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超市购物活动场景,1—10的数字卡片若干,音乐,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听音乐开火车到超市,瞧,我们已经来到了数字超市,你们开心吗?
2.在情境中体验、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
(1)提问:数字超市都卖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
(2)它们的摆放有什么规律?
(3)小结:两两一排,有的都能找到好朋友,有的不能都找到好朋友。
10以内有5个单数,5个双数。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3、让幼儿亲自操作材料感受单双数的不同。
(1)准备3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涂卡中区分单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
(2)进一步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以及规律。
4、游戏:抱一抱
(1)规则:教师出示1—1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的动作。(单数——自己抱一抱,双数两个人抱一起)
(2)游戏反复进行,教师不断变化数字,期间问幼儿自己抱住自己或两个人抱在一起的理由。
5、玩火车游戏开出超市。
(1)给每个幼儿的手臂上贴上1-10中任意一个数字
(2)小朋友玩的好开心,开上火车回家吧,单数数字的小朋友跟着杨老师回家,双数数字的小朋友跟着王老师回家吧!
活动反思: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幼儿对单双数的定义还是完全理解的,通过幼儿的操作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引导幼儿发现了单双数是相邻的,10以上的物体,区别单双数也知道如何去区别(两个两个地圈数看有没有多的,有就是单数,没有就是双数)
【摘要】目的:建立温莪术的双向电泳技术(2-DE)体系。方法:采用TCA/丙酮沉降法提取蛋白,并用超速离心去除杂质。采用固相pH胶条在IPGphorTMIII等电聚焦系统上进行等电聚焦,采用Bio-Rad电泳仪进行SDS-PAGE电泳,以银染法染色。结果:得到了上百个点的双向电泳图谱。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温莪术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
【关键词】蛋白提取;双向电泳;TCA/丙酮沉降法;超速离心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systemof2-DgelelectrophoresisproteomeoftheleafofCurcumawenyujin.Methods:Thetotalproteinsofrootwereextractedwithtrichloroaceticacid(TCA)/acetoneprecipitationmethodandultracentrifugation,andthenseparatedby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whichwasanIPGphorTMunitwithimmobilepHgradientstripsusedinandtheEttanTMDaltⅡsysteminSDS-PAGE.The2-Dgelwasstainedwithsilver.Results:Nearhundred2-Delectrophorogramwasgainedbythismethod.Conclusion:
Asystemof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ofcurcumawenyujinissuccessfullyestablished.
Keywords:proteinextraction;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trichloroaceticacid(TCA)/acetoneprecipitationmethod;ultracentrifugation
O’Farrell于1995年创立的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是目前分析组分复杂蛋白质分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近年来,双向电泳技术在植物中应用日多,但主要集中在拟南芥、水稻、小麦等典型植物上,而在药材中的应用报道较少[1-3]。温州的地道药材——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姜科植物,其地下茎习称温莪术,块根习称温郁金,是浙八味之一。中医认为莪术有破瘀、行气、消积和止痛的功效。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它有抗癌、抗肿瘤、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4]。目前有关莪术的报道大多是关于药材总提取物的药理活性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对莪术的蛋白质组学却鲜见报道,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温莪术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对温莪术植株本身进行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填补了空缺。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材料:温莪术取自瑞安温莪术GLP基地(批次:20071215),洗净泥沙后切片分装,-80℃保存。
