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有效又人道:一次注射就可让母猫绝育的药物

根据一项小型的概念验证研究,一次性注射一种实验性的基因治疗药物可能就足以永久地阻止雌性猫繁殖后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漫游的6亿多只家猫中,有惊人的80%后来成了流浪猫。这种潜在的新型绝育方法可能比手术切除猫的卵巢或子宫更安全、更有效地控制流浪猫的数量,因为后一种方式需要捕捉、实施绝育手术和放生母猫。

治疗涉及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它与卵巢上的受体连接,帮助调节排卵。通过肌肉注射给药,它使细胞产生极高水平的AMH,这是一种先前已经证明可以抑制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并诱导永久避孕的技术。

这项新研究使用了9只雌性猫,其中6只(贝蒂、多莉、杰克、阿比盖尔、芭芭拉和玛丽)接受了基因治疗。为了进行比较,另外3只(米歇尔、南希和罗莎琳)没有接受药物,当作对照组。

所有9只猫咪都参与了两次为期4个月的交配试验,在工作日每天与一只公猫同住8个小时,并监测交配行为,以及每周进行超声波检查以评估是否怀孕。

3只作为对照组的猫咪在第一次交配后就怀孕了,分别生下了2到4只小猫。然而,6只接受治疗的猫都没有怀孕。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绝育注射对于永久抑制6只猫的排卵,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更好的是,在这些猫接受注射两年后,没有一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它们血清中的AMH水平在第一年有所下降,但在两年后仍保持在目标阈值之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看看这些效果会持续多久。

“我们证明了这种载体避孕可以防止交配诱导的排卵,导致完全不育,并可能构成一种安全和持久的控制家猫生殖的策略。”研究人员写道。

除了作用于卵巢外,AMH的激增也可能影响猫的大脑的某些部分,可能通过激素抑制性或生殖行为。

“3只对照组的雌性与2只雄性反复交配,而6只接受治疗的雌性在两次交配试验中都拒绝了雄性的每一次交配尝试。”研究人员写道。

THE END
1.激素药吃多久亚甲炎,绝育后剩下甲状腺多了对身体没有影响更多专业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切除后剩下的甲状腺多了对身体没有影响,切口太多会造成功能低下,要终身服药,猫绝育后,两周左右激素的水平会下降,平时多吃点肉和蔬菜就行了,激素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情,对治愈并无帮助,主人可以给猫咪喂一些激素级别的药物,不要吃激素,对它的健康非常不好。 http://m.91jht.com/news/2xdpoj4gqo.html
2.猫咪可以用药物抑制发情吗不建议给猫咪用药物抑制发情,首先,目前大部分正规医院都没有可以抑制猫咪发情的药物,因为市面上还没有安全可靠的相关用药。一些宣称可以抑制猫咪发情的镇静类或激素类药物,服用次数过多会对猫咪的身体造成影响,一般不建议使用。其次,猫咪发情期嚎叫是生物正常的生理性行为,不需要人为抑制,如果宠主觉得猫咪发情后嚎叫扰民...https://www.isdpp.com/issue-5192.html
1.生殖降咨询师考试题8篇(全文)31、常见的女性绝育方法不包括___。D A.腹式输卵管结扎 B.输卵管药物堵塞绝育术 C.腹腔镜绝育术 D.子宫切除 32、关于输卵管绝育术后复通术的错误叙述是___。D A.确定再生育者丈夫外生殖器及精液正常 B.无再次妊娠禁忌,年龄在35岁以下,特殊情况可放宽至40岁以下 C.手术需在月经干净后3到7天进行 D.35岁以上...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rhjhxx1.html
2.关于猫咪绝育看这篇就够了爱宠网通过实施绝育手术,可以大大减少流浪猫的数量,从而减轻收容所和保护组织的压力,同时也避免了许多猫咪的不必要死亡。 III. 降低患上猫咪特有的疾病的风险 雄性猫咪未被绝育会面临睾丸肿瘤和前列腺疾病等疾病的风险,而雌性猫咪未被绝育则面临着宫颈疾病、子宫炎和乳腺疾病等风险。 https://www.lovepet.cn/a/zaixianwenda/qita/117483.html
3.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支持现有检测的最新证据渗出性和非渗出性FIP的临床症状(图3)包括嗜睡、厌食、体重减轻(或年轻猫体重增加失败/生长迟缓)、发热,通常对抗生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无反应,有时还会出现黄疸(在渗出性FIP中更常见)。 最近一项评估有发热病史的转诊猫病例的研究发现,FIP是最常见的诊断(20.8%,22/106只猫),这表明FIP作为该转诊猫群体中发热...https://www.xcc.edu.cn/pxdwyy/syyd/735457/index.html
4.新研究揭示水滴石穿的背后原理一周科技知识分子的财新博客“捕捉-绝育-释放” 这一手段可以控制甚至降低流浪猫数量,同时流浪猫的生存率和未绝育流浪猫的生育率都大幅提高,再加上周边流浪猫的迁徙,只有高强度、大范围的持续性绝育才能控制流浪猫数量。与扑杀相比,绝育更受到民众的接受,但是成本也更高。 ? 文章链接: ...https://zhishifenzi.blog.caixin.com/archives/25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