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令李克強總理印象深刻的往事:
在一次基層調研考察中,一位醫生告訴李克強總理,自己的按摩理療服務價格每小時隻有幾十塊錢,而在外面的“洗腳城”,一小時按摩服務的價格卻有上百元。
“這位醫生對我說,他覺得自己的勞動既沒有價值,又沒有尊嚴!”在2014年11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重提此事說。李克強強調,目前公立醫院醫事服務費價格確實太低,但藥價虛高現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過改革,逐步理順這種不合理的價格機制。
據健康哥了解,目前北京市公立醫院執行的5300多項醫療服務價格,大多數形成於1999年。例如,普通針灸一次4元,哪怕扎成刺猬,也不能多收一分錢﹔拔火罐一次3元,如果不小心摔了一隻罐,醫生還要倒貼幾元錢﹔做一次基本手法推拿治療10元,還不夠買一個漢堡。
自4月8日起,北京市將調整435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納入調整范圍的都是矛盾比較突出、改革呼聲較高的項目。例如,普通床位費從28元調整為50元﹔一級護理費由每日9元調整為50元﹔二級護理由每日7元調整為26元﹔靜脈輸液由2元調整為7元﹔普通針刺從每次4元調整為26元﹔艾條灸治療由4元調整為30元﹔普通拔罐治療由每次3元調整為18元﹔基本手法推拿治療由10元調整為15元﹔頸椎病推拿治療由25元調整為43元。
從1999年到2017年,苦等18年,中醫按摩、針灸、拔罐的價格總算漲了,總理牽挂的事情終於落地了!盡管不少項目價格依然低於成本,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已經“破冰”。
按摩的不如洗腳的、劃肚皮的不如劃鱔魚的、開顱的不如理發的……此類現象比比皆是,反映了我國醫療服務價格極不合理。近十多年來,由於勞務技術價格嚴重偏低,極大地挫傷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例如,在北京的三甲醫院,一台晚期肺癌手術,六七個人奮戰七八個小時,技術勞務費不足1000元﹔高強度的一級護理,一天收費隻有9元。中醫師做一次針灸,收費4元﹔做一次拔罐,收費3元﹔做一次推拿,收費10元。如此廉價的勞動,令醫生的心靈“很受傷”。一位醫生自嘲說,到公園看猴還得花幾十元門票錢,而挂個專家號隻有十幾元,看病還不如看猴貴。
扭曲的醫療價格,催生了扭曲的醫療行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看門診、做手術基本是虧本的,醫生隻能用其他方式來補償收入不足。例如,讓病人多做化驗和檢查,在手術中多使用耗材和藥品。總之,羊毛出在羊身上,患者就是無辜的“羊”。由於醫療消費是醫生主導下的消費,患者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隻能成為“刀俎”之下的“魚肉”。結果,很多人不僅花了不該花的錢,還吃了不該吃的藥,濫用抗生素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如今,大處方、濫檢查成為公立醫院的一大頑症,久治不愈,其根源之一就是醫療價格背離價值規律。
近年來,《人民日報》一直呼吁破除以藥養醫體制,提升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格,讓醫務人員獲得有尊嚴的陽光收入。健康哥梳理了一下《人民日報》刊登過的有關評論,還真有不少:
《住賓館不如住醫院嗎》(2010年1月28日第19版)寫道:
最近,一位農村親戚來京看病。他患的是眼部良性囊腫。醫生開了住院單后,他軟纏硬磨,要求馬上住院。我以為是擔心病情惡化,便好言相勸。誰知,他悄悄對我說:“北京最便宜的賓館也要一兩百元,醫院的床位費才30元,能省多少錢啊!”