1.1.2试剂: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IPG预制胶条、IPGbuffer购自GE公司(原Amasham公司);丙烯酰胺、甲基双丙烯酰胺、甘氨酸、SDS、尿素、硫尿、低分子量标准蛋白均购自Sigma公司;DTT、碘乙酰胺进口分装,其他为国产试剂。样品提取液(25mmol/LTrisHCl,10mmol/LKCl,20mmol/LMgCl2,1mmol/LPMSF,2mmol/LEDTA,10mmol/LDTT);蛋白裂解液(7mol/L尿素,2mol/L硫尿,2%CHAPS,40mmol/LTris-base);水化液(7mol/L尿素,2mol/L硫尿,2%CHAPS);平衡缓冲液(储存液)[50mol/LTrisHCl(pH8.8),6mol/L尿素,30%甘油,2%SDS,0.25%溴酚蓝溶液];平衡液I(1%DTT的储存液);平衡液II(2.5%碘乙酰胺的储存液);染色液:经典银染法中的各种溶液(固定液,增敏液,银染液,显影液,终止液);琼脂糖封胶液(0.5%琼脂糖/0.002%溴酚兰的电极液)。
1.1.3主要仪器:IPGphorTMIII等电聚焦仪器(美国GE公司);冷冻台式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SDS-PAGE垂直电泳仪(美国Bio-Rad公司);超速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型号:ProteomeLabXL-A/XL-I);Tytoon9100扫描仪(美国GE公司)。
1.2方法
1.2.1蛋白提取:取新鲜莪术,在液氮中研磨成粉末,称取莪术粉末0.4g,加入3mL提取液,DTT在PMSF加入5min后加入,混匀,超声破碎5min;4℃放置2h,每半小时混匀一次。离心(12000r/min,15min,4℃),取上清再离心一次。取上清,加10倍体积的TCA/丙酮溶液沉淀过夜,离心(12000r/min,10min,4℃),用2mL乙醇洗两次,再用2mL丙酮/0.07%DTT溶液洗2次,离心后,沉淀自然干燥,加裂解液200μL,室温放置5h,离心取上清备用。
1.2.2蛋白浓度测定:采用Bradford法,取10只0.5mL的EP管,依次编号1至10,编号10加入的蛋白为样品溶液,按照表1依次加入各试剂并且测量595nm下的吸光度值制作标准曲线,并画出BSA标准曲线图并计算出待测样品蛋白浓度为:1.053mg/mL。
1.2.3等电聚焦:取出一根7cm的IPG胶条室温解冻。然后取50μL样品溶液加入60μL水化液,再加入20μL1mol/L的DTT储液、1μLIPGbuffer(pH4~7)和1μL0.5%的溴酚兰溶液。混匀后,12000r/min离心10min,取125μL上清加入胶条槽中,去掉胶条的保护模,胶面朝下,将IPG胶条尖端(+端)朝标准型胶条槽的尖端方向放入胶条槽中,慢慢下压胶条,并前后移动,避免生成气泡,使水化液浸湿整个胶条。最后加入适量的覆盖油。按表2所列参数进行IPG胶条的泡涨和等电聚焦电泳,并且最大电流为50mA/根胶条;温度为20℃。
1.2.4胶条的平衡及SDS-PAGE:等电聚焦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掉胶条表面的矿物油,进行第一次平衡:将IPG胶条放置在事先盛有5mL平衡液I的平衡管中平衡15min,再用去离子水冲洗掉胶条表面,用镊子夹住胶条的一端,使胶条的侧边接触滤纸,吸干多余的液体,然后进行第二次平衡:在平衡液II中平衡15min,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胶条数秒,并用滤纸吸掉多余的液体。剪取约0.4mm2的滤纸片,上加5μL标准蛋白,并用热的琼脂糖封盖。与平衡好的IPG胶条一同放置于SDS胶面上,带有标准蛋白的滤纸置于胶条的碱性端。胶条上面覆盖热的琼脂糖溶液,操作时要防止胶条与SDS-PAGE胶接触面产生气泡。SDS-PAGE规格是:105mm×75mm,胶厚度为1mm,胶浓度为12%。第二向SDS-PAGE,首先以15mA恒流电泳15min,使蛋白进入分离胶中;随后以20mA电泳约1.5h,待溴酚蓝迁移到胶的底部边缘即可结束电泳。
1.2.5染色:采用经典的银染法[5]。
2结果
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从左至右pH4~7,SDS-PAGE胶的最右边为蛋白Marker。可见上百个蛋白点并且分布较均匀,左下角的大斑点很可能是莪术的一个高丰度蛋白。
3讨论
3.1植物材料的选择相对动物组织来说,植物组织的蛋白提取制备方法要复杂得多。植物材料蛋白质含量低,加之植物组织中色素、酚、醌及其他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干扰,植物药材常见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胺类、萜类、黄酮类、醌类、皂苷、强心苷等绝大多数属于次生代谢产物。如果样品处理不当,这些物质将会严重干扰等电聚焦结果,使得传统的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所研究的植物组织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图谱效果。本论文研究对象莪术属于植物的块根,质地坚硬,是植物组织器官中最难处理的部分,在多次摸索实验方案后才获得较理想的2-DE图谱。
3.3对提取物的保护温度、pH、离子强度等是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界条件。在各种细胞中普遍存在着蛋白水解酶,提取时为了防止由它引起的水解,本研究中降低提取温度其目的也是防止蛋白水解酶的水解。另外在提取液中加金属螯合剂如EDTA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维持蛋白活性所需的巯基。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考虑上述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改良过的TCA/丙酮沉降法和超速离心的方方法提取温莪术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跑出了比较理想的图谱,初步建立了中药温莪术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这为莪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并且能为姜科植物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建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TimothyPalzkill,Kluwer.Proteomics[M].NewYork: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2:2.
