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化学产品用途技术领域,具体为单宁酸在杀灭和预防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单宁酸,又名鞣酸,存在于许多树木和果实中,其结构式为:
单宁酸的用途比较广泛,在医药上曾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腺炎、痔疮和皮肤疱症等,内用可制止腹泻、肠出血等。单宁酸能与金属、生物碱和糖苷(见苷)等生成沉淀,对这些物质具有解毒作用。单宁酸可用于鞣革、墨水制造、纸张和丝绸上胶、锅炉除垢等,还可作媒染剂、啤酒和葡萄酒的澄明剂、橡胶的凝结剂等,但是对寄生虫的杀灭作用却还没有报道。
小瓜虫是几乎可以感染所有淡水和海水鱼类的重要体外寄生虫,给水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治疗这种寄生虫最有效的药物是硝酸亚汞和孔雀石绿,而这两种药物均具有致癌等作用,故而已被禁用。随着这两种药物的禁用,目前国内外对这种寄生虫的防治主要采用甲醛、硫酸铜、高锰酸钾、溴硝醇等,但是这些药物对小瓜虫没有显著的疗效,同时长期使用带来了药物残留、环境污染、耐药性等问题,因而急需对小瓜虫有特效的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单宁酸的新用途,即在杀灭和预防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中的应用。
进一步,单宁酸在杀灭和预防水产动物体外淡水小瓜虫和海水刺激隐核虫中的应用。
更进一步,在杀灭和预防淡水鱼类体外小瓜虫和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中的应用。
进一步,单宁酸在制备杀灭和预防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单宁酸在制备杀灭和预防水产动物体外小瓜虫和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含单宁酸或以单宁酸为主成分的药物在杀灭和预防水产动物体外的小瓜虫和刺激隐核虫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小瓜虫的杀虫剂,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单宁酸25-30%,表面活性剂5-10%,渗透剂5-10%,增效剂5-10%,其余为水。
作为优选,所述溶解剂为水或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
作为优选,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吐温-20或吐温-80。
作为优选,所述杀虫剂中还加入有甲壳素。
甲壳素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单宁酸的作用效果,延长杀虫剂的作用时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小瓜虫的杀虫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1)按所述重量份称取单宁酸、表面活性剂、增效剂、渗透剂、溶解剂,备用;
2)将溶解剂加入单宁酸中,并搅拌至单宁酸完全溶解;
3)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步骤2)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
4)将增效剂、渗透剂和溶剂加入到步骤3)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即得杀虫剂。
上述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用水稀释后泼洒于养殖塘中,使用剂量为2.0-4.0ml/m3。
本发明采用单宁酸,毒性小,对水产动物无毒害、残留少;利用特定溶解剂及溶剂,溶解效果好,并且溶解剂可以协助杀虫剂进入小瓜虫体内,对小瓜虫的杀灭效果显著;杀虫剂的制备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中:a为单宁酸处理6小时后的小瓜虫包囊;b为正常分裂的包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以及本发明药剂的药效,以下通过发明人给出的依本发明技术方案所完成的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这些仅是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但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称取单宁酸25g,在水中搅拌溶解,称取表面活性剂吐温-2010g,称取渗透剂10g,称取增效剂5克,加入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杀虫剂。
实施例2:
称取单宁酸30g,在水中搅拌溶解,称取表面活性剂吐温-205g,称取渗透剂10g,称取增效剂5克,加入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杀虫剂。
实施例3:
称取单宁酸28g,在水中搅拌溶解,称取表面活性剂吐温-2010g,称取渗透剂10g,称取增效剂5克,加入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杀虫剂。
实施例4:
