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节育技术工作又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节育工作全面展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节育技术工作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依据国家颁布的《节育手术常规》,青岛市开始狠抓节育手术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手术操作做到“稳、准、轻、细”,把手术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80年代,逐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其主要任务是宣传计划生育,提供节育技术、药具服务,组织干部培训。1987年,提出了加强服务站室管理、开展好节育技术服务、提高节育有效率的要求。并采取措施加强了节育技术队伍建设,对基层技术人员实行-培训、二取证、三上岗的做法。各级服务站室积极开展各种节育技术工作,并为育龄妇女提供透检、孕情跟踪等服务,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在山东省计生委的指导下,对四项手术进行了规范化表演和专家授课,统一了节育手术的操作标准。1990年,全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做节育手术65769例,占同期全市节育手术总数的40.78%。
节育技术研究机构青岛市从事节育技术研究的机构除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外,还有市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市立医院、青岛医学院等。到1990年,全市已建立起男性、女性计划生育研究室和优生遗传实验室近10个。
节育技术研究项目
输精管结扎手术50年代,主要经阴囊大切口结扎输精管缝合。60年代学习曹县经验,采用针头固法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方法,颇受群众欢迎。1963~1965年,青岛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各医院纷纷进行切口部位、大小、缝合等方面的探讨。1978年,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始推行直视钳穿输精管结扎术,至此,其他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不再使用。
输卵管结扎手术50年代,输卵管结扎多采用腰麻、骶麻腹部小切口双侧结扎手术。60年代,采用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腹部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965年起,青岛市开始统-采用输卵管轴心包埋法。1979年,青岛市台西医院用自制复方苯酚胶浆插管法注药输卵管技术,总成功率达88.47%。80年代末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青岛市开始使用“粘堵术”、“银夹术”和皮下埋植等技术。
宫内节育器1958年,青岛市引进不锈钢金属单环宫内节育器。1979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了医用硅橡胶嵌铜宫内节育器的研制,成功率为93.36%,1983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3年,市计划生育科研所等单位进行了硅橡胶铜粉宫内节育器的研制,继续存放率为82%,1985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参加了全国攻关课题的科研工作,研究内容包括放置金属“Ο”型宫内节育器后的宫腔形态研究、三种国产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比较性研究、六种时期(产时、剖宫产时、中引后、产后、钳刮后、经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和副反应观察,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药物预防和治疗,宫内节育器子宫血机制研究,十二省市农村育龄妇女宫内节育器(金属单环)使用效果流行病学调查等。为降低脱环率,提高继用率和减少放环后的并发症,1982年进行了宫内节育器放取钳的研制,1986年进行了应用B超探讨金属单环带器妊娠原因分析,均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
人工流产术60年代前,早期妊娠终止大多采用刮宫术。1963年9月,青岛市使用电气吸引器施行人工流产试验成功,随后设计生产了手提式和脚踏式吸引器。1965年6月,青岛市推广负压瓶吸引器施行人工流产。1973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试用1‰雷佛奴尔引产获得成功。
获奖成果自开展计划生育科研工作至1990年,全市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1983年,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等单位进行了硅橡胶铜粉宫内节育器的研制,继续有效率为82%,1985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1984年,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进行宫内节育器放取钳的研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1986年,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进行的应用B超探讨金属单环带器妊娠原因分析研究,提高了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参加的三种国产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比较性研究,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和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参加的六种(产时、剖宫产时、中引后、产后、钳刮后、经后)时期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和副反应观察研究。其中,获国家计生委“六五”计划生育委级科技攻关成果二等奖52项、三等奖32项。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人类精子库的建立、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198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胶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单位完成的“8602”优生保健雾化剂研制及效果观察,198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状。
第二节优生优育
优生优育宣传和研究60年代,青岛医学院即开始进行人类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青岛市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的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宣传。市科协、计生委、妇联、卫生局等部门定期举办优生优育讲座学习班和培训班,建立了现代家庭学校、新婚学校、孕妇学校、独生子女家庭学校等,把优生优育知识宣传教育渗透到育龄人群的婚、孕、育各个环节中去。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系统、全面地印制了优生优育宣传图片资料和优生优育知识小册子,通过计生和民政部门送给育龄群众学习,并对群众进行优生、优育、优教教育,及时满足群众的要求。
1980年后,青岛市加强了优生优育工作。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率先建立了优生遗传研究室,配备了包括1名主任医师在内的6名科技人员,投资10万元购置了产前诊断的先进设备,并开设了遗传与优生咨询门诊。随后,全市卫生医疗单位和各县区计划生育科研所、服务站普遍建立了优生遗传咨询门诊与优生研究室。台东区、市南区、市北区率先开展了对育龄夫妇婚前检查,对妇女的孕情检测和优生预测,推行怀孕早期遗传疾病的产前诊断、咨询。随后,全市普遍开展了此项工作,受到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由于优生优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使青岛市婴儿出生质量显著提高。1986~1989年,全市新生婴儿病残率控制在2‰以内,比1985年下降了2‰,比1980年前下降了4‰。
优生优育主要科研项目1985年,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进行宫内产前诊断研究,建立了宫内产前诊断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方法。1987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同年,对宫内产前诊断、先天畸形与遗传咨询临床研究、自然流产原因分析研究、胎儿肺成熟度研究等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4年,青岛医学院进行了先天性细胞病毒感染与胎儿畸形关系的研究,1988年3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6年胶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了“8602”优生保健雾化剂的研制,实验有效率达93.84%。1987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获山东省科委三等奖。同年,由国家计生委主持,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组参加的预防优生学的研究课题,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青医附院建立了人类精子库、人工受精的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1987年12月,市计划生育科研所开展的孕早期诊断研究项目,通过羊水细胞培养及绒毛培养成功的对智力低下、无脑儿、脊柱裂、开放性神经管缺损等多种基因病进行产前诊断,获得国家部委级奖励。同年,市计划生育科研所还开展了棉酚安全性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棉酚的抗育作用的不可逆性研究,在国际棉酚学术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