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对于其发病原因,目前有多种学说。
(一)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卵巢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直肠阴道隔等都是由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均具有潜在能力化生成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三)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二、病理
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
图171子宫肌瘤病
三、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随病变部位与范围不同而异,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约20%患者无自觉症状。
(一)症状
以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为主,可能与内膜增生或卵巢功能失调有关。
3.不孕
多数内膜异位患者输卵管并无阻塞,可因输卵管与其周围组织有粘连,而致蠕动受限;少数患者输卵管壁呈结节状增厚、管腔可能被阻塞;子宫位置后倾固定、卵巢功能失调等原因,约74%以上患有不孕史。
(二)体征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子宫多增大变硬,一般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多有压痛,可能为局限性隆起,也可能为均匀性增大。
四、诊断
可根据病史、症状与体征作出诊断。但要注意有时症状与体征不一致,可能症状典型,但体征并不明显,或体征较明确而症状不支持。对可疑病例试用药物治疗有效者亦可诊断,也可借助腹腔镜检查和活检查组织作病理检查以确诊,甚至有时须经剖腹探查,方能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一)子宫肌瘤
(三)盆腔恶性肿瘤
六、预防
(一)防止经血逆流对明显的后倾后屈子宫及宫颈管粘连、狭窄及闭锁者,均应纠正或及时手术治疗。
七、治疗
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及范围以及是否有生育要求,加以全面考虑。
(一)激素疗法
鉴于无排卵性月经往往无痛经,故要采用性激素抑制排卵,以达缓解痛经的目的。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及病变轻者。
2.雄激素常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舌下含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每周2次肌注,连用6~8周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停药4周,可试用2个疗程观察效果。
3.丹那唑常用量为每日400~800mg,分为2~4次口服,当出现闭经后剂量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g为维持量,一般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连续治疗6个月,在停药后30~45天即能恢复排卵,并可提高受孕率。
此药具有轻度雄激素和类孕激素作用,它可通过丘脑下部抑制排卵前LH高峰的出现,并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以抑制内膜生长,使痛经症状迅速消失。目前普遍认为丹那唑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理想的激素类药物。由于其对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用药期间应注意肝肾功能。
(二)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有不良反应或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以下不同术式: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
适用于35岁以下,已无生育要求的妇女。切除全子宫及盆腔内其他病灶,但保留一侧或部分卵巢以维持患者卵巢内分泌功能。
3.根治性手术
4.腹腔镜下手术治疗
是近年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新技术,分为电凝、烧灼及电切或激光切除三种。初步观察术后妊娠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