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调查报告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流行病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一般情况

今年1~12月共发生伤寒病26例,无死亡,发病率为5.68/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1.38%;26例病人中24人无菌苗接种史,另2人分别接种一针和两针。

2调查结果

2.1病人地区分布26例病人分布在12个乡(镇)的18个村,及5个单位和1个居委,计城区和单位6例,占23.07%,市郊区8例,占30.77%,远郊平坝区8例,占30.77%,山区4例,占15.38%。发病最高的是高草乡,发病率为44.22/十万,最低的是小庙乡,发病率为6.51/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地区分布有明显变化,市郊区和城区发病增多,远郊及山区发病减少。详见表1、表2。

2.2病人年龄分布26例伤寒病人中,以15-29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总病例的53.85%,其次为5-9岁组儿童,占15.38%,发病最大年龄43岁,最小年龄2岁零4个月,分布情况见表3。

2.3病人性别分布26例病人中男发病12人,占46.15%,女发病14人,占53.85%,男女之比为1:1.17。

2.4病人职业分布26例病人中,农民占53.85%,其次是儿童和工人,见表4。

2.626例伤寒病人临床表现

2.6.2并发症和予后,26例患者仅1例并发肠穿孔(经手术治疗),治疗药物为氯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26例病人无复发、无死亡,也未出现严重的药物治疗副作用。

2.7实验室检查

2.7.1肥达氏反应26例病人中有17例作过该项试验,17例的“”抗体滴度≥1:80和“H”抗体滴度≥1:16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9岁,家住长滩镇连丰村公所九队。1998年9月12日,家人疑患者有癫痫病,到本村卫生室就诊,医生按家属要求给予患者抗癫痫药(癫痫宁);9月18日出现全身性皮疹,9月19日出现高热达40℃,9月20~21日到乡卫生院就诊并住院,按过敏性药疹治疗无效;9月22日到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以过敏性药疹入院。患者既往及家族无过敏史。入院体查:T37.8℃,BP105/75mmHg。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双眼水肿,分泌物多,结膜充血,耳廓水肿,唇周皲裂溃烂,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以面、颈、胸、腹部为多,间有浅溃疡和水疱,无痛痒;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均正常。9月28日由市二医院取检皮肤分泌物培养出炭疽杆菌,确诊为皮肤炭疽。患者确诊前按过敏性药疹治疗,确诊后治疗措施:按传染病隔离患者;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对症治疗和局部处理。间隔5d,经2次皮肤分泌物病原培养阴性,于10月9日痊愈出院。

2流行病学调查

病家独户居住于一小山丘上。经兽医部门现场调查鉴定:病家所饲养的两头猪健康;该自然村无家畜炭疽流行。患者病前一直在校上学,无外出史及可疑的接触史。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证实:患者所在班级、学校及自然村,均无明确或可疑的传染线索。

3防疫措施

9月28日,钦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员赴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订防疫措施。划定病家为疫区,并实行严格的封锁管理;用20%漂白粉澄清液对病家进行了严格的终末消毒,包括患者用过的物品、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畜栏等;对病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2天,至10月12日,无二代患者及病畜发生便解除封锁;因地制宜,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4讨论

4.1误诊原因分析炭疽病中以皮肤炭疽最多见,占98%,发病以夏秋季为多,人普遍易感。病变多在于手、面、颈、肩等外露部位,具有黑痂、浅溃疡、周围水肿、疼痛不显著的特点[1]。但病初皮疹仅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极易与其他皮疹相混淆。本例患者自乡卫生院到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止,被误诊误治长达9天。误诊原因:(1)思路狭窄,对病情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综合的判断。因患儿的皮疹是在服他药后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个偶合的假象,加上患儿血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无淋巴结肿大,使临床医生思维被局限,这是导致本例误诊最主要的原因;(2)无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使临床医师放松警惕性,忽视早期病原学的诊断;(3)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临床诊断经验。炭疽病在钦州市极为罕见,已有10多年无病例发生。本病例从乡镇卫生院到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皮肤科医师的会诊,均未能抓住患者皮疹的一些特点,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因此误诊,不但错过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4.2传染源由于本例无明确或可疑的传染源,因此,估计传播途径如下两种可能性最大:由父母赶圩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源,然后传播给患者;患者在校被间接传播感染。

4.3治疗由于及时对疫点进行封锁及消毒,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对病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一系列严格的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无续发患者发生,说明“早、严、实”的防疫措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4防止误诊的措施加深本病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其早期临床特点;要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拓宽视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变经验思维为理性思维。

