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室的消毒管理工作,供应室验收达标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供应室的建设,为改善消毒条件,在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又购置一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后勤科经常检查室内墙面、天花板,保持光滑,无裂缝、不落尘。供应室的安排合理,坚持做到“三区”、“三线”、“四分开”。
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三线:污染线、清洁线、无菌线。
四分开:污物回收物与发放净物分开;
初洗与精洗分开;
未灭菌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工作间与更衣室、办公室、活动室分开。
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全年消毒380锅次,合格率达100%。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院的消毒物品质量检测抽查时,合格率达100%。今年8月,市供应室达标验收小组的专家们对我院供应室进行检查,验收达标。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2、对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手表面、物表面、空气、消毒剂、紫外线的强度、高压灭菌包等的监测,由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样测试,合格率达100%。其结果由院感科及时向全院通报。
3、院感科人员每天到科室了解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有无漏报、错报等。各科对发现的院内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并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及时上报院部,并进行相应处理。经初步统计,今年1-11月,院内感染发病率在3%以下。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今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院领导更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院感科与库房保管负责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在本年度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感科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院感科(供应室)每月进行检查统计,对抽查所发现的个别未毁形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并立即补做。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尿袋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毁形、消毒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由市卫生局指定专人回收。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关键词:门诊;应急预案;医院感染;行为礼仪;患者满意度;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编制床位3300张,注册护士1500余人。日门诊量约6000例次;门诊有护理人员63人(包括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1人),男1人、女62人;年龄22~54岁,平均38.0岁;学历:大专26人,本科36人,硕士1人。护理业务范围包括导医、伤口/造口诊疗、门诊消化内镜中心及各专科(内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科等)治疗等。
1.2方法
2结果
改进前检查无菌物品管理、手卫生、空气质量、消毒液、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分别为84.88%(73/86)、81.05%(77/95)、86.67%(39/45)、84.06%(58/69)、77.33%(64/75),改进后合格率分别为96.59%(85/88)、98.10%(103/105)、96.15%(50/52)、98.61%(71/72)、95.18%(79/83)。参与2次考核的50名护士,理论与综合平均成绩分别从89.1、83.8分提升到改进后的95.9、91.1分。门诊患者满意率从改进前的90.24%(抽查205份问卷)提升到改进后的93.41%(抽查167问卷)。规范化改进稳定扎实地实行9个月,顺利地通过了三级综合医院复审。
3讨论
院领导给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高度的重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培训当中。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院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专门设置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科,由医疗专业人员担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科的科长和科员,且这些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科的科长和科员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此外,根据实际情况,专门设立了医疗技术小组,该小组主要对参合患者住院治疗的医疗服务工作和危、重、疑难病人的会诊救治工作进行负责。
2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设置在明显处,以增强大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的认识。
4加强组织监管,严格“四合理”管理,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5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
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使医务人员通过学习和教育可以更新服务观念,对工作作风加以改进,对服务行为加以规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服务态度培训,组织他们共同学习服务礼仪方面的知识,使人人都可以掌握提高服务水平的方法,使人人都可以围绕“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帮助患者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定期向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地方,并加以分析,找出改进不满意之处的方法,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
6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7总结
【关键词】医疗废弃物;感染管理;检查监督执行
为了有效控制污染,保障患者、医院工作人员及社会人群的健康,认真贯彻执行《医疗废弃物管理条列》,加强安全管理,从而使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处置工作层层有人把关,总结如下: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有主管业务院长担任主任,下设医院感染办公室,设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同时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质控组织的健全,全面负责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和医疗废物工作的管理。
2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医院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的力度,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加大管理力度,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全院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熟知各自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杜绝了一切隐患的发生。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列、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知识;输血的有关法律法规。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覆盖率达95%。并对所学内容进行考试,合格率达90%。并选送重点科室负责人参加上级单位控制医院感染的学习班,回院后,将学习内容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4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理部协同院感办,深入科室检查监督执行,对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剪断毁形,置于黄色医疗塑料袋内暂存,针头和锐利器具放置在包装盒内消毒后集中销毁,手术、包扎、化验残余物及其他医疗废物置黄色塑料袋中,每天由清洁员密闭运送至焚烧炉烧毁。
5加强力度
医院感染办公室,深入科室,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出整改措施,每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发现一次性焚烧不彻底,处罚焚烧员当日工资,使用科室不按规定分类包装毁形,处罚护士长2分,当事人4分。对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不严,外流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者,有当事人负完全责任,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使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达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防止污染源传播疾病,确保医院社会环境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总之,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依法管理医疗废弃物,是控制医源性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红玲.医用高度危险性物品的全程质控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54-45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1-5.
[3]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废弃管理的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25-1026.
关键词:院内感染、抗生素、ICU重症监护室
1合理使用抗生素
药源性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途径之一。感染的发生源于机体原有菌群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则是要抑制或杀灭感染部位异常增殖的特殊致病菌群,以恢复其原有的微生态平衡。然而,治疗剂量的所有抗生素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将那些耐药的细菌选择了出来,形成了过度繁殖的优势菌,导致新的菌群失调。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各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如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目前有些耐药菌株感染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要减少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通常情况下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细菌耐药率就会随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院内药源性感染的几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预控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管理:①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病原学检查而且要个体化用药;②依据病情选择恰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③对那些严重或混合感染需长期治疗而致病菌又易产生耐药者,可考虑联合用药,并要充分发挥抗生素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扩大抗菌范围,避开其彼此间的拮抗作用和其他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情况。
强化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真正让细菌药敏和联合药敏试验作为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前提,减少或杜绝因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的不必要的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将细菌耐药率降至最低,以尽量减少或控制院内感染的几率。
2ICU病房重点防控
在综合性重症监护室即ICU病房,因其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等,重症监护室病房院内感染问题相对严重。为了降低ICU病房患者住院感染的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2.1建立ICU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ICU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强化院感意识。预防保健科、护理部也每月到ICU科室进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2.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
2.3加强ICU的消毒管理
2.3.1为危重患者建立一个安静、安全、适宜、舒适环境。室内温度控制在21℃~23℃,相对湿度50%~60%,每日清晨需通风40分钟。病房内安置台壁挂式、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每日3次每次2h的空气消毒。
2.3.2设置日感染负责人。按天对各种管道浸泡液进行更换、浓度监测;浸泡压脉带、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中心负压吸痰管道等进行浸泡;对一次性用物毁形、浸泡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并与院部回收工人进行交接。
2.3.3垃圾分类处理:特殊感染患者垃圾分开放置。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每日由日感染负责人打包后运至院内垃圾处理站与工人进行一对一交接。
2.3.4ICU病房消毒:每日清晨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医疗器械等,拖把分区擦拭后分区晾挂并有醒目标志,桌布一床一巾分别进行擦拭晾晒,日感染负责人每日督查执行情况。
2.4规范操作流程及无菌观念
2.4.1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取下一切饰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
2.4.2科室设置了压取式洗手液装置及纸巾盒、消毒洗手液、免洗消毒液。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用消毒洗手液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洗手完毕后用一次性纸巾擦手。
2.5严格限制人员随意进出入
3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消毒供应室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点工作之一。主要方法为:提高消毒供应室人员的感染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供应室环境管理;增强器械及物品的回收工作;重视器械及物品的清洗工作;严格把好包装质量关;重视物品灭菌过程的监测;加强无菌物品存放与发放管理。
4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教育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控制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抗生素使用制度、重症监护室管理制度、消毒供应室管理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1]杨在莲.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1~2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S].2009年4月1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