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战国时代名医。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生平简介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地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由于其医术高明,又常为君主看病,受到当时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客刺杀身亡。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记·扁鹊列传》。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扁鹊庙
现存墓冢高约1.67米,墓围周长约50米。石碑1通,穹顶,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大观元年(1107),为目前发现扁鹊墓最早者。墓旁有石羊1对。古槐1株,树围根部粗4.24米,高约20米,树中空,据称树龄已超过2000年,树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1600)《重修扁鹊祠记》,碑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为早,面中条,近王官谷瀑布,风景优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坐龙首椅上,面目慈祥庄重,面形方圆,广额方颐,有宋塑遗风。扁鹊以其精湛的医术、医德深受百姓爱戴,从而受到历代祭祀。扁鹊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扁鹊传说——“良医治未病”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便秘是指临床上大便干燥、艰涩、排便困难、不通的总称,并非单纯的干燥不能排出,和西医上大便干燥不易排出有一定的区别。临床上有实秘、虚秘、热秘、寒秘、血秘等之分别,症状表现和病因各有不同。
其中老年人津液亏虚,容易出现大便干燥干燥;妇女如果产后失血较多也容易导致便秘的出现;青壮年好食烟酒、辛辣刺激食物等也容易导致便秘出现,简而言之,便秘主要病因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导致。
辨证论治:
便秘临床分类治则如下:
实秘:
病因病机:患有本证型的患者多为阳盛之体,好嗜食辛辣,或者患有温热性病导致伤津耗液、肠胃积热、津液失布,最终出现肠燥便秘。
症状:腹痛腹满、烦燥谵语、痛则拒按、日哺潮热、口燥唇干、舌苔黄燥、脉实有力。
治则方药:清泻实热。方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
代表药物:大黄、甘草、芒硝、厚朴、枳实、生地、麦冬、玄参等。
虚秘:
病因病机:多为年老气虚、形体素弱、气血不足、津液亏损、阳气不通所致。
症状:肢倦神疲、唇淡、语言低微、小便清利、大便秘结、舌苔白滑、脉沉弱。
治则方药:补中益气。方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
代表药物: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热秘:
病因病机:热秘患者多好食辛辣、酗酒,久而久之容易肠胃积热,热伏于内,阳明热盛,邪热薰蒸,大肠燥涩,继而传导失职,粪坚而结所致便秘。
症状:胀腹痞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虚烦不眠、喜凉恶热、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滑数。
治则方药:清热润燥。方如麻仁丸、增液承气汤。
代表药物:麻子仁、杏仁、大黄、枳实、厚朴、白芍、生地、玄参、麦冬、芒硝等。
寒秘:
病因病机:寒秘主要因体虚脏冷、老人肠寒、血脉虚枯、阳气不运,津液不通所致。
典型症状:面色青淡、腹痛便秘、食欲不振,苔白滑、脉沉迟。
治则方药:温通开结。方如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代表药物: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细辛等。
血秘:
病因病机:本证型多有失血过多,阴血亏损病史,继而出现血虚生热,火灼肺金,水源耗竭、大肠燥热,最终导致便秘。
症状:面色枯白、心悸怔仲、心烦口渴、夜卧不安、精神不振、舌淡、脉沉细。
治则方药:滋阴补血。方如人参养荣汤。
代表药物: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升麻、陈皮、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肉桂、远志等。
气秘:
病因病机:常见为劳伤过度,损及肺脾之气,继而脾肺气虚,肺失肃降,肠失传导所致便秘。
症状:咳逆上气、咳嗽喘满、心腹痞闷、胸腹胀痛、大便秘结、舌苔白薄、脉沉弦。
治则方药:降气通便。方如苏子降气汤。
代表药物:苏子、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半夏、陈皮、党参等。
脾约便秘:
病因病机:由于饮食不节,胃强脾弱,约束津液,津不四布,导致小便数而大便秘结。
症状:大便秘结、小便数多,此类病人往往有内外痔疮或西医习惯性便秘,脉象浮涩。
治则方药:润肠通便。方如麻仁丸。
代表药物: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蜂蜜、麻油等。
案例:
患者73岁,曾因骨盆骨折手术开刀,后卧床数月不起。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后,遗留下便秘问题。曾就诊西医,医师予以西药泻药口服,间断服用一年有余,但停药后便秘依旧,且有加重趋势,后自行改为服用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服药三月以来,疗效欠佳。现仍间断服药,但便秘仍时有发生,患者痛苦不堪而求诊我科进行治疗。
四诊情况:
望诊:患者就诊时神色萎糜、舌淡、舌中央有黄厚苔。
闻诊:语音有气无力,不愿多言。
问诊:便秘自骨盆骨折手术后至今已2年有余,曾在三甲西医院治疗,初期疗效甚好,但后期时好时坏。现在不能久坐、久站,极易倦怠、头晕、有气无力。时常有腹胀感、纳呆、无胃口。排便困难,时有时无,四肢发冷,冬季即便是在暖气房中也觉四肢寒冷异常。
切诊:脉沉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处方:因患者无煎药条件,故临床使用颗粒剂,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另外加麻仁当归、厚朴、枳实。患者服后初起每日时有排便,疗效尚可,但是而二、三周后仍是时有时无,无法正常排便。
后又复诊,方改以人参养荣汤为主方合并润肠汤,加附子,服后亦初起有排便,后又渐渐恢复时有时无状态,另外患者腹胀难受,纳呆、不思食、倦怠头晕仍频。
三诊,建议患者住院采取中医综合治疗,方药以麻子仁汤为主方,加肉苁蓉、附子、天麻、厚朴、枳实、陈皮,配合针灸患者双侧足三里、阴陵泉,并用温针灸;另加以隔姜灸其五柱穴及关元、气海。
患者住院一周左右,每日基本都能正常排便,但仍有倦怠头晕、气力不足感,后予以生脉注射液等中成药输液治疗,加之营养科定制饮食,患者症状逐渐轻微,便秘的情况也已经彻底缓解。
本患者属于多种病因下的复杂便秘,不能从单一便秘分型一概而论,在病程中可表现出多种便秘证型,如患者起初患病时可能为实秘,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变化,便秘也可能由实转虚,故治疗上需要多次调整方药,综合证型分析,必要时还可以联合针刺、艾灸、拔罐等治疗手段,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8月第四版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