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酒后殴打妻子致其死亡关于家暴你一定要知道→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一名镇干部王某某家属
在网络发布视频称
王某某在2023年12月中旬
被其丈夫唐某某酒后施暴失手致死
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区分局
2024年1月3日发布警情通报
众所周知
家暴往往是披着“家”的外衣
对亲近的人进行伤害
但是不少人对家暴认识并不全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什么是家暴?
家暴包含什么行为?
如何保护自己?
↓↓↓
家暴如何界定
2016年3月1日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
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将
禁止家庭暴力
作为婚姻家庭的禁止性规定
明确写入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明确指出家庭暴力
是家庭成员之间
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
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
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经济控制
禁止伴侣赚钱、经济剥夺、严格限制一方消费,导致精神压力和恐惧。
精神虐待
侮辱、贬低、羞辱、恐吓、故意损坏对另一方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威胁
威胁伤害个人、儿童、家庭成员或宠物。
活动监控
冷暴力
对家庭成员冷处理,给对方带来精神压力。
性暴力
违背本人意愿,强迫发生关系,或其他性行为。
▲注意
由于男女体型、体力等生理差异,在很多曝光的家暴事件中,家暴受害者通常都是女性。但这并不代表男性不会遭遇家暴。
家暴也不止发生在伴侣之间,父母打孩子也是家暴。
简言之
暴力形式=身体+精神
保护群体=家庭成员+其他共同生活的人
对家暴的正确认识
1.家暴往往重复发生:家庭暴力存在蜜月期,施暴人通过口头或行为进行忏悔道歉,获得原谅,直到下个暴力周期的到来。
2.家暴也有“代际传承”:孩子长期生长在暴力环境下,可能形成家暴的代际传承。
3.家暴比想象中更普遍:调查表明,24.7%的女性在婚姻中曾遭受家暴。
4.逃离家暴并不容易:长期遭受暴力后,受暴人会处于心理上的瘫痪状态,她们从无数次的挨打中意识到,自己无力阻止另一半实施暴力。
5.社会压力,让逃离家暴变得更难:“离婚丢人”、“孩子没有完整的家”等等,都是受虐人离不开的主观原因。
6.被家暴不是受害者的错:家暴真实的原因,只有施暴者想要从各个方面对另一半加以控制,任何过错都不能成为被打的理由。
面对家暴,拿起法律武器
1.收集证据
全国妇女维权热线:12338
全国妇女反家暴热线:16838198
3.就近求助
如果情况很紧急,记得可以先跑去邻居家,请他们帮助或报警。也可以向自己所在单位、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警察局反映或求助。
4.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一是由公安机关出具的告诫书,主要针对不足以进行治安管理处罚的轻微家庭暴力;二是人民法院签发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预防和制止施暴人再次施暴。
5.寻求临时庇护
携带好重要物品、钱、身份证、驾驶证等,提前物色可落脚点。也可以到政府设立的临时庇护场所获得临时生活帮助。
学会识别有家暴倾向的人
1.情绪控制力较差的人可能会有家暴倾向
这些人遇到一点小事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气到身体发抖,如果再有一定的冲动性,就很可能实施暴力。
有些人控制力比较差,是由大脑结构异常导致的,比如一般人喝了酒以后,会在酒精影响下导致大脑控制力降低,而有些人没有酒精的影响,控制力也比较差。
和伴侣交往前期,可以观察和想办法了解对方的家人,如果其家人有暴力的行为就要警惕。
2.控制欲比较强的人也可能会有家暴倾向
这些人在工作中对下属、同事的控制欲强,如果不按照他的想法行事,就可能发脾气,要求重新做。在家里,这类人可能会对一些细节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如果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做,就可能产生冲动行为。
在恋爱相处的初期,如果对方对穿着等生活细节有极强的控制欲,或者要求你不能和异性有接触,就要警惕。
3.对猜忌心比较强、内心比较敏感的人可能会有家暴倾向
4.从疾病的角度来看
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反社会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偏执型精神障碍患者实施暴力的可能性也会相对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依赖引起的行为障碍患者实施暴力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因为长期饮酒会导致人的控制力减弱、人格改变,变得非常冲动,从而容易实施暴力。
面对暴力
不要忍气吞声
反家庭暴力
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对家暴“零容忍”是社会共识
更是社会态度!
(综合自央广网、广东科普、平安新城V、丁香生活研究所、北京女性)
河北日报客户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