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这个非黑即白的舆论场里饱受争议。所幸的是,连续几天,确诊人数锁定在个位数,治愈人数不断增长,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有些事,不到最后一刻,你无法将它看得客观而真切,不放在一个特定背景,你无法看得清晰和透彻。
但在开始正文之前,有一个铁打的诡谲的规则,坊叔认为咱们得先挑明了——网络世界的舆情运行规则和现实世界并不重合,弱者强势,情感优势是突出表现。互联网上的西安也并不等于真实的西安。
人命大过天!
无法回避,必须处罚,都会被追究
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会怎么办?——国际医学的两件事之所以会引发轩然大波。一方面是人命关天,另一方面引发大家共情和换位思考。这是本轮疫情最大的舆情事件,谁都无法回避。
病情永远比舆情更复杂。
所以,舆论来了一个“急转弯”——“处罚过重”“不能一罚了之”“停业后,住院的病人咋办?”“转院怎么转?其他医院的主治医生能接得过来不?”
这其实里面有个悖论:卫健委要求48小时核酸,高新医院如果按照制度粗暴执行,只能拒诊,这是人间惨剧;结果是迎来卫健委的处罚,反正卫健委怎么都有理,让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受伤。其实这里面应该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人民生命安全第一位,在此问题上,卫健委和国际医学都应该承担责任,这也是本轮舆情,让西安“抹黑”的核心事件;第二,才是怎么处罚的问题,谁该负主要责任。
总之,“民意”似乎并未给这样的“惩治”一个拍手叫好的回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人命关天啊!
虽然,坊叔并不认同舆论所谓“卸磨杀驴”之云云,却实在认为卫健委太习惯“粗放式”思维,不管是不是卫健委领导决定的,总之通过他们发出来的通告,就要负责。此前医院拒诊,不罚不足以给“公理”一个交代,作为医疗系统的首要负责部门,不亮态度显然不行,但关键在于亮出怎样的“姿态”?简单的“停业整顿”,显然不顾现实层面的操作问题,如果说前面的医院拒诊是“罔顾天职”,那后面的处罚不可不谓“滥用职权”。
好在,后来卫健委充分考虑了市民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改正:“在处罚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由此造成的区域内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群众看病就医不便,考虑到目前在两所医院就诊的患者实际情况,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我们同步统筹,制定了《高新区两所医院停诊期间保障群众正常就医工作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群众就医需求。”
犯错就改,马上就改,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舆论追究还原事件背后的行政逻辑也是基于此。14日中午,有关医务人员也在微博上透露:刚接到通知,上级同意我可以给患者继续进行手术。
每每“舆情沸腾”之后,处理“人”,是很常见的,但能不能真正处理“问题”,却要求有关部门、人员必须拿出一个系统性、长效性的方案,绝不是“舆”来“将”挡,“水”来“罚”掩!要不潮水褪去,裸泳者还是逃不过群众的眼睛。
当然,好的一面是,现在的西安有最大的一个抗疫共识:不管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不管官员还是市民,只要不以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都会被追究。
秦道难,难于武汉!
西安需要提交另一份答卷
首先,不能忽视“病毒传播力大大增强”的这个重大变化。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就明确表示:西安面临的是德尔塔病毒,这本身就比过去在武汉原始株病毒传播速度快得多,防控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传播链是多点爆发的,而且隐秘。
而在已经延误初期最佳战机的情况下,诸如上海等市的“上上之策”,已经不适用。“全城封闭”的代价是谁都明白的,却无法避免。
其二,人们的心理已经发生变化。2年以来的反复和零星散发,让社会经济层面遭受了不小的打击,这两年,我们过得并不容易,部分不良情绪在显性或隐性蔓延着。“容错性”更小。与当初武汉的“保命要紧”的主调相比,西安要考虑的议题还有不可分割的“相对有序的生活也要紧”。而且,本次西安的隔离人数已经超过2021年隔离人数最多的杭州(集中隔离14612人),也超过了2020年2月5日的武汉集中隔离人数(5425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所云“作业”,坊叔认为一些可以抄,而另一些断已不能“刻舟求剑”——西安需要创造另外一份答卷。
“社会面清零”,就是一次新举措,而且成效立竿见影的,这样说,并不过分。但“瑕”就“瑕”在,媒体、信息平台对于这项政策的权威解读是不够充分的,很多老百姓是看不太明白的,误读最多的是“连宠物都要扑杀掉,全面清理掉”。诸如此类的信息差,加大了市民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负面情绪“找孔就泄”。
武汉,实锤的“红十字会”,以及蹩脚的“给市长暖脚”“写诗是残忍的”等一系列网文“迷惑”行为,再对比今日西安,只能说——居庙堂之上,须俯受往来之挞伐,那是治者不戚;处江湖之远,有权亮剑所闻之不平,这是匹夫有责。
总归,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胸膛是温暖的,“武汉加油”与“长安常安”就是最好的回应。
被割裂的西安,
不能“瑜”被“瑕”掩
1月13日下午6点左右,住在南郊一小区的柯女士,拿到了购物平台上送来的物资。单子是前一天中午下的。“能理解,现在封控着,必然要比平时不方便些。好在我找了好几个平台,平价物资,食材新鲜。但确实有一少部分平台是处于短缺状态,上面有个别物价上浮很大。可能因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吧。”柯女士清点完刚拿到的物资,发了这条朋友圈。
她还有2位亲人正在防控一线奋战,“他们是真的忙,吃住都在单位,不能回家的.......”柯女士记录着这些天的点滴和心情变化。“我们都在家里,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只有靠社交媒体、新闻报道这些来传递。我们的防疫人员究竟面临着什么境况,我们的领导干部究竟如何部署和日夜兼程,新政策的标准解读在哪里?我们只能从网上的传递得知,可那些是断断续续的画面,是支离破碎的信息,又从哪个角度、出于什么考量传递的,都有不同的侧重,我甚至对自己在一线的亲人的画面都无法完整想象。有些极端事件发生,我看到也难免情绪激动,感觉亲人们都已经连轴转了,为啥还不断的有负面事件爆出?总之,我的认知被严重割裂了,这需要非强大的内心、耐心和理性,才遭得住。”
这是一个普通市民提出的正常疑惑——网上、网下,人们的认知被碎片化的信息割成了几乎无法达到完整和精准的状态。这也是西安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所面临的“信息语境”——无论哪个细节、环节出现“宽缝衔接”,都将给舆论的生长一片宽阔的土地。
对此,网络声音是相互割裂的——
“半夜敲门送到我手里的!感动!感谢!”
