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万多元钱寻求线上情感咨询师的帮助以挽回男友,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杨静(化名)的一场真实经历。
近年来,在社交焦虑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情感咨询类公司还不足100家,到2022年已经超过1万家,可见情感咨询服务的社会需求还是比较大的。这其中,线上情感咨询因受地域限制且具有较好的私密性,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线上情感咨询服务存在从业人员资质混乱、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监管、乱收费等问题,且一旦未达到最初承诺的效果,消费者维权也比较难。线上情感咨询服务,亟待进一步规范。
2万元情感咨询费打了水漂
欣欣(化名)告诉记者,她也曾因为要挽回一段感情,花钱进行过线上情感咨询。为了比较效果,她选了三家线上情感咨询机构,购买体验服务,“我发现他们都是一个套路,指导我‘情绪稳定+变美’。”三个咨询师在分析她的问题时,都认为她对男友太好,表现过于热情,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了。所谓的情绪稳定就是让她降低感情需求度,表现冷淡一些;变美就是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外表看起来更自信。欣欣说,几乎如出一辙的指导令她对线上情感咨询的效果存疑,没有再花钱继续咨询,而选择一个人去了外地旅行,“当看到祖国大好河山时,我突然觉得自己纠结一段正在逝去的感情,格局太小了,我决定放手。”
记者体验线上情感咨询服务每月收费2500元
近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找到一家月销量最高的线上情感咨询店铺,其在商品详情页面打着“分析、支招、跟踪”“有效帮助20万人次”等宣传语,但只字未提咨询师的资质。
得知记者想要“挽回男友”,客服人员表示,老师可以帮忙。当被问起老师的资质时,客服并未正面回答,只说老师都是持证的心理咨询师,非常专业,客户基本都满意,不满意可以退款。记者花5元钱体验咨询服务,付款后,客服人员发了一个价目表,称71%的客户首选金牌咨询师,价格为半小时35元;资深咨询师经验丰富,效果更好,半小时收费95元,只要补差价,就可以升级服务。
很快,一名自称“骆老师”的咨询师联系了记者,他详细询问了记者目前遇到的“感情问题”,认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是记者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太卑微,指导记者要以退为进,先尊重对方的想法,达到“共情”;下一步就是“降级”,主动提出和男友做普通朋友,以此保持联系;接下来,老师会带着记者以普通朋友身份与男友聊天,对男友形成二次吸引,再进一步去推进关系升级。
“骆老师”表示,正常挽回都是需要收费的,他现在已经指明了一个大方向。记者可以购买后续服务,他继续给予指导,一般机构收费都是一个月6000元,他所在的机构价格比较优惠,之前是一个月4000元,现在有特价活动,2500元就可以购买一个月的情感咨询服务。
情感咨询师资质混乱消费者维权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多数的机构或者店铺并未标出咨询师的资质,当有顾客询问时,回答大多是资深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2017年已经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目前组织考试和发证的有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行业学会、科研院所,且不接受个人报名,只能通过培训机构报名。线上教学,学满近200个课时,线上考试,60分为合格,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记者咨询了几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称经过培训后发的证,与人社部之前的证书效力等同,持证后即可从业。真是这样吗?我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心理咨询师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取证与就业不挂钩。我市一位从业多年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再想进入这个行业其实要求变得更高了,只是参加培训拿个所谓的“合格证”,完全不可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如果想成为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要经过系统学习,要求大学本科而且是心理学专业的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咨询经验才行。
对于线上情感咨询服务,一旦消费者花了钱,却没有看到效果,想维权也比较难。咨询师会以“已经尽心尽力进行了指导,付出了劳动,情感咨询是特殊服务,不能百分百保证效果”为由搪塞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想进一步维权,就会直接被拉黑。此类服务大多没有合同约束,即使消费者想要走法律途径去解决,也没有依据。
心理专家
解决情感困扰最重要的是找到症结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刘希平教授认为,情感问题是人的一生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人们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深或浅、或早或晚都会经历。遇到情感困扰,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总结经验,提高情感识别、体验、表达、控制的能力。把一段感情的困扰和问题的解决,作为下一段感情健康发展的基础,其实更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
刘希平教授表示,线上情感咨询常常达不到咨询者的目标。一方面的原因是咨询者对线上情感咨询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通过其挽救一段绝望的关系;另一方面,良好情感关系的重新建立,常常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而非咨询者的一厢情愿;还有,咨询师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又受到金钱的诱惑,使得情感咨询成为单纯牟取利益的手段。
据她了解,有一些线上情感咨询机构用一套流水线模式快速培训咨询师,让他们按照模板进行“自上而下指导式”咨询,全然不顾咨询者情感需求的个体差异。这些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过度宣传和包装,给咨询者造成一种假象,误以为经过情感咨询,跑掉的男友可以回来,移情别恋的女友可以回心转意……“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办法自行消化情感问题,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但需要理性对待咨询效果。求助前要清楚,再好的咨询,最终还要靠自己去消化、去吸收、去行动。而寻求帮助时学会识别咨询师的专业水准,也比较重要。比如,咨询师本科、硕士或者博士所学专业是不是心理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法学专家
线上情感咨询应进一步规范
社会学者
线上情感咨询亟待专业监管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波认为,当一个人的情感出现问题时,往往是复杂内心世界的反映。个体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人格、沟通模式、防御机制、移情以及无意识心理动机等,所以情感咨询所涉及的不只是社交技巧、异性认知,更不单纯为了挽回感情,而是要帮助求助者在探索此段失败情感经历的过程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启迪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负责。无论是否可以挽回感情,都能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重获自尊,取得内在平衡以及人格成长。
情感咨询师不是老师或者教练,不应聚焦于解决具体问题、或直接给出建议。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大约需要5到8年的理论培训、自我体验(咨询师自己接受心理咨询)、实习督导,并且在执业后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但目前一些线上情感咨询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流水线的方式提供的所谓服务,一面剥削着那些快速培训出来的年轻“情感专家”们──他们从事着高强度、令人疲惫的情绪劳动,实际收入并不高,且由于个人情结未被处理,很可能在咨询过程中情感卷入而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则在破坏着情感咨询的专业性,用操纵的方式提供服务,使那些接受过服务的求助者产生对心理咨询的怀疑,因为他们没有获得真正的帮助。因此,要发展线上情感咨询行业,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专业监管,严格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尤其是对线上平台进行定期的资质管理、专业评价,杜绝以获利为目的、伤害行业发展的乱象。各心理行业协会、高校、社科机构等也应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出台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政策,保证行业健康发展。(记者韩爱青文并摄)
(编辑张华贾晨航)
今年天津大学百岁教授杨恩泽生前承诺连续给学生捐20年的钱又如期到账了。
多项技术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年一度红叶季,相逢最美北洋秋。10月19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