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学名:Carcharodoncarcharias,英语:Greatwhiteshark),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官方中文学名为噬人鲨,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官方中文学名为食人鯊,又名白鲛、食人鲛、白鲨,俗称白色死神是一种大型的掠食性鲨鱼,在所有主要海洋的沿海表面水域都能找到。属于活化石物种,最早的化石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Carcharodon)的成员,出没于各个主要的大洋。它的体型引人注目,成年时,体型较大的雌性个体可以长到6.4米(21英尺)以上,体重可达1,905-2,268千克(4,200-5,000磅)。然而,大多数都比较小,雄性和雌性平均测量为3.4至4.0米(11至13英尺)和4.6至4.9米(15至16英尺)。
大白鲨体型庞大,是世上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其为许多海洋哺乳类动物的主要天敌,另也会猎食海鸟和其他鱼类等一切能捕杀到的海洋生物。大白鲨与多数鲨鱼相同是机会主义者,于适当时机见到适合的猎物就会攻击,并无所谓理不理想的猎物。相较之下公牛鲨攻击人类的纪录远比大白鲨攻击纪录来的多,甚至有些公牛鲨攻击事件常被误认为是大白鲨攻击。
此物种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同时亦出现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二中。
卡尔·林奈于1758年首次给予此物种分类学名,称之为“Squaluscarcharias”。随后,生物学家安德鲁·史密斯起了“Carcharodon”作为其属名,结合先前林奈所给的名称,就成了现今大白鲨的分类学名“Carcharodoncarcharias”。“Carcharodon”源自于拉丁文中,意指“尖利”或“锐利”的“karcharos”及指“牙齿”的“odous”两字。
大白鲨最早出现于中新世中期。最古老的化石已经有一千六百万年之久,但是它们的系统发生仍存有争议。原先的理论是大白鲨与史前鲨鱼巨牙鲨来自于同一个祖先。它们的身体结构拥有不少相同或近似的特征,这使不少古生物学家都坚信这个理论,而后者也因此被归入同一个分类属内,并获命名为“Carcharodonmegalodon”。不过,后有学者指出,巨牙鲨与大白鲨只是远亲,大白鲨应与远古的一种鲭鲨(学名为“Isurushastalis”)更为接近。此说法获一套于1988年出土、包含222颗牙齿及45块脊椎骨的哈贝尔鲨(Carcharodonhubbelli)化石所印证,此鲨鱼后被认为是大白鲨与远古鲭鲨的中间物种。另外,巨牙鲨也被建议归入另外的拟噬人鲨属(Carcharocles),但此仍存有争议。
大白鲨出没于几乎所有热带、副热带和温带的海区。这些地区的水温在12—24°C(54—75°F)等。它们多集中在美国(大西洋东北区及加州海岸)、智利、南非、日本、大洋洲海域,另也包括地中海。南非干斯拜对出的海岸为其中一个发现过最密集种群的聚集地。
大白鲨属浮游鱼类。常出没于同样为浮游生物的海豹、海狮、鲸目动物及其他鲨鱼等的活动地区,但也曾在海底1200米处发现过它们的踪影。
大白鲨是卵胎生的鱼类,卵在雌鲨的子宫中成熟,幼鲨孵出后继续待在子宫并继续生长直到出生。每胎可能产出6~20尾幼鲨,刚出生的幼鲨约1.2~1.5米。
大白鲨也会吃腐烂的鲸鱼尸体,当一些大型鲸鱼死亡搁浅,腐肉气味通常会吸引一大群大白鲨觅食,在食用鲸鱼尸体时,体型较大的大白鲨会率先享用。
大白鲨的瞬间游速可达时速约56千米。大白鲨属少数半恒温的动物,它们利用因流过尾部肌肉而升温的静脉血来保持动脉血的温度,以此效果保持在摄氏23至26的温度。
在两者猎物相互重叠的地区,大白鲨与虎鲸存在种间竞争。
以下是虎鲸攻击大白鲨的纪录:
1997年10月4日,美国法拉隆群岛一只大约4.7-5.3m的雌性虎鲸将一只大约3m大白鲨上下颠倒并固定长达15分钟,使之进入强直静止状态,最终鲨鱼窒息而死,随后虎鲸开始啃食死去鲨鱼的肝脏。
2015年2月,游客于南澳林肯港发现6条虎鲸(包括2条幼鲸),捕食一条大白鲨,这时南澳海域大白鲨集体消失,直到66天后才又观测到大白鲨返回南澳海域。
2017年5月,四条大白鲨于南非海域遇害,体长分别为(4.9米母鲨、3.4米雄鲨、4.2米雄鲨、4.1米雄鲨),同样使得南非大白鲨集体消失,直到60天后才又观测到大白鲨返回南非海域。
2019年11月,位于南非的莫塞尔湾,有人拍摄到虎鲸和大白鲨发生遭遇,然而影片证实有些大白鲨不怕虎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