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个体?这个概念对于每一个搞社会科学的人,乃至于每个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概念。可是往往发现基础概念比一些非基础概念还难定义。仔细考虑这一问题的话,就进入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穷根问底的思索过程。
个体基本上不是物理现象,它是一种生命现象。个性是生命现象里的属性。那么在生物的世界中,是不是每个生命都有个性?准确地说也不是。因为单细胞的生命繁殖靠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中的一个与分裂前的母体在性状上完全一样,每一部分都一样。就是说子代将上代(不能说父代,也不能是母代,因为上辈只有一位)身\_体中的每一个基因统统都继承下来了。它们之间只有共性,或者说是种性,因为彼此完全一样,所以说谈不上个性。该物种就是这样繁殖的,一个个分裂。成员之间毫无差异,完全一样,每一个成员都没有什么个性,于是“个体”的概念在这里就失去了意义。
个体应该是这样的,一些生命通过两性来繁殖后代,繁殖中造就了一种属性,即物种成员之间肯定具有该物种的一些共性,共享一些性状,但同时每一个个体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相互能够识别。乃至熟悉某一物种的人们,也可以识别其中的每个个体。比如人们观察一匹马和另一匹马,是可以看出差别的,如果看不出来,那就是马这一物种整体上太陌生了,没有亲近它们,亲近它们就可以看出差别来。这样一种性质,即互相之间共享着一些性状,同时每个跟每个又是不一样的,才构成了忠实意义上的个体。所以说,“个体”是与“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性就没有个体。一方面,只有性可以造就个体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质I另一方面,性也只能造就这种属性的后代,同卵双生子毕竟是稀少的例外。
带有个体属性的生物,在它结束生命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和它完全一样的生命了。分裂繁殖的单细胞生命不是这样。所以又可以说,没有性和个体就没有充分意义上的死亡。
这样,生活中的两个最大的主题“性”和“死亡”都是与“个体”结合在一起的。这三个基础概念是有密切关联的。
生物界里有相当数量的物种是通过两性产生后代的。当个体死亡的时候,物种不灭。这物种的延续造就了无数个体,通过个体来反映物种的特征。个体与物种间是这样一种关系。在自然科学中,对社会科学影响最大的学科是生物学。以上就是一个例证。物理学、化学都不能告诉我们个体是什么,社会学自身对这个概念也无法深究,只有生物学才能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这个概念的本质。否则,就只能望文生义,从肤浅的表面去理解。
二、为什么是两性?
下面讨论的还是基础问题。多数人认为这种问题没什么好问的。必是该学科的大家、核心人物,才会有如此大的好奇心来提出这种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两性?与之对应的是,为什么不是一性、三性?多数人都接受两性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对此不产生任何疑问。而科学家就是要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疑问,努力解答。应该说两性的繁殖跟同性繁殖(即一性繁殖)的差异是很大的。同性繁殖产生的父母代与子代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两性繁殖大致就是父母亲各拿出他们染色体的一部分(染色体承担着遗传的功能)组合在一起。不同哺乳动物的染色体数目是不一样的,但逻辑是一样的。就人类来说,每个人有46个染色体。父母亲各拿出23个,组合成其某一子女的46个染色体,子代的染色体一半和父亲一样,另一半与母亲一样,但和兄弟姐妹又不一样。因为精子与卵子的每一次结合都像是一次发牌,父亲从46个中随机地发出23个,母亲也随机地发出23个。所以与兄弟姐妹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其他的两性繁殖的物种也是这样一个逻辑。两性繁殖造成的特征是后代多样而不一致。
先说为什么不是三性繁殖?三性没有必要,不胜烦琐,这样的生存策略太啰唆,生产后代的效率太低,可能因此而丢失后代。三个性别的人一起谈恋爱,两个就已经够累了,三个就太难了。假设一个拥有两个性别的物种和一个拥有三个性别的物种共存,后者必败。三个性别的物种的优点,两个性别的都具备。两性就已经可以造出很大的多样性了,没有必要存在三个了。两个各拿出23个染色体,可以形成非常多的组合,完全一样和完全不一样的概率都很低。换句话说,父母产生后代,有人称之为“赌博遗传论”,就像发牌一样,子代的天赋一发完牌就确定了,无论是好牌还是坏牌。扑克牌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因为每一次牌都不一样,所以能常玩常新。
三、性别之争