关键词药物滥用HIV检测流行病学调查

当前,随着吸毒行为的恶性蔓延,药物滥用与传播艾滋病的关系已日显突出和复杂,静脉注射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本文对2495例药物滥用者作HIV血清学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收治的广东粤西地区2495例药物滥用者。所有病例符合DSMⅢR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尿液吗啡检测阳性。所有药物滥用者滥用的均为海洛因,个别人有多药滥用史。

1.2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艾滋病知识调查表》及《性病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作记录和临床分析。采用自行设计的《海洛因滥用情况登记表》对成瘾者逐项进行登记、诊断、记录,并将资料进行统计与处理。

1.3HIV血清学检测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抗-HIV检查:(1)P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试剂由日本Fujirebio公司生产。(2)金标试验:试剂由美国ABI公司生产(ABISureStepTMHIV1/2BLOODTEST)。采用以上两种方法首先对2495例检测者进行抗-HIV初筛试验。初筛检查双项阳性者再重新抽取血液标本送广东省防疫站艾滋病检测中心作WB蛋白印迹试验确认。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登记共2495例药物滥用者,全部为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为(28.35±56.5)岁。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下、司机

、个体户、无业人员、未婚者为主要药物滥用人群(其他人口学特征见表1)。

表1药物滥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略)

2.4注射滥用者逐年增加情况分析注射滥用者有逐年增加趋势。2000、2001、2002年统计,静脉注射人数分别为229、323、431例;肌肉注射人数分别为60、82、86例。

2.5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通过问卷调查,91.4%吸毒者不知道艾滋病病原体及传播途径,或者十分模糊,96.3%吸毒者不清楚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可相互传播艾滋病病毒,对艾滋病的治疗无特效疗法更知道的不多,很少或从未接受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普遍缺乏防范的意识。

3讨论

我们对广东粤西地区2495例药物滥用者的HIV血清学检测,已检出的HIV阳性者36例,全部为注射滥用者,表明静脉注射滥用,是造成血源性HIV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还表明吸毒群体已成为潜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

滥用者为追求欣或减少戒断症状的出现,吸毒形式由香烟吸食、烫吸转换为静脉注射滥用方式。由于静脉注射滥用人数在不断增加,以及共用针头等不良行为是造成HIV感染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减少不良行为、降低危害和进行强制性的行为干预,是一种行之有效而且必要的手段。

当前性乱行为和性病的大幅度上升,也为HIV进一步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2]。本文调查的部分吸毒者早期吸毒的原因为增强,在婚前或婚外的有被感染HIV的可能,静脉注射则使其传染他人并在吸毒群体中迅速传播。

艾滋病、性病知识问卷调查表明,吸毒群体中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知识知之甚微,吸毒者中以青少年为主体,他们文化层次低、社会教养差、心理不成熟、缺乏认知能力是易感的高危群体。加强对他们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静脉注射是造成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加强对吸毒人群特别是注射滥用群体的疫情监测,并在戒毒机构进行常规的血液HIV抗体检测是十分必要的,以作为HIV流行病学监测及掌握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科学依据,也可为有关部门采取政策行为的干预提供必要的依据。

调查表明HIV感染在静脉注射滥用群体中有逐年增加之势,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全社会共同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全社会的预防体系和防范工程,由政府采取强制干预及组织更大力量的防治措施,以遏制蔓延及防止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的传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并将收到显著的成效。

重庆市渝中区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发病率已明显降低,麻疹流行也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外来务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部分地方时有麻疹暴发。2006年5月4日~6月11日,大坪街道发生一起流动儿童在托幼园所麻疹暴发的疫情。为了加强对麻疹的监控,有效遏制麻疹的发生,我们将本次流行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情况

1.1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为小苗苗幼儿园的熊某,女,2岁7月龄,巴南区人,5月4日因发热出疹不适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麻疹IgM阳性。该园5月10日~5月13日又有2例病例相继出现。在小博士幼儿园5月28日开始有麻疹病例至6月11日共报告4例病例。小太阳幼儿园也于5月27日有1例报告病例。根据国家疫情网络报告系统资料,我们对未入托的3名儿童也进行了调查,经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诊断,麻疹IgM均为阳性。