[2]LilleyKS,RazzaqA,DupreeP.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recentadvancesinsamplepreparation,de-tectionandquantitation[J].CurrOpinChemBiol,2002,6(1):46-50.
[3]CarpentierSC,WittersE,LaukensK.Preparationofpro-teinextractsfromrecalcitrantplanttissues:anevaluationofdifferentmethodsfor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analysis[J].Proteomics,2005,5(10):2497-2507.
[4]朱善岚,黄品芳,王友芳.莪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医学,2007,19(4):9-11.
[关键词]双边剪主电机单机切换
一、概况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一)技术分析
1.电动机使用性能分析
2.机械机构适应性分析
双边剪采用了三轴三偏心滚切式,由一台固定剪和一台移动剪组成。这两台剪机相对地安装在同一底座上,每台剪机都由2台525KW交流主电机经过齿轮传动装置及三根平行的轴带动。滚切剪是装有半径为R的弧形上刀片的上刀架,在具有不同相位角和偏心半径的两个曲轴及连杆带动下,并在控制杆的约束下,上刀片沿一个水平基面实现理想的滚动运动中,将钢板的两边剪断。
通过对双边剪对极限厚度规格钢板剪切时电机转矩分析,主电机大转矩主要存在于起动过程,剪切过程中由于机械机构运动动能,电机输出转矩降低。分析双边剪主剪刃机械机构,采用单电机运行模式后,运行过程中主电机齿轮较双电机齿轮运行转矩加大。单机切换技术实施后,电机转矩输出理论值为174%额定转矩,一般异步电动机过载倍数为1.8―3。双边剪齿轮传动装置齿轮、传动电机输出轴机械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3.传动装置特性分析
双边剪主传动系统动作频繁,每块钢板都要快速连续的剪切才能保证生产线的顺行。这就要求传动系统具备动态特性好、转矩输出稳定、电气同步性要求高等特性。我们选用了ABB?ACS800系列变频器,并采用直接转矩控制(DTC)方式对主传动电机进行控制。
3.1直接转矩控制(DTC)原理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交流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DTC)是通过控制电机定子磁通的方式来实现对电机转矩的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的特点
(1)低速转矩输出。在电机低速甚至是零速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电机的额定转矩。
(3)速度控制精确,启动特性好。在无编码器状态下速度误差为0.3%,在有编码器状态下误差为0.1%。能在0.5秒内迅速启动?。
在综合分析双边剪机械结构、电动机、传动装置前提下,由单电机运行模式下电机自身过载能力及转矩输出能力、主剪刃齿轮传动装置机械机构、变频器高转矩输出、速度控制精确等性能特点分析推断,突破双边剪4台电机主从控制系统模式,通过电机控制系统优化、现场电气元器件改造等措施,实现双边剪单台电机模式下运行。
(二)技术方案
1.电机控制系统优化主从控制模式改为主备控制模式
双边剪主电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通过主从控制系统实现两台电机同时启动、负载合理分配。主机通过一条光纤串行通信连接控制着从机。主机是典型的速度控制,其他的传动系统跟随它的转矩或转速。主/从传动系统通过RMIO板的通道2(CH2)进行连接。在通讯中,一个传动系统可以被设置为主机或者从机。
实现双边剪单主备电机运行,需优化控制模式,取消主从控制模式。通过主从电机转矩控制方框图分析变频器部分参数需要优化更改从电机参数。
通过参数修改,优化双边剪移动侧、固定侧主电机控制模式,将主从控制模式改为直接转矩控制模式。直接转矩控制模式是以定子磁通方式对电机转矩直接控制(DTC)来实现的。通过调控变频器的半导体元件(开关),从而达到要求的定子磁通和电机转矩。只有在实际的转矩值和定子磁通值与它们给定值的偏差超过了规定值之后,功率模块的“开关给定”才会改变。
