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我国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发病率每年都在上升,大肠癌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是云南省最早使用伽玛刀精确放疗技术治疗肿瘤的单位,目前已安装医用头部伽马刀、新一代INFINITY直线加速器,是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主导的放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为一体的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目前在编床位67张,开放110张床位,此外还有日间化疗病房,年均门诊量7000余人次,年出院病人5000余人次。专科服务能力居全省前列。
大肠癌(largeintestinecancer)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
3.其他高危因素
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一般认为大部分大肠癌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性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胆囊切除术后: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增高,认为与次级胆酸进入大肠增加有关。
二、哪些人群易患大肠癌?
临床实践已证实,以下属于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繁、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老年人;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遗传性结肠病者;
5.有盆腔放疗史者;
6.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三、大肠癌早期有哪些症状?
1.大便习惯改变:
不明原因的大便习惯改变,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加,极少数为便秘,多为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癌肿(左侧结肠癌),因为距肛门部位相对较近,故便意较频是左侧结肠癌的重要信号。
2.大便性质改变:
大便有时稀→带少量粘液→夹血或隐血,是结肠癌由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征兆,大便时有少量条状粘液粘附,尤为直肠癌警号。
3.腹胀、腹痛:
为升结肠、横结肠(右侧结肠癌)的信号。因为这些部位离肛门较远,对肛门的刺激不大,故大便频意改变不多,主要为腹胀和时感隐痛,如疼痛明显并已发现肿块,则已非早期。
四、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大肠癌症状多不明显。大肠癌一旦进入晚期,可出现较明显的症状。
1.右侧结肠癌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部包块,进行性贫血。包块位置随病变位置而异。
2.左侧结肠癌
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有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或缺如,而腹胀、腹痛、肠鸣及其肠型明显。癌肿破溃时,可使粪便外染有鲜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肠管可因持久性膨胀、缺血、缺氧而形成溃疡,甚至引起穿孔,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及腹腔脓肿。
3.直肠癌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有血液或粘液,伴有里急后重。由于癌肿可侵犯骶丛神经,可出现剧痛。如果累及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癌肿侵犯膀胱,可形成膀胱直肠瘘管。直肠癌也可引起肠梗阻。
4.肛管癌
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时加剧。当癌肿侵犯肛门括约肌时,可有大便失禁。肛管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故可于腹股沟触及肿大而坚硬的淋巴结。
五、哪些检查有助于诊断大肠癌?
凡出现早期症状者,应及早施行“一指三检查”。
1.肛门指诊:可直接触及肿块及检查盆腔转移状况,对直肠癌尤为有效而简易的检查法。
2.乙状结肠镜:可作涂片及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乙状结肠部位癌肿的检查。
3.纤维结肠镜:可检查更远部位的结肠癌。
4.X线检查:钡灌摄片法,可查整个结肠的癌肿,目前采用的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发现较小结肠癌(2厘米以内)。
5.其他检查
粪便检查:可作为普查筛选手段,或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肿瘤标记物:血清癌胚抗原(CEA)、CA199测定。
超声内镜检查:有时可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并且能区分早期癌位于粘膜内还是粘膜下层。
影像学检查:CT、MRI等检查,对了解肿瘤外侵、发现转移灶很有帮助。
大肠癌会传染吗?到目前为止,虽然癌症的根本原因还未完全清楚,但经过研究和实验观察,认为大肠癌没有传染性。在肿瘤医院里,没有发现过同住一间病房的癌症患者有互相传染的现象。在医院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生、护士、护工,也没有听说过被传染了癌症。因此,对于害怕在密切接触患者时害怕直接接触传染的顾虑是没有必要的。
便血一定是大肠癌吗?并非大便带血就是患上了大肠癌,因便血可见于其他很多疾病,如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等。痔疮的便血常见是鲜红的,不与粪便相混而附于粪块表面;也可表现为大便前后的滴血,严重的是喷射状,多在大便秘结时发生。肛裂的便血量较少,多数在便纸上发现;大便时可伴有肛门剧痛,以至患者不敢大便。息肉的便血大便进无不适感,粪质正常,血常附于粪块表面。
七、怎样预防大肠癌?
2.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发病。
3.吃大蒜。大蒜中的蒜氨酸酶有抗癌功效。将大蒜切开后在空气中放10分钟,蒜氨酸酶发挥的作用会更显著。
4.每天补钙。每天喝3杯200毫升的脱脂牛奶,外加200毫升酸奶,可以抑制结肠息肉的成长,预防结肠癌。
5.喝脱咖啡因的咖啡。每天两杯可使直肠癌发生率降低52%。同时,还可以减肥。
6.晒太阳。维生素D预防包括淋巴瘤、乳腺癌以及结肠癌等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病率,但皮肤中的维生素D需要紫外线照射才能发挥抗癌威力,所以最好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
7.每天30分钟活动身体。研究发现,工作时活动量大的人患结肠癌的可能性比坐着办公的人低40%到50%。从事金融、行政等长久坐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于经常需要走动的职业人群2-3倍。
8.出现便秘应及时治疗,如使用开塞露,服用果导片,自己进行低压灌肠等。停用有便秘副作用的药物如氢氧化铝、碳酸钙以及吗啡类药物等。
9.50岁以后需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即使最近一次体检时便血检查没有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有家族结肠癌病史,检查更应提早到50岁前。
10.基因检查。如果家族有癌症史,最好去医院做基因检查,以便提早发现癌隐患,采取预防措施。
11.戒烟。香烟在所过之处,包括口腔、咽喉、食道都会埋下癌变的种子。不仅如此,它还会增加胃、肝、前列腺、肠道、子宫和乳房患癌的风险。
12.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对阻断大肠癌也很有效。绝大多数大肠癌从良性腺瘤发展而来,良性腺瘤经过合理处理,如肠镜切除等,可实现完全治愈,这样就不会给大肠癌“可乘之机”了。
专家介绍
张智显,硕士研究生学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规培导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云南省医师协会会员;云南省抗癌协会会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全国放射肿瘤协会CSTRO会员;西部放疗协会会员;云南省转化医学会胸部肿瘤分会委员;云南省肿瘤营养与姑息治疗协会委员;云南省转化医学会介入诊疗分会委员。主持省厅级两项课题,参与国自然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参编多部著作,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多项,申请放疗新技术多项。
擅长:腹盆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及靶向免疫治疗,特别对大肠癌及泌尿系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