称取单宁酸25g,在30毫升二甲基亚砜中搅拌溶解,称取表面活性剂吐温-2010g,称取渗透剂10g,称取增效剂5克,甲壳素0.1克,加入剩余量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即得杀虫剂。
上述实施例可以列举很多,再此不一一列举,从申请人所做的大量实验得到的数据证明,只要是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参数范围选择,即可制备出达到本发明目的的水产动物小瓜虫和刺激隐核虫的杀虫剂。
上述杀虫剂可直接泼洒于池塘中,以池塘水量为参考,使用剂量为2.0-4.0ml/m3均可。
以下是本发明的药效分别对小瓜虫的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鱼
严重感染小瓜虫的金鱼(来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苗种基地。随机选取10尾鱼,取全鳃镜检观察统计鳃上小瓜虫数量,试验鱼小瓜虫感染率为100%,每尾鱼平均感染小瓜虫约110个。
试验用药为按照实施例1的杀虫剂。
1.2体外杀虫试验
将严重感染小瓜虫的金鱼放入烧杯中,待小瓜虫游出后,用吸管将成熟小瓜虫收集放入平皿中,一部分虫体用于小瓜虫幼虫的培养,一部分用于包囊的收集。
1.2.1对小瓜虫幼体的体外杀虫试验
试验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于每个细胞孔中加入约2ml不同浓度的杀虫剂(0.5、1.0、1.5、2.0和2.5ml/m3)和约100个小瓜虫幼虫,于用药后15min、1h、2h、3h、4h镜检观察一次,4h后统计各孔的小瓜虫死亡率。试验设置和充分暴气自然水对照组,每组试验重复三次。
小瓜虫死亡判断标准:虫体纤毛不运动,胞质不流动,胞膜破裂,细胞核破碎。
1.2.2对小瓜虫包囊的体外杀虫试验
试验在24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于每个细胞孔中加入约2ml不同浓度的杀虫剂(2.0、2.5、3.0、3.5、4.0和4.5ml/m3)和30个小瓜虫包囊,于用药后4h镜检观察一次,4h后统计各孔的小瓜虫包囊死亡率。试验设置充分暴气自然水对照组,每组试验重复三次。
小瓜虫包囊死亡判断标准:包囊未分裂或包囊未孵出幼虫。
1.3体内杀灭小瓜虫试验
在一个体积为1m3的水泥池中放入120尾健康未感染任何寄生虫的草鱼,暂养一周后,放入600000个小瓜虫幼虫进行感染,感染24h后,将感染有小瓜虫的草鱼进行分组,每组10尾鱼,并放入100l的鱼缸中。根据体外杀虫试验设置杀虫剂的杀虫试验浓度2.0、4.0和6.0ml/m3。于体积为80cm×60cm×40cm的玻璃缸内盛入充分曝气的自然水,ph7.0~7.5,水温25±1℃。按照设定好的浓度向水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杀虫剂,并搅拌均匀,并在第3天和第5天,每个试验组重新加换新的杀虫剂。
试验第5天时,每个浓度组取出3尾草鱼,并放入烧杯中,按照体外杀虫试验的方法收集包囊,并观察包囊的死亡和分裂情况。
试验第10天,将所有组内的草鱼取出,全鳃制片、镜检,统计每尾草鱼在鳃部小瓜虫存活数量,计算平均杀虫率。
杀虫率(%)=(对照组的小瓜虫平均存活数量-试验组的小瓜虫平均存活数量)/对照组的小瓜虫平均存活数量×100%
鱼平均死亡率(%)=(投放的鱼数量-镜检时的鱼存活数量)/投放的鱼数量×100%
1.4.单宁酸杀虫剂对草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在体积为80l的玻璃缸中进行,每个缸中放置健康的草鱼10尾,并加入浓度为20.0、25.0、30.0、35.0、40.0和45.0ml/m3杀虫剂,48h后统计草鱼死亡数量,并计算单宁酸对草鱼的半致死浓度。每个浓度组做3个重复,试验设置一个对照组。
2结果
试验数据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有参数均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
2.1体外杀小瓜虫试验
单宁酸杀虫剂对小瓜虫幼虫的体外杀灭作用见附图1,由附图1可知:单宁酸作用6小时后,包囊基本无分裂,严重影响包囊孵化。
单宁酸杀虫剂对小瓜虫包囊的体外杀灭作用见表1,由表1可知:单宁酸杀虫剂在浓度为4.5ml/m3包囊未分裂,也未孵出幼虫,其对包囊的杀虫率为100%。其浓度为4.0、3.5、3.0及2.5ml/m3时对包囊的杀灭率分别为93.3%、83.3%和53.3%,而2.0ml/m3浓度组对包囊基本没有作用,全部包囊均孵化出来。
2.2单宁酸杀虫剂的体内杀虫试验
单宁酸杀虫剂对寄生于草鱼上的体内杀虫试验结果如表2,由表2可知:单宁酸杀虫剂对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使用药物后,草鱼体表和鳃上的小瓜虫数量明显减少,且其掉落后的包囊的幼虫孵化率明显减少。当其浓度为6.0ml/m3时,草鱼的死亡率为30.0%,其鳃上和鳍条的小瓜虫数为163.5±44.6。而对照组的草鱼死亡率为100%,鳃和鳍条上小瓜虫的数量为895.6±187.6。结果表明单宁酸杀虫剂对感染有小瓜虫的试验鱼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2.3单宁酸杀虫剂对草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浓度为20.0mgl-1单宁酸杀虫剂用药48h后草鱼死亡率为0,且草鱼活性正常,也未见异常反应。浓度为45.0mgl-1单宁酸杀虫剂用药4h后草鱼即出现呼吸急促,跳跃等异常反应,48h后草鱼全部死亡。单宁酸杀虫剂对草鱼的48hld50为28.6ml/m3(其95%置信区间为26.5-30.1ml/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