“我们这边怎么还没发放呢?”
“有菜有肉,十分暖心”
“这么几颗,好敷衍......”
过去我们击败对方用武器将肉身杀死,现在用键盘就能让人社死。
天津、深圳后,
再看“一码通”事件的折射.....
而根据人民在线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在西安本轮疫情中,围绕封控决策、就医就诊问题、一码通问题、物资供应问题、西安官方舆情回应方式、领导力和执行力等方面,形成了多个连环或多频共振的舆论漩涡。有个别极端事件,多次冲上热搜。
比如,西安直接关停医疗体系,普通社区居民没菜吃,西安比任何城市都更严格地禁止市民自立救济,西安人民现在担心的不是染病而死,而是没有碰到疫情之前就已病死、饿死了,西安隔离费用至少5000……
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和谣言,夹杂着网络暴力,在互联网上发酵。多起热点事件中,总体呈现的传播生态为:社交媒体非常活跃。更值得注意的是背后的认知逻辑问题——在一些的平台中,涉疫“信息茧房”逐步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极端个别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进一步硬化“成见壁垒”。
首当其中的,便是西安“一码通崩溃”事件。目前,天津和深圳都发生了“宕机事件”,其实这个反映的是一个城市智慧化进程中的短板。这里面涉及到规划、资金投入等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的工程。谁都能想来,不是一个成立两年的新局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西安特色”,也绝对不是让大数据局局长停职检查能解决的,它是很多城市进化过程必然经历的阵痛,只是被疫情提前撕开了一个口子。
这次,西安的教训无疑是惨痛的。已有多名干部被处理,而在个别极端事件中,有人失去了自己孩子,有人失去了父亲......很明显,这是多部门协同作战时,“衔接性”问题让人性本该有的光环没有释放出来。
有人叹息:假如,西安不是本轮疫情的“第一站”,也许现实情况会好很多,不论从现实层面的防控操作,还是面对舆情的拷问......
也有传播专家慨叹: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太多。
为了避免沦为舆情的傀儡,我们需要旁观者理性思维方式。我们不是生活在单一、连贯的统一的视野中,我们需要一种多维视野,才能够看清楚事务的本来面目。
骂声中西安一直在进步,
特大城市怎么“表达”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城,属于“特大城市”,而在这七城中,西安是后来居上,不过三五年内极速成长,这无可避免地将会在初期集中暴露一些环节上的问题。如何将“阵痛”,化为“振奋”,西安这几年用“万亿俱乐部”“教育、医疗民生投入”“旧城改造”“十四运会”等成绩,做出了部分回答。
但不可忽视的是,除了基础设施之外,与之俱来的还有一个“表达”问题——如何适应新身份带来的新逻辑?
布希亚所说的拟像时代已然到来,风险现象通过文字或者截图的局部凸显所产生的放大效果空前显著,尤其是面对如今的信息碎片化、认知孤岛化的新形势,画好网上网下的“同心圆”,是一项必要的新技能。
其实,西安是个从来就不缺正能量的城市:不乏一线中积极涌现的一大批志愿者、爱心团体,也不乏舍小家为大家的领导、干部,还有为80多名房客做饭的房东,紧急送群众去就医的警察等等,那些温暖而感人的力量,支撑着西安向“疫”而生。
每一次媒体技术的更新,都会引发认知逻辑的改变。有人说,媒体再造了一个不同于真实世界的世界,而我们所处的知识圈层、所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所站的立场,又再一次将这个“世界的世界”在脑海中重新镜像,甚至倒镜像。
在这个再不是“我说你听”的逻辑里,“新表达”,是所有人需要共修的新课程。
当下,抗疫已迎曙光。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13日到西安市检查疫情防控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有力彻底整改国家工作组反馈问题,慎终如始强化防控措施,决不允许因工作不力出现疫情反弹。
胜利在望,仍需严防。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加入一线,请理性看待碎片信息给你的彷徨。
不可否认,类似的事件,西安的舆情会往往更猛一些,谣言相对更多一些。我们看见曙光的时候,逐步会有复盘和总结,要总结就有争论和批评,在批评中前进,成了西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