1.2罹患率

从5月4日到6月11日共报告11例麻疹病例。小苗苗幼儿园3例,罹患率5.17%;小博士幼儿园4例,罹患率4.21%;小太阳1例,罹患率3.57%。

1.3年龄、性别

11例中,发病最小年龄为7个月,最大年龄23岁,为一在加油站工作的男性。2~3岁发病3例;3~4岁发病4例;4~5岁2例。

1.4麻疹IgM检测

11例中有8例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确诊。其余3例通过临床诊断。

1.5免疫史和户籍

11例中,有确切免疫接种的1例,占9.09%;不详的6例,占54.54%;无免疫接种史的4例;占36.36%。外地户籍9例,81.81%;本地户籍2例,18.18%(1例为7月龄儿童,1例为23岁男性工人)。

2处理措施

2.1隔离患者

为了不造成疫情的扩散,我们对患者实行了家庭或者医院隔离治疗。在患者出疹后7d或凭诊治医院的疾病痊愈证明书方可重新入托。

2.2应急接种

我们对小苗苗、小博士和小太阳的181名儿童和老师全部进行了MV应急接种。考虑到大坪地区流动儿童积聚和流动儿童免疫史不够确切等客观因素,对大坪地区的其他20个幼儿园1351名儿童和相邻的5个小学的1907名非辖区户口的流动儿童也开展了MV的应急接种。

2.3其他措施

在流行期间托幼园所尽量取消公共性活动,减少各班儿童的接触,教室经常保持开窗通风,强调保育人员、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4开展宣传,加强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苗头病例,我们要求该地区所有的托幼园所和小学加强晨午检,密切注视疫情,并在2周内实行每日报告。在学校和托幼园所用广播、宣传窗、黑板报的形式向学生宣传麻疹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这次暴发原因分析

3.1这次11例麻疹病例中,小苗苗幼儿园首例熊某为重庆市巴南区人,在4月下旬曾回老家。据调查该儿童家乡附近在4~5月份有麻疹报告病例。我们认为该园的另外2例麻疹的发生和熊某有直接的关系。

3.2小博士发生的4例麻疹,均为区外儿童,免疫史不详。小太阳的1例麻疹为湖南人,也是于3月份随其父母来到大坪,我们调查该儿童在原户口所在地没有接受过麻疹疫苗的接种。

3.3未入托的1例麻疹病例为四川人,亦无MV接种史。本区的1例病例因仅7月龄,按照国家免疫程序,不能接受MV的接种,另1例23岁本地患者,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

3.4本次麻疹的流行,几乎都为没有接种麻疹疫苗者所引起。警示我们对流动儿童须加大管理力度,对没有明确接种史的对象,要及时补种,以预防麻疹的发生,遏制局部暴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富余人力资源大量进入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推算,我国流动人口共有5349.97万人[1]。自计划免疫实施以来,麻疹发病率大为下降,且在发病年龄、流行周期、流行类型等方面都不同于疫苗使用前的流行病学典型特征。麻疹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在GMT的阳转及免疫持久性方面存在着差距,也使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改变[2]。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MV疫苗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未及时初种、漏种、原发性免疫失败和未接受复种等因素,易感人群的积聚,造成麻疹发生和流行成为必然。

流动儿童MV疫苗的接种率基于各种原因,往往低于常住儿童[3]。如何强化对流动儿童的有效管理,实为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开展落实的关键。对新入托、入学的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和补种,消除免疫空白尤为必要。同时,可以适时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以形成免疫屏障,控制疾病,保护儿童。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李希如,叶礼,等.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1998,51(1):2-18.

为搞好这次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工作,县畜牧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全县进行了大范围地人员培训,共培训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人员289人,充分发挥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的作用,为顺利开展这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调查结果

(一)基础情况调查

目前,全县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71万头、70.3万只、48.2万头、470万只,规模养殖比例分别为45%、62%、75%、80%。

(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1、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1个,发病点为*乡*村委吴庄组*养猪场,发病数为76头。

2、出现猪瘟疫点6个,发病点分布在*乡*村委、*乡*村委、*乡*村委、*乡*村委,发病数共为114头。

(一)基础情况调查

(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3、链球菌病散发点6个,发病数为23头。

(三)调查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前我县疫情形势基本稳定,只是有几种疫病在相对短的时段散在发生。但我县畜禽养殖量大、流通范围广、交易频繁,春季集中免疫抗体水平已有所下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三、疫病发生原因

1、盲目引种,引种时不调查原产地疫情状况,猪只引进后不进行隔离观察就直接同健康猪混群。*乡*村委吴庄组*养猪场便是如此。该场与7月16日从*县*镇购进76头仔猪,不经隔离观察就入场混养,买回后不到一星期,76头猪全部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该猪场为引种不慎导致发病。

