中国毛驴市场是巨大的,毛驴产业链也是拉得最长的,我们将借助‘一带一路’,把中国毛驴产业的生产链条、扶贫模式扩大到更多国家,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通过中国驴产业模式致富”。
会议上,身为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驴业分会会长的东阿阿胶公司总裁秦玉峰,被选为国际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在全球范围内,毛驴役用价值的没落已成为必然趋势。”秦玉峰说,中国通过“把毛驴当药材养”、毛驴养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全产业链深度开发等多种创新探索,赋予了毛驴新的价值。而这种促进驴产业发展的“中国方案”,一旦与国际驴产业的技术、资源优势相结合,将有望推动世界驴产业成为千亿级的新兴特色产业。
据悉,聊城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拿出2.5个亿扶持养驴产业,山东省财政一年将拿出8000万元扶持驴产业。当地已探索出“政府+金融+龙头企业+养殖户”区域化养殖模式、“毛驴希望乡村”等扶贫养驴新模式,已构建起覆盖毛驴良种、交易、深加工、旅游全产业链集群。仅东阿阿胶一家公司已在全国建立20个毛驴药材标准养殖示范基地,蒙东辽西和聊城两个百万头养殖基地,在聊城建设100个扶贫养驴场。从产业链深度上,东阿阿胶提出的“把毛驴当成药材养”的理念和“活体循环开发”模式,将驴皮、驴肉、驴奶、孕驴血、孕驴尿、驴胎盘、驴骨等循环开发,可使毛驴价值增加6.8倍以上。
中国“滋补国宝”阿胶的重要原材料就是驴皮,近年来随着阿胶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走红和毛驴数量的减少,导致驴皮供应一度短缺。一批中国阿胶生产企业甚至不得从海外进口驴皮。
秦玉峰表示,“如今东阿阿胶已获得在18个国家进口驴皮的许可。在澳大利亚北领地已经有一两万头毛驴存栏量的养殖基地。这次巴西的也有一个州过来团队,要我们1000头毛驴到那里改良,法国的农科院还有巴西的农业部也在争取我们的资源。”
在秦玉峰看来,中国阿胶企业海外找驴也促成了海外国家对于毛驴经济价值的重新认识,而将成熟的中国模式推广到海外时机也已成熟。如果海外能够实现规模化养殖,那么对于中国驴皮供应短缺的问题无疑是大有帮助,他乐观预计2020年东阿阿胶将可以实现驴皮的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