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晚期癌症患者常出现远处部位的转移,其中骨骼更是恶性肿瘤的最常见转移部位,可谓远处转移癌中的“冠军”。
哪些癌症容易发生骨转移?
临床数据表明,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这些癌症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较高。
第一梯队: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大概有60%-75%。
第二梯队:肺癌、肾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大概有20%-45%的概率发生骨转移。
第三梯队: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以及妇科肿瘤也可能发生骨转移,整体发生率一般在10%以内。
骨转移是怎么发生的?
骨转移瘤多经血道转移,即癌细胞随着血流播散到相应的位置,并侵犯正常的骨组织,形成骨转移瘤。
按道理来说,癌症患者的每一块骨头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但统计下来,脊柱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部位,尤其是胸椎;其次才是骨盆、四肢长骨(股骨)、颅骨和肋骨。
骨转移有哪些信号?
骨转移早期症状可能只有疼痛,而且往往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认为出现腰腿痛很正常。
骨转移的疼痛患者往往没有过量活动、不良姿势等诱因,且疼痛持续天数更久,逐渐减重,夜间入睡期间可能会更加疼痛。
虽然并非所有的疼痛都代表骨转移,但如果癌症患者出现多部位、固定且持续的疼痛,就需要引起一定的警惕,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
这里的骨折并非寻常所说的因受到剧烈打击出现的骨折,而是指病理性骨折,在受到轻微外伤甚至无任何诱因的条件下,就发生骨折。
癌细胞转移至骨组织,对其造成侵蚀、破坏,导致骨质流失,硬度降低,骨组织变得异常脆弱。
轻微外伤或咳嗽都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甚至是拍蚊子都有可能出现骨折,进而表现为局部疼痛明显加重、畸形和活动障碍。
三、局部及神经压迫症状被癌细胞侵犯的骨组织会继续增殖,产生肿块或局部肿胀,多见于四肢浅表部位,严重者可能影响邻近的关节活动。
同时,额外增大的体积还可能压迫周围神经,如癌细胞转移至脊柱,会损害并压迫到神经根或脊髓马尾,使患者出现感觉减退、根性神经痛(多为放射性)、大小便失常、麻痹,严重者还会出现瘫痪的症状。
所以说,出现以上症状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身体给出的骨转移信号。
癌细胞对骨骼产生破坏后,钙离子会从骨骼渗出到血流中,从而引起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它可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引发嗜睡、反应迟钝、精神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乏力、肌肉疲劳、肌张力减低等表现;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厌食、呕吐等。
骨转移还有得治吗?
其实,发生骨转移也并非就意味着无计可施,前列腺癌、乳腺癌等肿瘤患者在发生骨转移后一般有较长的生存期,如果能得到合理治疗,患者可长期生存。
目前,对于骨转移,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局部放疗、对症性药物治疗等。
手术治疗:局部手术可以有效去除转移灶,预防或处理病理骨折、解除神经压迫。
放射治疗:局部进行体外放疗能改善骨骼疼痛感,并有效延缓骨转移瘤进展,防止椎体骨转移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压迫脊髓神经,出现截瘫。
药物治疗: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合自己的止痛药物,减轻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也可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增强骨骼。双磷酸盐药物是治疗癌症骨转移的最常用的一类药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面对骨转移,需要做好这些!
一、动态检测,定期复查。
影像学检查:
X线可以发现病理性骨折、明显的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
CT和磁共振能够发现更早期的转移病灶,磁共振在判断脊柱转移癌是否压迫神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骨扫描能够早期筛查全身骨转移,PET-CT则能显示全身脏器及骨转移情况,利于对患者作出全面评估。
实验室检查:部分骨转移患者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和血钙的升高,所以建议癌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抽血检查上述指标。
患者要正确认识骨转移,尽量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消除抑郁、焦虑及恐惧,配合医生进行后续治疗。
家属要耐心倾听细心观察患者的痛苦细节,给患者安全感,尽量陪伴病人,帮助回忆患者朋友家庭轶事和生活笑话,减轻孤独、伤心,增强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