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依照省文旅厅《关于精准做好文化场馆恢复开放工作的通知》和淮安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有关要求,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印发了《淮安市文化场馆有序恢复开放工作指南》,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有序恢复开放全市公共文化场馆。
继市博物馆恢复开放后
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今明两天也将陆续有序开放
01
恢复开放日期
3月17日
9:00——11:30(11:00停止入馆)
14: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须知
一、游客需在测温点扫“淮上通”二维码,显示绿色且体温正常(低于37.3摄氏度)方可入馆。体温异常者将在临时隔离点稳控并报告辖区防疫部门。游客入馆时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参观间距保持1.5米以上,馆内电梯暂不开放使用。
02
3月18日
9:00——11:30
13:30——17:00
一、实行实名制参观,观众需携带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在防控检查处进行体温检测并主动出示本人“淮上通”电子通行证,体温异常者(≥37.3度)或出现咳嗽等身体不适症状者谢绝入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有权对体温异常者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二、参观时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并自觉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观众必须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分散参观,不扎堆聚集,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废弃口罩请放置在回收专用箱内,谢绝未戴口罩者入馆,谢绝携带宠物入馆。
四、暂不接待团队参观。为防止人员聚集,馆内日接待量不超过1000人,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人。
六、为表达对抗疫医务工作者的敬意,自恢复开放之日起一年内,全国医务工作者、战“疫”突出贡献者及支援湖北的一线医务人员家属、省内医务人员家属持有效证件,可优先安排入馆参观。
03
9:00—12:00
14:00—17:00
开放区域
一楼非遗展厅
注意事项
一、凭本人身份证及“淮上通”电子通行证在出入口接受安保人员核验及体温测量。入馆后务必全程佩戴口罩,与他人始终保持1.5米以上距离,请勿聚集、扎堆,参观完毕后请依次有序离馆。
三、除一楼非遗厅开放外,其他服务暂不提供,请勿到其他区域走动。暂停线下所有群文服务活动,欢迎使用淮安市文化馆网上服务,积极参与线上活动,远程访问馆内资源。
四、馆内严禁食用外带、外卖食品。暂不提供寄存服务,随身物品请自行保管。一楼卫生间和饮水间开放使用,卫生间提供消毒洗手液供大家使用,建议大家勤洗手。
04
3月19日
9:00—17:30
开放区域及服务
生态文旅区馆二楼社会科学借阅区、三楼自然科学借阅区,二楼、三楼走廊区域设置阅览桌椅(1桌1人),其他区域、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暂不开放。目前仅提供图书借还服务,支持淮安市图书馆全部文献归还服务,淮安市少儿图书馆及清江浦区图书馆图书建议至所属图书馆归还。
预约进馆
入馆须知
三、入馆后需全程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减少近距离交流,请勿聚集、扎堆,请按工作人员指引进出场馆和借阅区域。
四、图书请至指定归还点集中归还,对读者归还图书统一消毒后上架,请读者放心借阅。除图书借还外,其他服务暂不提供,暂停线下读者活动,欢迎继续使用淮安市图书馆网上服务,参与线上活动,远程访问馆内资源。
五、暂停使用垂直电梯和中央空调,请勿携带大型包、袋,非必需品请至自助存包柜寄存。卫生间和饮水间开放使用,卫生间提供消毒洗手液供读者使用,建议读者勤洗手。请读者注意在馆期间的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05
9:00——12:00(11:30停止入场)14: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开放区域1、2号展厅
二、实行人员限流,实时监测参观人数,场馆日接待量不超过200人,每小时接待量不超过40人。观众必须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参观期间观众间距保持1.5米以上。
三、除1、2号展厅开放外,其他服务暂不提供,请注意遵守馆内规定,服从工作人员引导和管理。欢迎使用淮安市美术馆网上服务,参与线上活动,远程访问网上展厅等馆内资源。
四、为表达对抗疫医务工作者的敬意,自恢复开放之日起一年内,全国医务工作者、战“疫”突出贡献者、支援湖北的一线医务人员家属、省内医务人员家属持有效证件,可优先安排入馆参观。
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有哪些要求
一起来看
恢复开放指南
开放范围和条件
开放范围:全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美术馆。
开放条件:依据疫情发展变化,实行分区分级逐步有序开放。低风险地区的文化场馆,在落实好“外防输入”措施的前提下,可全面恢复对外开放。县区文化场馆的恢复开放,须由县区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批准。
开放准备
责任机制到位。成立文化场馆恢复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恢复开放工作,建立完善内部责任体系,把各方面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人头。健全并落实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防控措施到位。按照“一馆一策、一馆一案”的原则,科学制定恢复开放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在合适的区域设立临时隔离点,协调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建立与当地卫健部门联系渠道。制定并实施人员登记、“淮上通”检查核验、体温测量以及公共设施设备消毒、公共空间定期保洁等防控措施。所有文化场馆应保持自然通风,对文物、艺术品需恒温恒湿的展厅可维持原有运行模式。凡上述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对外开放。
物资保障到位。科学测算防控工作必备的设备和物品需求,采购测温仪、口罩、手套、消毒设备、洗手液等防控物资,满足防控和开放工作的需要。有条件的文化场馆可在公共区域配备开水、自助饮品售卖设备,满足观众(读者)不同需求。
人员培训到位。对场馆管理、讲解、设施设备维护、消毒保洁、安保等人员,普遍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岗位人员,要组织开展可疑症状应急处置、秩序引导、客流管控等方面演练,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工作流程。
隐患排查到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强化场馆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管,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抓紧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恢复开放。
秩序管理
加强入馆人员管理。安排专人严把场馆进入通道,凡进馆人员必须实名登记、通过“淮上通”检查核验、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者,要按规定立即带往临时隔离点,并及时报告当地卫健部门。运用“淮上通”等新技术手段加强入馆人员管理,建立防控台帐,做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避免形成人员聚集。实行观众错时、分批入馆和分散式参观,科学设置出入口、参观流线以及开放项目和区域,暂不开放容易形成人员集聚的空间和项目,暂不举办线下讲座、培训、演出等人员聚集活动,确保人员不拥挤、不扎堆、不集聚。在观众(读者)服务台增设1米以上等待线,引导人员之间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
服务优化
加强清洁消毒。场馆入口处应放置消毒地垫,对电子导览设备、回流图书等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对电梯按钮、休息座椅、门把手、轮椅、雨伞、电子触摸屏、充电设备等公共设施定时消毒。在公共卫生间配备洗手液、一次性擦手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