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薛佳凝)问:我听说佛教徒不提倡养宠物,有这种说法吗?给小动物一个家不好吗?慈悲心要有选择吗?
关于“佛教徒是否可以养宠物这一问题”,慈诚罗珠堪布的回答是不够准确,佛教的很多经典都有对受戒的佛教徒(无论出家僧,还是在家居士,)不得蓄养畜兽的开示。
《优婆塞戒经·守戒品》: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遗教经》: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大般涅槃经》卷七:
“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听诸比丘受畜奴婢、仆使、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金、银、琉璃、真珠、玻璃、车磲、玛瑙、珊瑚、虎珀、珂贝、璧玉、铜铁、釜鍑、大小铜盘所须之物。耕田种植贩卖市易储积谷米。如是众事佛大慈故。怜愍众生皆听畜之。如是经律悉是魔说。
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那梨楼鬼所住之处。尔时如来因婆罗门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说言比丘。不应受畜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磲、马瑙、珊瑚、虎珀、珂贝、璧玉、奴婢、仆使、童男、童女、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等兽、铜铁釜鍑、大小铜盘、种种杂色床敷卧具、资生所须。所谓屋宅耕田种植。贩卖市易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咒术调鹰方法。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
复有十八惑人咒术种种工巧。或说世间无量俗事。散香末香涂香薰香。种种花鬘治发方术。奸伪谄曲贪利无厌。爱乐愦闹戏笑谈说。贪嗜鱼肉。和合毒药治压香油。捉持宝盖及以革屣。造扇箱箧种种画像。积聚谷米大小麦豆及诸果蓏。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及诸女人。高声大笑或复默然。于诸法中多生疑惑。多语妄说长短好丑或善不善。好着好衣。如是种种不净之物。于施主前躬自赞叹。出入游行不净之处。所谓沽酒淫女博奕。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莠稗悉灭无余。当知是等经律所制,悉是如来之所说也。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大般涅槃经》卷十一:
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息世讥嫌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
“若佛子。不得畜刀仗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曾看到某些说佛菩萨也有坐骑的,然而实际上,佛菩萨的坐骑并非真正的动物,而是化现出来的。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解析戒律不让蓄养动物的原因:
1.对于职业的选择,佛陀在“八正道”的“正命”中讲得很清楚。“正命”即正确的生活。以正道求财,养家活命,不从事巫咒迷信、卖淫、屠宰、打猎、制假药、贩毒、造酒、蓄养贩卖动物等恶业,不贪取无厌,不敲诈剥削,不挥霍浪费。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存在贩卖猫狗等动物的情况,这些人以贩卖动物谋财,非正命,且在蓄养运输等过程中会导致动物生病、受伤甚至死亡,这种行为明显是佛教所反对的。
2.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蓄养宠物,会生起并增长眷属欲,长养情执,对证道必然会产生障碍。
5.会对佛弟子往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佛弟子与所养动物朝夕相处,容易对其产生贪爱之心,可能会造成堕入恶道的恶果。
佛典中多处强调:临终一念,是能决定死后去向的增上缘(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条件),至为关键。如《大宝积经》卷七三说:“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阎魔罗界,或生阿修罗,或生天、人中。前识既灭,生分识生,生分相续,心种类不绝。”
《业报差别经》说堕畜生有十种业因:身口意起恶业、从贪嗔痴起恶业,毁骂、伤害众生,施不净物、邪淫。而随种类之别,业因各异。大略而言,以愚痴、杀生二业为主要的因。又,贪爱某物,尤其临终时贪恋某物,亦可能生为畜生,如《居士物故为妇鼻虫经》说一男居士临终之际顾恋其妻,死后生为其妻鼻中虫。《大智度论》卷十七讲有一沙弥贪爱奶酪,死后生为奶酪中虫。
《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经典中为了强调临终一念的重要性,还提到过,为恶之人临终生善处,而行善之人临终堕恶道的情况:
《大智度论》卷二四:“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佛分别业经》中说,佛告阿难:‘有人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是人命终而堕地狱;有人身行恶业,口行恶业,意行恶业,是人命终而生天上。’阿难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因缘已熟,今世罪福因缘未熟。或临命终生正见邪见善恶心,垂终之心其力大故。’”
《楞严经》卷八把临终时能决定死后去向的意念分为“想”与“情”两种。“想”,原义为知觉、观念、思考、想象,这里盖指精神层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憧憬,“情”则指感官、感情层面的,向下的低层次动物性欲求。按想与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断死后的去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那纯粹思念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净土信愿的佛教徒,则可随愿往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
次一等者:“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再次一等者:“情、想均等,不飞不堕,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由斯钝。”
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势强者,生为聪明人,情欲重些的则为人鲁钝。再下一等的则要堕为畜类了: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情多于想,情重些的堕为披毛的兽类,情轻些的堕为能飞的鸟雀。若七分情三分想,临终会自见沉下水轮,生于猛火之中,成为常被饥饿之火焚烧的饿鬼。九分情一分想,则见堕入火轮,身入风、火相交之处,堕于有间、无间二种地狱。纯情无想,即堕入最苦的阿鼻地狱。长期与小动物生活,熏习,贪念其可爱的外形,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情”被强化,而“想”被弱化,容易堕恶道。
综上所述,佛弟子在生活中尽量不要蓄养动物,谨言慎行,精勤修学,毕竟人生苦短,不过匆匆数十载,转瞬即逝。莫把时光空度过,常将生死挂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