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野驴(Equuskiang)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著名的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曾如此描述它们:“它们会疾驰于金色的草原上,尾巴在风中飘扬,脚步追逐着飞扬的尘土。突然间,像训练良好的骑兵一样猛地停了下来,排成一列看着我们经过它们。对于野外生物学家而言,藏野驴是一种令人感到愉快的动物。”但是,对于牧民而言,藏野驴就不那么受欢迎了。由于保护得力,藏野驴数量回升,与牲畜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凸显。不只我国,印度拉达克(Ladakh)的牧民也对藏野驴颇有微词。不过,事实究竟如何呢?
第一个提及藏野驴的人是威廉·莫克罗夫特(WilliamMoorcroft),他在1822年写给朋友约翰·弗莱明(JohnFleming)首次将藏野驴作为一种独立物种。也有人认为,13世纪的法国方济会传教士威廉·德·鲁布鲁克(WilliamdeRubruck)是第一个提及藏野驴的人,但他从未去过西藏。他提及的驴实际上应该是亚洲野驴(Equushemionus)。藏野驴是野驴中体型最大者,体长1.82至2.14米,肩高1.32至1.42米,体重250至400千克。藏野驴背部、颈背、面部、前额、体侧上部、大腿上部、后腿上部均为栗褐色,腹部、喉部、耳朵内侧均为白色,吻部为白色,口和鼻为灰色,鬃毛以及耳朵尖和边缘为黑色,鬃毛顶端到尾巴基部有一条黑纹,四肢前部为白色或浅褐色。
藏野驴仅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2700至5300米处,分布区西达巴基斯坦的红其拉甫国家公园(KhunjerabNationalPark),东抵青海省,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北到青藏高原东部的昆仑-阿尔金山。藏野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少数分布在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印度的拉达克、锡金(Sikkim),尼泊尔的多尔普(Dolpo)和木斯塘(Mustang)也有藏野驴分布。巴基斯坦的藏野驴只有零星个体,可能是从周边国家偶然进入的。
藏野驴偏好开阔而干旱的环境,比如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一项在野牛沟进行的研究表明,藏野驴喜欢干旱、朝向南方的盆地,在其中的沼泽地、冲沟和其他破碎地形中觅食,因为这些平坦、开阔的环境便于它们观察周围环境,提早发现捕食者。生活在野牛沟的藏野驴的食谱中95%以上是针茅属(Stipa)的植物,非禾本科草类植物和豆类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而在羌塘,冬季时藏野驴也主要取食针茅,而在夏季,嵩草属(Kobresia)、薹草属(Carex)等植物的比例有所上升,但针茅仍占据65%的比例。而在灌木林和沙漠中,藏野驴主要进食驼绒藜属(Ceratoides)、棘豆属(Oxytropis)等植物。
藏野驴在夏季一般独居或结成小群,年长雄性一般独居,占据0.5至5平方千米的领地范围,用粪便来标记领地,会抬起头,立起耳朵和尾巴。发出嘶鸣来宣誓领地,还会驱逐入侵的雄性,有时还会发生打斗,打斗方式包括踢、撕咬对方的面部、鬃毛和尾巴。年轻的雄性会组成全雄群,母亲和幼崽也会组成小群,只有母亲和后代的关系是紧密的。在冬季,藏野驴会聚成较大的兽群,18世纪记载过1000只的大群,现在在可可西里能发现500只以上的大群,羌塘也发现过261的大群。而在中国之外最重要的藏野驴栖息地拉达克,藏野驴群的规模不超过74只。
目前,藏野驴是马科(Equidae)现存唯一的无危物种,总数约为6到7万只。但这不意味着牧民们“藏野驴太多了”的言论是完全正确的。在拉达克局部地区,藏野驴确实和牲畜存在食物竞争,但整体来看,藏野驴仅消耗了3%至4%的草料,远不及各种牲畜。牧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印战争之后,拉达克的人口激增,再加上此前藏野驴数量大减,随着保护措施的实行,藏野驴数量增加,牧民自然会认为藏野驴数量过多。因此,尽管藏野驴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数目有所增长,但我们仍旧需要密切监视与研究。
参考文献:
[1]Shah,N.,St.Louis,A.&Qureshi,Q.2015.Equuskiang.The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2015:e.T7953A45171635.
[2]St-LouisA,CtéSD.Equuskiang(Perissodactyla:Equidae)[J].MammalianSpecies,2009(835):1-11.
[3]BhatnagarYV,WangchukR,PrinsHHT,etal.PerceivedconflictsbetweenpastoralismandconservationofthekiangEquuskiangintheLadakhTrans-Himalaya,India[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6,38(6):934-941.
[4]蔺以光,杨俊江.藏野驴多了也添忧[N].新华每日电讯,2003/11/22(004)
[5]HarrisRB,MillerDJ.OverlapinsummerhabitatsanddietsofTibetanPlateauungulates[J].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