性别之争也就是雌性与雄性之间的战争。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世界中,存在于物种之间,诸如狼与羊;存在于物种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比如狼与狼之间或者羊与羊之间》存在于性别之间,也存在于同性之间。其实内外的冲突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狼与狼或者羊与羊的冲突是以狼与羊的冲突为背景的。有一个故事,说老虎来了,一个人把鞋带系好,另一个人问:你要干什么,反正我们也跑不过老虎,那人说我跑不过老虎,可是跑得过你!这说明系鞋带的人和他的伙伴有竞争,而这种竞争是发生在人和老虎竞争的前提下的。关于性别之间和同性之间的竞争,不是说谁有意识和谁竞争,而是一种本能。本能驱使着与同类去竞争,这种本能是遗传来的。如果没有这种自私的本能,它就会照顾同伴,老虎来了先冲上去。每一种本能都能够遗传,可惜无条件利他的本能会被淘汰干净,因为利他者率先死了,有后代的机会就少了。所以最终不是它们有g识去竞争,而是经过大自然选择形成的。物种之间、同种的成i之间都是如此。
经过大自然的筛选,每个物种都有一种本能,也可以说是生存策略,那就是竭力繁衍自己的后代。这种策略一旦成功,它就会在物种中覆盖更大的比例。相反,如果换一种策略,将会导致后代减少,最终这种策略或曰本能将被淘汰。在大自然残酷的淘汰机制下,成功的策略存活了,不成功的策略慢慢消失了。成功就意味着后代多。这样每个个体都在这种本能驱使下复制后代。复制后代的竞争就产生两种战斗。一种是异性之间的战争;另一种是同性之间的战争,比如猩猩中,就有这样的战略—性垄断,最有力量的雄猩猩垄断着雌猩猩。
天赋如此,雌雄差异太大。所以双方选取的战术绝对不一
当然,后来人类又在其中加入了文化因素。人类的进化当然与动物不可能一样,但进化生物学告诉我们,它们也不可能完全不一样。直到人类这里,还是雌性哺育后代负的责任更多一些,因为在生理特征上人类有同动物一以贯之的因素。同时另一方面,男女之间博弈,几乎同动物雌雄间的博弈一样深刻且广泛。一位生物学家说,两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四、灵长目动物的三种婚配制度
以两性为繁殖手段的动物世界中主要存在着三种婚配制度一夫一妻制,多偶制,群婚制。有学者调查了68种灵长目动物。其婚配方式的选择是这样分布的:一夫一妻制11种,多偶制(就是性垄断)23种,群婚制34种。
婚配制度的选择有什么体质上的原因吗?这是生物学家一直努力研究的,发现了一些不太严格的规律。两性繁殖的动物具有二态性,就是两性差别大,包括样子、个头、毛色等。当然还有一些动物的二态性不太明显,就是雌雄很接近。一般来说,二态性大的是群婚制,如黑猩猩;二态性最小的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制。人类在体态上不是最典型的二态性,也不是差异最小,而是处于中间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是生物学长期解不开的谜。这个问题就是在
灵长目动物中有相当多的物种有发情期,并且排卵期有明显征兆。比如猴子有发情期,相应地在排卵期雌猴子的-臀-\_部就红了,它们在这一短暂的时期里疯狂地交-配。而人类一年中每个月都可以交-配,排卵期身\_体上没有任何明显的征兆。同时,哺乳动物中也有中间状况,就是有轻微征兆,很弱。这样,在68种灵长目动物中共有三种类型。排卵期无征兆的有32种,包括人类;轻微征兆的有18种,明显征兆的有18种。(戴蒙德,1997:56)学者们就开始讨论为什么有的动物有发情期,有的动物无发情期?为什么人类的排卵没有征兆,这些特征各有什么样的功能?为什么进化选择了这样一种策略?
在与婚配制度结合考虑后,有了一定的突破。起初,产生了两种理论来解释上述现象,一种叫“居家男人理论”。毫无疑问,雄性动物总是要努力保证后代的可靠性,即它们是自己的子嗣。对有发情期及排卵期有征兆的动物,雄性只需在那一段时期看住雌性就行了。无发情期及排卵期无征兆的动物则不同了,它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交-配,若一个雄性没有看守住它的配偶,其配偶就可能和其他雄性交-配。所以若要保证其配偶所生后代的可靠性,它就必须时时看守。也就是说,这种理论认为,排卵期无征兆促进了雄性与雌性厮守在一起。另一个理论叫“杀戮理论”或曰“多父理论”。在大猩猩中观察者看到,随着身\_体衰老,老的雄性统治者被推翻,新上任的雄性往往残忍地将老首领的幼崽全部杀掉。这对整个物种来说是不幸的。无排卵征兆的后果是什么?就是无排卵征兆的出现使这个群体的杀戮减少了。因为雄性统治者无法确认崽是谁的,群体-内比较混乱,子代的归属不清楚,就不会轻易杀掉哺乳期的幼子,因为可能会杀死自己的子女。这样杀戮就少了。避免目的论的准确解释是,排卵期无
五、人类为何选择一夫一妻制
人类下一代最脆弱,人类具有部的动物没有的漫长的成长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依赖于后天教育,所以在人类这里
“高父爱投资”是有高回报的。如果父亲不管,由母亲单独照管孩子,风险太大。原始社会乃至更早时期的环境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时人类与其他野生动物共拿自然,不像现在人类占了那么大的地盘。那时高父爱投资的回报很高,没有父母的共同照顾,孩子就可能被野兽吃掉。残酷的外部环境,是高父爱投资的原因之一。其二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的后天教育,从而获得生存能力。人类早就不是靠本能就能生存了。后天教育不是上学,上学是很晚近的事情,后天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完成的。否则后代的生存率很低很低。这种理论集中体现于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中提出的“双系抚养”概念中。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思想,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缺点是结构功能主义容易陷人目的论,没有进化论那么严谨。在今天看来,社会学、生物学以及其他综合性的理论比费氏的思想要丰富得多。