2、饲养管理条件差。所有发病点,均为人畜同院混居,猪舍低矮简陋,舍顶均为石棉瓦,无隔热与降温设施,饲养密度高。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为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长期慢性热应激使猪只体质下降,易感性增强。

3、消毒制度不严格。小型猪场和专业户由于缺乏隔离墙和消毒池等基础设施,使消毒制度形同虚设,导致消毒无效;缺乏病死猪尸体处理设施,使得病死猪尸体处理措施无法落实;缺乏粪便、污水、污物集中处理设施,降低了场区消毒效果。养猪场所闲杂人员随便出入,也为疫病的传播传造成了可乘之机。

4、免疫不科学。农村普遍存在防疫针一打了事,不讲程序,不检测抗体水平的现象,抗体水平下降后,不知适时补防。

5、有的养殖户发现畜禽出现临床症状后,马上将其卖出或屠宰后卖出,使传染源进一步扩散,而造成新的疫点。

四、疫情处理措施

疫情发生后,县畜牧局党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温高湿季节猪病综合防控的紧急通知》,要求各乡镇迅速开展猪病综合防控工作。在县电视台开辟专题栏目,宣传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发放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册5000余本,“高热病”防控明白纸40000多张,增强群众防控意识,提高科学防控能力。

2、深入调查,彻底摸清疫情情况,及时采集病料送市局化验室确诊,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3、对确诊的发病点严格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隔离、消毒、封锁、扑杀等无害化处理。

5、针对我县近期疫情状况,县畜牧局制定了防控方案,并成立督查组,深入各乡镇督导免疫、监测、应急预备、消毒灭源等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

6、严把检疫关,严厉打击收购、贩运、屠宰病死猪的不法商贩。

AnepidemiologicalstudyofkidneystoneinLizouofGuangyuan

ZhaoLeiHuXiaofengLiXuexiWangShizeDuXiaolingZhongJianTianXiaojiZhuXiaoyan

Abstract:Objective:ToexaminetheepidemiologyofkidneystoneinLizouofGuangyuanandfindtheidentifyhigh-riskpeopleandanalyzeitsriskfactors.Methods:StratifiedrandomsamplingclustersurveymethodologyforbenefitsinGuangyuanCityStatedistrict1175residentquestionnairesurveyonprevalenceofkidneystonesinordertounderstandtheincidenceofkidneystonesandaprofessionalrelationship,gender,age,educationallevel.Result:Kidneystoneprevalencerateis5.70%,therateofthemenandthewomenare7.46%、4.23%(P

Keyword:kidneystone;Epidemiology

肾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1],其病因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川北医学院赴广元“闪光青春”医疗卫生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12年7月7至12日对广元市利州区1175名常住居民进行了肾结石患病情况的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选择广元市利州区居住5年以上年满10周岁以上的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共1175人作为调查对象。城区内以居委会为基本抽样单位,乡村以乡镇为抽样单位,共1175人。其中男性536人,女性639人。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查阅病历结合(B超检查确诊有胆囊结石者或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结石者),由严格培训的全队队员负责问卷调查,填写问卷。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3统计学分析

采用X2检验

4结果

表1性别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

(X2=5.682P=0.017)

表2年龄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

1学校概况

上庄镇中心完小,位于荣成市西南方向,该校共有5个年级22个班,在校学生1140名,教职工47名。

2.1自2011年7月3日起,该班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等症状的病例,截止到7月7日下午5时,累计发病10例,所发生的病例都集中在二年级三班学生,经调查发现,首发病例于心悦,于6月15日左右因身体不适请假在家休息。经询访家长:孩子在家期间肿过腮并进行对症治疗,未曾就医。6月28日病愈后返校上课。

2.2发病学生分布在8个村,其中有两个村发病2例,所有发病学生家庭中无发病史,并且发病学生均证实他们每天上学、回家都无外出史,学校方面近期班级之间也未组织过集体活动,该班所有的学生也都无流行腮腺炎接种史。

3调查分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认为此次流腮暴发是由于该班同学之间密切接触首发病例于某某而造成的。

4采取措施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我们对上庄中心完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4.1加强学校的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的学生数。每日上午8时将统计数告知学校卫生教师,整理汇总后报告我们;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4.2加强隔离对出现发热、腮腺肿痛等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隔离治疗,至少要在发病9天以后才能返校学习。

