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为多见。
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非特殊炎症持续数月以上,或炎症反复发作,间歇期内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慢性鼻炎;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Little区:鼻中隔最前下方的粘膜下血管密集,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集成血管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利特尔细动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层与筛前、后动脉的鼻中隔支、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吻合,构成丰富的动脉丛;又称为易出血区。
恶性肉芽肿:是一种多始发于鼻部,逐渐侵及面部中线,以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征的少见的肉芽肿性疾病。
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主要由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
咽淋巴内环:主要有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舌扁桃体。咽淋巴外环构成主要有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构成。咽淋巴外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相互交通,自成一环。
急性扁桃体炎: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粘膜和淋巴组织炎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咽部疾病。
腺样体面容: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颚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的腺样体面容。
鼻咽血管纤维瘤:为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与一般纤维瘤不同,为致密结缔组织、大量弹性纤维和血管组成,常发生于10—25岁青年男性,故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血管纤维瘤”。
鼻阻力:正常鼻呼吸有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这一阻力产生于鼻内孔,对保证肺泡气体交换过程完成很重要。
传导性聋:因声波传导途径,即外耳中耳的病变,致使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者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沟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环状软骨:是侯气管中唯一完整的软骨,对保护喉气管的通畅十分重要。
环甲关节:甲状软骨板的后缘上、下各有一个角状突起,分别称为甲状软骨上角和下角。上角较长,下角较短。两侧下角的内侧面分别与环状软骨的后外侧面形成环甲关节。
甲状软骨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中为一v形凹陷,称为甲状软骨切迹。
胆脂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状,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
道上棘:颞线以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个小棘状突起。
道上三角区:道上棘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表面粗糙稍凹陷的三角形区域,又称筛区,为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耳源性并发症:由于中耳、乳突解剖上的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极易向临近或远处扩散,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光锥:用耳镜检查鼓膜时,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
鼓岬:为鼓室内壁较大的膨突,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喉阻塞四度:呼吸极度困难。患者坐卧不安,手足乱动,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给,定向力丧失,心律不齐,脉搏细数,昏迷、大小便失禁等。
喉阻塞又称喉梗阻:系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
外耳道上三角: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向后下通乳突气房;上方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内壁前部有外半规管凸及面神经管凸,后壁借乳突气房及乙状窦骨板与颅中窝相隔,外壁为乳突皮层,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
Corti器: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名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能够使内淋巴震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卵圆窗:为镫骨足板及其周围的环韧带所封闭,通向内耳的前庭。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中耳化脓性炎症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颞线: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标志。
粘液毯:粘膜下层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能产生大量分泌物,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层;是鼻粘膜的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喷嚏反射: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反射动作包括: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声门突然鼻腔内开放,仲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任克间隙(Reinke间隙):是声带粘膜下的固有层;是一薄而疏松的纤维组织层。
声门区: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
声门裂:两侧声韧带围成的等腰三角形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分。
声门旁间隙:其前外界是甲状软骨,内下界是弹性圆锥,后界为梨状窝粘膜。跨声门型喉癌易侵犯此间隙。
匙突:位于前庭窗之前的稍上方,为骨膜张肌管的鼓室端弯曲向外形成;鼓膜张肌的肌腱绕过匙突向外达锤骨柄颈部交界处的内侧。
四凹症:在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向内凹陷的现象。弹性圆锥:前端附着在甲状软骨板交界线内面近中线处,后端位于勺状软骨声带突下缘。头晕:头重脚轻感或晕厥感,也用于描述轻度眩晕。
头昏:涉及头部的除头痛以外的任何不适感均可称为头昏。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