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AI复活,是来自于好友的一次请求。好友的父亲意外去世,全家人一直瞒着90岁的奶奶,担心她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但奶奶总是把想和父亲见一面挂在嘴边。“有没有可能用AI还原我父亲的形象,去给奶奶报个平安,安抚一下老人?”面对好友恳切的诉求,张泽伟却犹豫了,“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很大的道德风险。”
好友看出了张泽伟的顾虑,告诉他:“你不用考虑这么多,如果我把实情告诉奶奶,她怕是撑不过3个月。”几番挣扎之下,张泽伟最终在生命与善意的谎言之间选择了前者。他筛选尝试了不同的技术方案,从中选择了以人工驱动的方式还原好友父亲的形象。“我们训练了他父亲的面部模型和声音模型,通过人工扮演的方式达到‘换脸’的效果,和他奶奶进行了视频通话。”看到老人露出真挚的笑容,张泽伟也深受触动。
在此之前,张泽伟也曾在虚拟现实领域有过类似的探索。他曾利用VR技术帮助有需求的人复刻已经离世的亲人,甚至是宠物。他们戴上VR头盔,就能沉浸式地在虚拟环境里体验和亲人重聚的场景。“好友父亲的案例,是我们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切入点,也让我们看到了开掘这一市场的可能性。”
1000至1万元不等
打开某购物软件,搜索“AI复活”,可以看到标价各异的各类链接,最低的标价在10元左右。销量超过2000的店家,20元就能让人物动起来,如果加上声音克隆,100元也能搞定,但人物说什么都需要提前编辑好。
这是目前互联网上较为常见的“AI复活”方式,但张泽伟与其选择的赛道不同,他主攻的方向是“数字永生”。与人工驱动的AI换脸相比,数字永生更强调数字人与真人之间的交互功能。只要与数字人对话,就能得到实时的反馈,且效果无限趋近于真人。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包括形象、声音、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平事迹等。“其实就是在大模型的基础上,训练一个专属的智能体小模型。数据越充分,效果越逼真。”
图说:进行数字人训练
帮人们“重建”生活
刚开始接触AI复活时,颇具共情力的张泽伟每天都沉浸在渲染着悲伤情绪的破碎故事中无法自拔,甚至连做梦时都能感受到痛苦的侵袭。久而久之,他逐渐学会接受这样的状态,并不断探索如何能够利用数字永生更好地疗愈每一个故事背后的伤痛。
如今,从事AI复活领域一年多,张泽伟更愿意称其为“AI疗愈”。他曾跟心理学专家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试图找到良好的结合点,满足客户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走出亲人离世的阴影。
令张泽伟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丈夫意外离世的女性客户。她的女儿年纪尚小,父亲的缺位让她的内心逐渐封闭,甚至有了抑郁倾向,跑遍了各大医院都没有成效。机缘巧合之下,她看到了张泽伟团队的视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找到了他们。最终,在父亲数字分身的陪伴下,女儿不到两个月就逐渐走出了父亲离世的阴影。
还有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革命烈士,连临终前的遗愿都是将骨灰撒在曾经保卫过的领土上,在故去后继续守护这一方天地。烈士家属希望能打造一个烈士的数字分身,将红色文化与精神传承下去,为后代的年轻人树立榜样。
出于业务扩张与功能升级的需求,3月下旬,张泽伟和团队成员们刚搬了新的办公室,每天蹲守在电脑前已成为他们的常态。在张泽伟心里,AI复活能够帮助那些囿于亲人逝去的事实而无法释怀的人们“重建”新生活。“相比于一门生意,更重要的是它暗含了万千家庭与已故亲人‘重聚’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