4.3加强教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

关键词老师学生活动性肺结核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一般情况

2013年1-8月,全县在校教师、学生发生活动性肺结核27例,其中教师7例,痰涂片阳性2例;学生20例,痰涂片阳性4例。学生年龄10~22岁,老师年龄26~36岁,27例患者曾经接种过卡介苗6例(22.22%),有家族肺结核病史9例(33.33%)。

调查结果

患者地区分布:根据我国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DOTS)规定和肺结核病人属地化管理原则,27例患者居住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及城区的4个社区,患病师生就学和工作学校分布在24个不同的大、中、小学校,其中本地学校15所,外地学校9所,患者所在本地学校患病例均未超过2例。20例学生患者中居住地在农村12例(60%),居住地在城镇8例(40%)。20例学生患者中就读于城镇学校12例(60%);就读于农村学校8例(40%)。7例老师均属城镇居住人口,所工作学校在农村。

患者年龄分布:20例学生患者平均年龄16岁,其中≤10岁2例,占总病例的10%;11~15岁8例,占总病例的40%;16以上10例,占总病例的50%。7例老师患者年龄26~43岁,平均33岁。

患者性别分布:20例学生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各占学生患者的50%;7例老师患者中男4例,女3例,分别占老师总病例的57%和43%。

患者职业分布:27例患者中20例为学生,占总病例的74%,7例为老师,占总病例的26%。学生患者中,4例患者为小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0%;11例患者为中学生,占学生总病例数的55%;5例患者为大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5%。7例老师均为农村小学教师。

患者临床症状:参照2010年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症状调查。①咳嗽;②咳痰;③胸闷及气短;④血痰;⑤低热;⑥盗汗;⑦乏力;⑧食欲减退;⑨其他。27例患者中具有≥6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具有5个症状3例,占总病例的11.11%;具有4个症状7例,占总病例的25.93%;具有3个症状9例,占总病例的33.33%;具有2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

实验室检查:27例患者经X线胸部拍片检查均属Ⅲ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16例为两肺结核,占总病例的59.26%,11例单肺结核,占总病例的40.74%,肺部有空洞病灶1例(3.70%)。肺结核抗酸杆菌痰涂片染色检查6例阳性,其中学生4例、老师2例,占总病例的22.22%;21例阴性,学生16例、老师5例,占总病例的77.78%。见表1~表6。

分析讨论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临床护理】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专病专护是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体现护理人员知识价值,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况,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1]。为了促使健康教育工作更深入地开展,我院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组织科研小组经过研究、讨论,完善和修改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自制调查问卷,于2006年9月至10月对72例慢性结肠炎病人进行了调查,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健康教育调查对象本院结肠炎专科收治病人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25~7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9例,中学31例,小学10例,文盲2例,第一次问卷调查72例,复问卷调查72例,有效回收率100%。

1.2调查内容在查阅有关文献并进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列出调查提纲,经小组人员讨论一致认可,主要内容:从疾病病因,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种必要的检查,合并症的处理,疾病的转归,预防,护理知识,饮食指导,休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等知识测试。

1.3调查方法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分开进行调查。患者住院的第一天和第一个疗程结束前一天,进行问卷答题和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第二个疗程开始时评估。入院时建立健康教育档案,被调查者按设计的内容逐项回答。

1.3.1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病人,征得同意后自行填写或指导填写。

1.3.2文化水平低的口头回答,由病人自己选择答案,专职护士负责。

1.4根据病人不同的需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

1.5根据病人的问卷结果判断:①知识掌握程度。回答正确为全面了解,基本正确为一般了解,不正确为未了解。②满意度。好为满意,一般为基本满意,差为不满意。

1.6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2.1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2.2健康教育前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2。

慢性结肠炎一般病情较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往往四处求医,治疗效果不佳,而病人多为中年,正是年富力强、工作的黄金时代,由于疾病的缠扰,使工作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认为治愈无望,害怕或怀疑癌变,对治疗丧失信心,加上气流弥散结肠导入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插入导管长达35cm,所采取的亦与往不同,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也就特别重要。对病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认知水平,针对性纠正病人不良的行为方式,重点体现在“知、信、行”三个方面。根据知、信、行理论,行为改变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作为基础;有信作为动力[2]。

3.2信是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健康教育,密切与病人交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增进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满意关系,并使得医护工作取得最佳效果[3]。表2结果显示:健教后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健教前,说明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护患关系良好发展,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取得病人的信任,才能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3.3行是帮助病人改变不健康行为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从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病人还是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

为了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有效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必须增强健康教育的观念,拓展健康教育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康复医学及护理;改进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