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是奇蹄目中的一科,史前种类曾经非常繁盛及多样化,现今仅存马属一个属,现仅存7种。不过它们依然是目前奇蹄目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动物。
已绝灭的三趾马
想象图
史前马科曾广泛分布于美洲、欧亚大陆和非洲,其中,美洲一直被视为马科的演化中心。现代马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成员包括马、驴和斑马,大多数野生种都处于濒危状态。
自更新世起,现代马与人类在欧亚大陆共同生活,在约4万年前的欧洲洞穴壁画中出现了马的画像,但人类对马进行驯养的最早考古学证据来自4500年前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中亚草原上的人类遗址。
研究提出,家马很可能起源自欧亚大陆草原,也就是今天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西部,并且随着牧群的扩展而不断与野马杂交繁殖。
科研人员长久以来对马的早期驯化历史有争议:考古学证据提示马是在欧亚大陆西部草原驯化的,而来自现代母马的遗传证据指向了跨越广大的地理区域的多重驯化事件。VeraWarmuth及其同事使用来自欧亚大陆北部300多匹马的遗传数据从而对马的驯化的起源和传播进行了建模。这组作者重建了家马的已经灭绝的野生祖先野马(Equusferus)的种群统计的历史,并提出野马在大约1.6万年前扩展出了欧亚大陆东部。进一步的分析向这组作者提示,马的驯化起源自大约6000年前的欧亚大陆草原西部,而被驯化的马群在欧亚大陆扩展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补充进来。
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证实了马的驯化起源于欧亚大陆西部,并且提供了证据表明广泛存在野马进入家马群,因此也就把此前研究的截然不同的证据结合起来,并解决了相互冲突的解释。
欧洲野马
Equusferus
欧洲野马,又名泰班野马,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野马。最后一头野生的欧洲野马是于1876年在乌克兰死亡,最后一头眷养的欧洲野马则是在1909年死于俄罗斯动物园。另一个名字的“泰班”是其突厥语的名称。
欧洲野马的野马身份存疑
普氏野马
Equusprzewalskii
普氏野马,分布于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盆地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因此也被称作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
普氏野马肩高130厘米,头体长210厘米。嘴钝,耳短而尖,口鼻有斑点,无额鬃,颈鬃短而直立,鬃毛黑棕色
在野生状态下,普氏野马通常栖息于海拔700米至1800米的草原或半沙漠地带,食物主要为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如芦苇、芨芨、蒿子、梭梭等。蒙古野马的耐渴能力很强,可以忍受3至4天不喝水。普氏野马喜群居,一般一个种群数量为6至15只,由一匹公马,几匹母马和他们的后代组成。
普氏野马的野马身份存疑,最近的基因研究显示普氏野马可能为最早驯化马后代,在约5500年前由波泰人驯养。
非洲野驴
Equusafricanus
非洲野驴生活在东非的草原及其他干燥的地区,暮晨及黄昏较冷的时候出没,在日头会在石山寻找阴凉或遮盖处。主要以草、树皮及树叶为食。非洲野驴可以在缺乏水分下生存,有指它们亦会饮用含盐量高或受污染的水。
非洲野驴肩高大约150厘米,身体长有短毛,呈浅灰色至淡黄褐色,腹部及脚部白色,身体有细长深色的斑纹。努比亚野驴,斑纹越过肩膀;索马里野驴脚部有黑色的条纹。
非洲野驴2个亚种
努比亚野驴
E.a.africanus
索马里野驴
E.a.somalicus
亚洲野驴
Equushemionus
亚洲野驴,是一种大型马科动物,分布于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中国西藏。半荒漠、草原及丛林都是其栖息地。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偷猎的威胁,大多数亚种面临生存威胁。
亚洲野驴,头体长大约200厘米,重约280公斤。腿较短,体色随着季节的变更而改变:夏天为红褐色,冬天为黄褐色。背部的中间有白边的黑色条纹。
亚洲野驴多是独居或以小群活动,通常日出及黄昏期间觅食,主要吃草、叶子、果实、农作物及其他植物。亚洲野驴不像驴那么温顺,无法驯服。
亚洲野驴5个亚种
蒙古野驴
E.h.hemionus
叙利亚野驴(EX)
E.h.hemippus
中亚野驴
E.h.kulan
波斯野驴
E.h.onager
印度野驴
E.h.khur
西藏野驴
Equuskiang
西藏野驴,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7000米的地区,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
肩高132-142厘米,重量250-400公斤。吻部呈乳白色,体背呈棕色或暗棕色,夏季略带黑色,腹部及四肢内侧呈白色,四肢外侧呈淡棕色,臂部的白色与周围的体色相混合而无明显的界限。
西藏野驴3个亚种
西部亚种
E.k.kiang
东部亚种
E.k.holdereri
南部亚种
E.k.polyodon
细纹斑马
Equusgrevyi
细纹斑马,又名格莱威斑马、狭纹斑马,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与其他斑马相比,细纹斑马的个子较高,耳较大,斑纹则更加狭窄,差别较为明显。
细纹斑马肩高140-160厘米,体重350-450公斤。斑纹及间距都十分窄小,一直到蹄部都有,颈部较宽,下腹部和尾根部没有斑纹。耳很大,呈圆锥形,头部长而窄,鬃毛较长并竖立。
普通斑马
Equusquagga
普通斑马,又名平原斑马,是东非和南非大草原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斑马。其分布范围从埃塞俄比亚南部直到非洲东部,往南至安哥拉和南非东部。
普通斑马肩高大约140厘米,重量220-280公斤,腿相对较短。身体的前部为垂直条纹,向后部逐渐过渡为水平条纹。
普通斑马通常生活在没有树木的草原和热带原林地,跨越了热带及温带地区。不过,它们一般不会在沙漠、茂密的热带雨林和永久性湿地生活。由于普通斑马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水,因此它们会随时往降雨的地方移动。
普通斑马已经确认拥有七个亚种,而随着1883年斑驴绝灭后,现今只剩下六个亚种存活于世。
普通斑马7个亚种
达马斑马
E.q.antiquorum
布氏斑马
E.q.burchellii
格氏斑马
E.q.boehmi
塞氏斑马
E.q.borensis
查氏斑马
E.q.chapmani
克氏斑马
E.q.crawshayi
斑驴(EX)
E.q.quagga
山斑马
Equuszebra
山斑马肩高115-150厘米,体重240-380公斤。最大的特点是有个突出的喉结,从肩部到腰部的条纹很像细纹斑马的竖纹,臀部开始变成类似平原斑马的横纹,背脊纹较细,下腹部也是白色,黑色条纹没有在下腹部连接,四肢到蹄子的横纹密集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