住賓館不如住醫院,這位親戚的“小算盤”可謂精明。其實,細一琢磨,醫院裡類似的現象還真不少,例如挂號費不如停車費、護理費不如修腳費、手術刀不如剃頭刀等。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的醫療服務定價不合理,存在很多弊端。
《學學“猴子的經濟學”》(2011年8月11日第19版》寫道:
同是看感冒,花費也相同,為何兩人的感受“冰火兩重天”?因為兩張清單的費用構成不同。第一份清單,物的價值超過人的價值,醫生的勞動價值很低廉,所以必須靠多開藥來彌補收入不足﹔第二份賬單,人的價值超過物的價值,醫生的勞動價值得到體現,所以能夠合理用藥。
《價廉讓中醫“很受傷”》(2013年1月4日第19版)寫道:
小夾板之所以“失寵”,主要原因是價格低廉。例如,一名橈骨骨折患者,用小夾板固定治療,不需要住院,加上中藥費,醫院最多收800元。而對於同樣的病人,如果用西醫手術治療,加上鋼釘、鋼板等耗材費,至少收2萬元。同時,使用小夾板技術,醫生需要耗費大量體力,而這些是沒有回報的。因此,大多數中醫院都放棄了這一傳統正骨技術,隻有少數老中醫熟悉小夾板。年輕醫生甚至連小夾板都不認識,即便在書本上學過,在臨床中也很難有實踐機會,小夾板幾乎變成屠龍之術。
《打車難與看病難》(2013年7月12日第19版)寫道:
在北京大多數三甲醫院,主任醫師的挂號費是14元,相當於出租車的起步價。由於專家號價格低廉,人人都消費得起,所以總是被一搶而空。很多人即便是頭疼腦熱,也要挂專家號。而那些疑難重症患者,卻常常挂不上專家號,柔性需求者擠佔了剛性需求者的資源。假如拉開專家號和普通號的價格差距,一部分小病患者就會選擇經濟實惠的普通號,專家號自然就會流向具有剛性需求的患者。可見,用好價格這隻“神奇的手”,可以優化資源配置。
《讓扭曲的價格回歸本位》(2014年5月16日第19版)寫道:
價格是資源配置的“信號燈”。合理的價格,可以讓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我國醫療資源短缺與浪費並存,技術服務價格不合理是重要原因。北京大醫院專家號14元,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導致“一號難求”。結果,大量的普通患者佔據了稀缺資源,疑難重症患者反而挂不上號,隻能花高價從“號販子”手中買。如果大醫院專家號大幅提價,基本與市場價格接軌,普通患者就不會再去搶挂專家號。供求關系一變,“號販子”倒賣高價號的空間就會被壓縮,更多專家號流向具有剛性需求的人,資源浪費現象反而減少。
《闌尾炎裡看醫改》(2015年4月24日第19版)寫道:
從費用構成上看,中美差別很明顯。在美國,手術費是大頭,藥品是小頭,體現的是人的價值。在中國,手術費是小頭,藥品是大頭,體現的是物的價值。也就是說,中美醫療費的構成,差別主要在於技術所佔比例。
《一根魚刺的價值》(2015年12月18日第17版)寫道:
我國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嚴重偏低,醫生和護士的技術服務不值錢,無法體現勞動價值。例如,護士輸一次液,人工費隻收2元,還不夠一瓶礦泉水錢﹔醫生做一個晚期肺癌切除術,手術費隻能收七八百元,還不如修一部手機。醫生為了“活下去”,隻能靠多檢查、多開藥、多消耗來彌補虧損。例如,在“魚刺事件”中,手術費和治療費約佔一半,藥費約佔一半。盡管每一項收費都合乎規定,但費用結構並不合理。其中,藥費所佔比例偏高,技術所佔比例偏低,暴露了以藥補醫體制的弊端。
《狗洗澡與人看病》(2016年4月8日第19版)寫道:
最近,一位護士帶著小狗去寵物店,看到價目表,心中頗不平靜。例如,洗一次澡,小狗50元,大狗100元﹔看護一天,小狗50元,大狗100元。而在北京的三甲醫院,護理一名重症病人24小時收費9元,靜脈注射2.2元,吸痰1.5元,膀胱沖洗10元。相比之下,護理病人還不如護理寵物。
《莫讓針灸成“古董”》(2017年2月10日第19版)寫道:
當外國人張開雙臂擁抱針灸時,中國人卻棄之如敝屣。在大多數西醫院,醫生大量使用鎮痛藥物,根本不會考慮針灸鎮痛。即便是在中醫院,針灸也被視為“邊緣學科”,人才流失,青黃不接。其根本原因在於針灸價格低廉,醫生缺乏使用的積極性。……在美國,醫生是否使用針灸,主要考慮患者能否受益,因為醫生的收入與經濟效益無關。而在中國,醫生是否使用針灸,主要考慮是否盈利,因為醫生的收入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在不合理的價格體系下,針灸的命運日漸衰微。
健康哥認為,提高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格,體現了對醫務人員的尊重。技術值錢了,醫務人員才有尊嚴感。今后,醫務人員應堂堂正正地靠技術吃飯,而不能靠賣藥吃飯。醫務人員的心氣順了,老百姓看病也會更舒坦。(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工作室白劍峰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