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物种之一加拿大马鹿
加拿大马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物种之一,仅有驼鹿的体型比加拿大马鹿大。加拿大马鹿和欧洲马鹿十分相似,其长久以来也被认为是欧洲马鹿的亚种,然而,2004年的线粒体DNA检验结果,却强烈显示加拿大马鹿和欧洲马鹿是两个物种。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
属:鹿属Cervus
种:加拿大马鹿C.canadensis
加拿大马鹿头体长2-2.5米;肩高1.3-1.5米;重量225-320公斤,雄性较大。体型最大的是罗斯福马鹿,最大的雄鹿估计可重达600公斤。
加拿大马鹿与人类的比例参考
图为:罗斯福马鹿
加拿大马鹿暗黄色的臀部大斑点与较小的尾巴。毛色视季节与栖息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色泽,毛色在冬季普遍为灰色或其他较浅的颜色,夏季的颜色则较红、较深。栖息于干燥气候区的亚种,比那些栖息于森林中的亚种毛色较浅。
加拿大马鹿在夏季时,大部分都是披上浅褐黄色至橙棕色的皮毛,对照着头部、颈部与腿部的深棕色毛发。适应于森林的东北马鹿与贺兰山马鹿在夏天期间则有较深的红棕色皮毛,躯干毛皮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毛色的对比较不明显。
秋季期间,加拿大马鹿会长出较厚的皮毛,帮助它们度过寒冬。在西伯利亚和北美洲,加拿大马鹿的雄鹿、雌鹿及小鹿都会长出细颈毛。到了夏初,厚重的冬季皮毛会脱落,加拿大马鹿会磨擦树木或其他物体以除去鹿体上的毛。
加拿大马鹿只有雄鹿才有鹿角,鹿角是以骨头组成,其于春季开始成长,可以每日2.5厘米的速率成长。最大的鹿角可以达到1.2米长,重18公斤。
西伯利亚与北美洲的加拿大马鹿拥有最大的鹿角,而东北马鹿的则较小。
鹿角在成长时,会覆盖上一层有保护作用,柔软、多血管分布的皮肤,其被称作绒毛状皮。雄鹿各鹿角上可有八至更多的角叉,然而,角叉的数量和雄鹿的年龄或发育成熟与否并无太大关联。
小鹿在出生时带有班点,班点在夏季结束时消失。一些发育成熟的马鹿,仍会在夏季毛皮的背部保留少数的橘色斑点,一直到它们年龄更大时才消失。
早期欧洲探险家在北美洲发现加拿大马鹿时,因其体型比他们所熟识的欧洲马鹿要大得多、比较像是驼鹿,而将之以欧洲对驼鹿的称呼,取名为“elk”。也因此,驼鹿后来在北美被叫做另外的名字“moose”。
图为:驼鹿
“elk”在拉丁文中是“alces”,也通用于古北欧语的“elgr”,是指北美洲长得像驼鹿的动物。
加拿大马鹿的另一英文别称“wapiti”则是源自萧尼语的“waapiti”,意思是“白色的臀部”。
2004年以前,欧洲马鹿和加拿大马鹿一直被视为是同一物种,近代的线粒体DNA检验,其使用了数百件欧洲马鹿、加拿大马鹿与其他鹿科动物的样本,强烈显示加拿大马鹿构成了独立的物种。DNA检验断定加拿大马鹿和白唇鹿的关系比较近,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关系比较近。
尽管加拿大马鹿和欧洲马鹿能圈养繁殖产下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但是二野生种间的地理的隔绝,以及交配行为的差异,都显示加拿大马鹿和欧洲马鹿在受制环境以外的繁育是不可能发生的。
加拿大马鹿有众多的亚种,多样化包括鹿角形状与大小、体型、色泽的不同。
指名亚种C.c.canadensis
贺兰山亚种C.c.alashanicus
曼尼托巴亚种C.c.manitobensis
梅里安亚种C.c.merriami
泽地亚种C.c.nannodes
洛矶山亚种C.c.nelsoni
罗斯福亚种C.c.roosevelti
克什米尔亚种C.c.hanglu
西伯利亚亚种C.c.sibiricus