2.双边剪传动上位机控制系统优化
双边剪主电机变频控制系统采用PROFIBUS通讯进行运行状态控制。通过控制字、状态字形式进行信息交换。信号源和目标都已经被固定。
根据DP-Fieldbus及DDCS协议形式及特点,按照双边剪主备电机控制模式控制要求,双边剪主备电机变频控制系统参数将适应调整。备用电机变频控制系统通讯参数进行如下调整。
3.硬件改造
双边剪实现单电机运行模式后从电机系统闲置状态,将从电机系统通过软件优化,硬件改造后作为主电机系备用系统,双边剪固定、移动侧两侧电机实现互为备用电气系统。通过加装编码器控制模块RTAC-01、编码器,确保单电机控制系统电机速度精准反馈。
4.单电机运行模式下运行效果跟踪改进;
双边剪主电机起动过程完全满足高速度、大转矩起动要求,起动过程中速度偏差保持在3%以内,电机最大转矩120%额定转矩。如图4所示。
三、结束语
双边剪单机自由切换技术为国内目前较早实现主机单电机运行模式。创新性地解决了成本与效率的矛盾。双边剪单机自由切换技术设计,简单巧妙。
[1]王建军,潘璐,滚切式双边剪机构动力学方程及仿真分析,热加工工艺2013年1月.
[2]宋章明,滚切式双边剪问题分析及措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年4月.
[3]崔风平,刘彦春,中厚板生产知识问答,冶金职业技能培训,2010年2月.
2.动态摊销系数双单位管理模式实施要素:
2.1搜集基础数据
实施库存管理的双单位管控模式首先要搜集基础数据:主单位:对于金属材料,主单位通常为KG;次单位:对于棒料、管料、矩管、扁钢等条状柱状管状的物料,次单位通常为米;对于板材次单位通常为平米;理论单重:在理论上,单重通常为每次单位数量的主单位数量;单位通常为KG/M或KG/平方米;主次单位换算系数=1/单重;摊销系数=结存主数量/结存次数量。
2.2基于一定的库存管理软件
由于实施双单位管理,在入出库环节会增加很多计算工作,如果这种计算工作不能借助管理软件进行运算及控制,将严重影响双单位管理模式的出入库效率及准确性,更严重一些可能导致双单位管理模式的难产。我公司目前采用和佳软件公司的ERP系统,该系统本身为每一个物料都设定了主单位及次单位,只是在给我们公司实施过程中,针对我们公司的金属材料库实施双单位过程中增加了主次单位自动转换、自动按照库存发料、收料误差控制等功能。
2.3控制要素
由于有了前期准备的基础数据,有了管理软件做支撑,我们还要注意在库房管理的入库、出库、盘点、移库等环节做好控制。
2.3.1入库控制:
在入库时,通过检斤来获得入库物料的主单位数量,通过检尺来获得入库物料的次单位数量,通过计算实际单重与理论单重的比值(以下简称入库误差)来控制材料采购环节的误差问题,避免出现超差问题。对于超差问题控制,通常根据每一类物料的国标来圈定一个该物料的实际单重与理论单重的误差允许范围,然后通过判断入库误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来判断材料是否超差。以Φ30的2A12~T4圆铝棒来说,该铝棒的国标为GB/T3191~2010,依据国标,该物料的理论单重为1.964KG/米,按照国标允许的误差为~2,换算成单重的允许下差1.724KG/平方米,允许上差为1.964KG/平方米。如果入库时1.724≤实际单重(实际主单位数量/实际次单位数量)<1.964,则系统自动判断为材料在允许公差范围内,可以入库;如果实际单重<1.724或实际单重>1.964,则材料超差,拒绝入库。
2.3.2出库控制:
在出库环节,可以直接依据测量次数量进行发料,系统记录发料次数量,并通过动态摊销系数来计算出库主数量。
2.3.3盘点控制:
在盘点物料时,需要主单位与次单位同时进行盘点,盘点次数量是盘点所得,盘点主数量=盘点次数量*动态摊销系数。
3.效果分析
通过动态摊销系数双单位管理模式的实施,金属材料库的管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具体表现在:
3.1明确库管责任,减少了不确定性
以前单单位管理模式下,金属材料往往检斤收、检尺发,收发两个标准,出现盈亏无法界定责任;采用双单位管理模式后,严格按照次单位数量进行盘点,库房数量的盈亏依据次单位数量的盈亏作为判断依据,出现盈亏时责任比较明确。
3.2满足了使用部门对于次数量的掌握
由于金属材料是否足料往往通过次单位数量来进行排料,在库存管理模块能够直观地查到库存次单位的结存数量,便于使用部门的决策。
3.3减少了发料环节的计算工作
以前单单位管理模式时,发料时需要库管员计算次单位数量然后进行发料,现在系统直接展现的领料计划就是次单位数量,可以直接发料。
3.4可以利用双单位的特性进行材料误差自动控制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双侧输卵管结扎术;经腹双侧输卵管结扎术;输卵管结扎