经济学家弗兰克更简明地说明了上述道理。如果人类允许多偶制,即多偶制和一夫一妻制并行,假如10%的男子占有30%的女-子,也就意味着“9名男子的适婚对象仅为7名女-子”,显然至少20%的男子找不到配偶。所以,多偶制伤害的是男子,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有利于更多的男子找到配偶。“禁止一夫多妻制的法律可以减轻男子的生活压力。也许正因为如此,以男子为主的立法者才会使之成为法律。”(弗兰克,2006)
婚姻抚慰了男性。男性比女性生猛。社会学家作了很多统计,犯罪率最高的是未婚的男性,已婚的男性犯罪率比未婚的男
性犯罪率低很多。有个理论说男性在婚姻中精力得到释放,精神变得松弛,侵犯性削弱了,状态不一样了,减少了犯罪率。有句老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钱人占据了大量异性,但他们最惜命。因为弱者以命相拼,强者只好承认大家都有“性权利”。于是人类的社会远离了大猩猩的社会。性伙伴的获得需要自由竞争,竞争不到也没有办法。现在的婚姻法也不是说保证每人配一个配偶,但是有权利了。
六、一夫一妻制的补偿与变形
读者朋友很可能会指出,历史上的纳妾既属合法,又不在少数,能否说人类很早就选择了一夫一妻制?在三种婚配形式中,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先将群婚制从人类社会中剔除。也就是说,争论将在人类历史上的婚配制度是多偶制还是一夫一妻制上展开。我认为从覆盖的人数上判断,应该说主要的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多偶制涉及的毕竟是少数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妥协,是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如前所述,一夫一妻制的建立是强者向弱者的妥协。但强者毕竟不会放弃他们对资源的争夺。于是社会又从主导制度中穿孔打洞,向强者妥协让步,使纳妾合法化。另一方面看,一个制度能长期存在下去,既在于它的刚性——任何人拥有异性的权利都不能剥夺,又在于它的弹性——在昨天体现为纳妾现象的存在,在今天体现为离婚被社会接受以及自愿的婚外恋不受法律的严酷制裁。完全没有弹性的制度其实是难以存在的。因为制度是社会成员间博弈的产物,博弈不会随着制度的建立而终止。绝对刚性的制度在现实中是非常稀
一夫一妻制在当代社会的演变中出现的最大变数,不是对少数纳妾现象的妥协和允许,而是家庭大量的离异与重组。形式上看,一夫一妻制照旧。但实质上这已经远离了原初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那种一夫一妻制。生物学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意味着一对夫妇共同养育自己的子女。重组的一夫一妻制则是相互养育别人的子女,丈夫帮助养育妻子和别人的孩子,妻子帮助养育丈夫和别人的孩子。赖特说:“毕竟自然选择发明父母之爱的唯一理由就是,给予后代以好处。”(赖特,1994:89)常识告诉我们,继父母对待孩子同亲父母是不可比拟的。所以赖特对这种“变相的”一夫一妻制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许多孩子不能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将带来最宝贵的进化资源的大量浪费,即爱的浪费。无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彼此功过如何,在某种最重要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多种形式的一夫一妻制,即变相的一夫一妻制,是所有形式中最差的一种。”(赖特,1994:90)人类日益脱离自然选择。变相的一夫一妻制是其中一例。
七、同性恋的根源和功能
足不可能时,性渴求就可能寻找最相近的替代物。”(赖特,1994:374—375)
灵长目动物专家瓦尔说:“问这个问题的人是这样想的:既然同性恋不能繁衍后代,他们就该在很久以前就灭绝了。但是如
果我们不接受现代给各种事物下定义划类别的想法,我们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感到困惑。同性恋不能繁殖后代的假设真的那么正确吗?他们当然可以繁殖,在现代社会里,他们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会结婚的。很多同性恋夫妇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组建家庭。‘灭绝’的说法也假设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存在基因的鸿沟。的确,性偏好看来是体质决定的,但‘同性恋’基因的传说却暂时没有找到证据来支撑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在基因上存在着系统差异。……倭黑猩猩有时被视为同性恋动物,它们的确有频繁的同性恋活动。雌性倭黑猩猩总是在从事这类活动,而实际上GG—摩擦是它们社会里的政治黏合剂,很明显是雌性之间良好关系的一部分。……(但)就我们所知,没有完全的异性恋或者同性恋的倭黑猩猩:它们实际上全部参与到与各种伴侣的性活动中。……排斥异性的纯同性恋倾向在动物的王国中几乎没有,或者很罕见。”(瓦尔,2005:61—64)
美国性学家金赛认为,62%—79%的自称同性恋的男性和74%—81%的自称同性恋的女性,有过异性性行为的经验。可见同性恋群体中的多数具有双性恋倾向,而有双性恋倾向但在现实中未表现出同性恋的显然要高于现实中的同性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