西藏亚种C.c.wallichii
甘肃亚种C.c.kansuensis
四川亚种C.c.macneilli
天山亚种C.c.songaricus
东北亚种C.c.xanthopygus
加拿大马鹿是反刍动物,而因此拥有四个相隔开的胃。主要于早晨与夜晚觅食,期间寻找隐蔽的地区进行消化。它们的饮食视季节,在冬季被进食枯草、树皮。
在夏季进食草、阔叶草本植物与树木枝叶。它们喜爱杨树嫩枝,特别是春季新成长的。在某些地域的杨树林衰退后,栖息于当地的加拿大马鹿在觅食方面受到了些许冲击。
加拿大马鹿的天敌主要有:棕熊、美洲狮以及狼
加拿大马鹿历来是当地人类居民的猎食对象,在现代又成为了人类的娱乐狩猎目标。
在发情期时,雄性会出现各种为了争取交配权的动作,包括摆出姿态、鹿角扭打及发出鸣叫。
雄性加拿大马鹿在争斗时会发生锁住鹿角的情况,圈养下,人类会锯断鹿角解救双方。野生状况下会危及生命。
雄性加拿大马鹿会连续发出尖锐的叫声,用以确保公鹿的优势地位,并且吸引母鹿。这种鸣叫也是自然界中最有特色的叫声之一。
雄性加拿大马鹿的叫声,视频链接地址
雌性发情周期只有短暂的一到二天,孕期历时约240至262天,通常在来年的秋季,可以产下一只,或罕见的二只幼鹿,幼鹿体重15-16公斤。
当雌性接近要生产时,它们会远离鹿群,保持孤立,直到小鹿够强壮、能逃离掠食者为止。小鹿和许多鹿种一样,在产下时便带有斑点,斑点要到夏末才会消失。
野生的加拿大马鹿平均寿命10-13岁,某些较少受到掠食的亚种,则平均可以活15岁之久。
圈养下的加拿大马鹿寿命可达20岁,甚至更久。
自然分布
加拿大马鹿现今的亚种是曾经栖息于白令陆桥,一种介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加拿大马鹿的后裔。白令陆桥为许多哺乳类物种提供了迁移的途径,包括棕熊、驯鹿与驼鹿,以及人类。
当更新世即将告终时,海平面开始上升;加拿大马鹿南迁至亚洲与北美洲。在北美洲,它们除了冻土层、沙漠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以外,几乎对整个生态系统都适应良好。西伯利亚南部与中亚的加拿大马鹿曾一度广泛分布,但如今受到了西列于贝加尔湖的山脉的限制,包括蒙古境内的萨彦岭与阿尔泰山脉,以及临界于吉尔吉斯、哈萨克与中国新疆的天山一带。
在整个加拿大马鹿所分布的范围中,它们栖息于森林与林边栖息地,与其他鹿种相仿。在山区,它们通常在夏季时生活于较高海拔处,冬季向下迁移。高适应性的加拿大马鹿也能栖息于北美洲的半沙漠地。
东北马鹿与贺兰山马鹿主要栖息于林间,而它们尺寸较小的鹿角十分适合山林的环境。
加拿大马鹿的引进
洛杉矶马鹿亚种被猎人保护组织再次引入美国东部的阿帕拉契山区一带,现已灭绝的东欧马鹿亦曾经栖息于此地。在加拿大马鹿再次被引进美国的肯塔基州、北卡罗来纳州与田纳西州后,它们迁移至邻近的维吉尼亚州与西佛吉尼亚州,并在当地确立了稳定的族群数。加拿大马鹿也曾被再次引入一些其他的州分,包括宾夕法尼亚州、密歇根州与威斯康辛州。先前欧洲于北美洲的殖民统治时期,北美大陆估计有1000万的加拿大马鹿。加拿大马鹿在全球的数量,包括人工饲育与野生种,有近200万。
在它们的原始栖息地范围以外,加拿大马鹿与其他鹿种也被引进了原有少数大型原生有蹄类哺乳动物的区域。它们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有时甚至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恶性冲击与威胁。加拿大马鹿与马鹿在二十世纪初被引进了阿根廷和智利,它们现在在当地被视为入侵物种,侵犯阿根廷的生态系统,与本土草食动物争食。加拿大马鹿与马鹿也皆曾被引入爱尔兰与澳洲。
新西兰的加拿大马鹿引进于十九世纪中叶展开,它们已对某些植物物种的森林再生产生了负面冲击,吃尽了较美味的植物,长期的冲击会对植物类型与自然形成的树木,以及其他依赖它们的动物与植物物种造成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