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输卵管结扎术成为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手段[1]。传统结扎术以开腹手术为主要方式,但该法效果欠佳,手术创伤大、疼痛率高,且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对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伤害大,因而在临床上接受性低[2]。为此本文对我院实施输卵管结扎术的患者应用单孔腹腔镜双侧输卵管结扎术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传统的经腹双侧输卵管结扎术进行对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进行输卵管结扎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3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7±1.4)岁;1次腹部手术史8例,2次腹部手术史4例。参照组年龄26~44岁,平均年龄(35.2±1.5)岁;1次腹部手术史9例,2次腹部手术史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腹部手术史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单孔腹腔镜双侧输卵管结扎术(研究组)
取患者膀胱截石位,仔细清洗手术部位,常规清洗、消毒,盖上无菌巾;于脐窝下缘及左侧腹壁给予1%的10ml利多卡因进行局麻;于麻醉部位(脐窝下缘)取一长度约为1cm的小切口,建立气腹。采用两极电凝钳进腹,先钳夹住左侧(或右侧)的输卵管峡部,再进行电凝,共2次,每次5s,电凝部位在输卵管周围1cm范围;直至输卵管硬化和变白,应用电凝迅速止血,并切除输卵管。用同样的方法对右侧(或左侧)的输卵管进行切除。切除完毕,检查机体内部的情况,查看是否有出血、血肿、损伤等情况,对出现上述情况的患者对症采取救治措施。检查、处理完毕后,从腹部撤除手术仪器,终止CO2的输出,最后将切口仔细给予缝合。
1.2.2经腹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参照组)
术前处理与研究组同,对患者进行清洗、消毒、铺巾、麻醉等常规措施。于脐窝下缘取长度约为2~3cm的切口,依次将腹壁切开直至进入腹腔,仔细探查腹腔内部情况无异后,给予抽芯包埋法为患者进行结扎。
1.3观察指标
1.4手术结果判定标准[3]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2.2两组患者手术结果比较
研究组(43例)中,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100%;参照组(43例)中,手术成功34例,失败9例,成功率为79.07%;两组的手术结果比较,研究组较优,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有1例患者出现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参照组有3例患者感染、子宫损伤和血肿各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28%。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综上所述,输卵管结扎应用单孔腹腔镜双侧输卵管结扎术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黎惠红.无痛苦双侧输卵管结扎术250例的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10-12.
[2]蔺美凤韩杰慧赵俊玲.剖宫产术后行经腹输卵管结扎术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6):42-43.
[3]廖冬菊,何成,刘红梅等.取环钳在经腹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4):68-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