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非常热爱大自然,尤其是特别爱看《动物世界》,大概率会知道很多物种的亲戚关系是相当近的,比如说熊猫与棕熊其实都属于熊,但它们并不能繁殖后代。狮子和老虎都属于“猫”,严格来讲属于猫科,它们是可以繁殖后代的,孕育出狮虎兽,但狮虎兽无法继续繁殖后代。
狮子和老虎的这种关系与马和驴的关系很像,马和驴同样能繁殖后代,孕育出骡子,但骡子并不能继续繁殖后代。那些不能繁殖后代,以及繁殖的后代并不能继续繁殖的物种,都被我们定义为“生殖隔离”。
有人可能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地球上存在着不同肤色的人种,比如说黄种人,白种人还有黑人,为什么他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呢?
所谓的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只是我们对不同肤色人群的一种称呼,肤色当然不是生殖隔离的关键,与生殖隔离并没有直接关系。
不同肤色人种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狮子与老虎之间的区别,而是拥有不同花纹的老虎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证据支撑,随着现代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祖先都是有迹可循的,因为人类一直在传承着一个东西,那就是DNA,而DNA是永远不会失传的证据。
男性遗传物质中的DNA较短,称为“Y”DNA,也叫Y染色体,也是判断性别的基本标准。如果你的体内存在Y染色体,那就是男性,否则就一定是女性。也就是说,Y染色体只传递给男性,也就是所谓的“父系”传递,传男不传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母系祖先就无法追寻,实际上也是有迹可循的,因为父亲也只是提供了后代一半的DNA,另外一半由母系的卵细胞提供。
打个比方就是这样的,母亲的卵细胞就相当于一栋大房子,里面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而父亲的DNA就相当于直接拎包入住了,两者结合才成称之为“家”。
而想要维持“家”的不断运转,就需要“能量”,而人体内恰恰有一个东西可以不断为细胞提供能量,这个东西就是线粒体,线粒体中也有DNA,称为“mtDNA”,这种DNA会通过母亲传递给女儿,然后女儿再传递给自己的女儿。科学家们通过这种关系可以寻找人类的远古祖母,发现同样来自非洲。
下面具体讲述一下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的生殖隔离问题。
主流观点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由于环境的剧变,东部非洲的猿类不得不离开森林来到草原,与其他地方的猿类产生了地域隔离,从此在进化的道路上开始分道扬镳。
东非的猿类来到草原之后,迫于生存压力,部分猿类不得不直立行走,由此开启了人类进化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直立行走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彻底解放了双手,也点亮了制造工具的技能,获取食物更加快捷高效,在这个过程中脑容量不断提升,智力开始明显高于其他物种。
其实很多伙伴们并不知道,人类祖先曾经两次走出非洲(也有学者认为是三次,太久远的东西无法下定论,但肯定不是一次),第一次是180万年前的直立人,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后,分化出了不同的人种,比如说北京人,格鲁吉亚人,元谋人等其实都属于直立人。
智人当然也属于直立人范畴,只不过他们是晚期直立人,也就是海德堡人的后代。我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就属于晚期智人。当然,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其实也属于智人,只不过是广义上的智人。
人类第二次走出非洲大约在7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来到世界各地,更是跨越冰封的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和南美洲。在世界各地不同环境的影响下,虽然基因发生了一些变化,演化出了不同的肤色,但并没有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
而如今人类社会已经高度同化,世界几乎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意味着人类出现生殖隔离的可能性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