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丘市中医院脾胃肝胆科成功实施了三例极具挑战性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的圆满完成,不仅标志着商丘市中医院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也展现了医院在该技术上的精湛技艺。
据悉,ERCP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的自然通道进行操作,通俗地说,就是“由口及胆”的取石技术。手术过程通过内镜穿越口腔、食管、胃,直达十二指肠乳头部位,利用X线透视来观察胰胆管状况。在ERCP手术中,可通过内镜的器械通道实施导管置入、Oddis括约肌切开、胆管结石碎石取石、胆总管支架植入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等多种微创手术。
ERCP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了胆总管结石患者无需开刀即可顺利取石,有效避免了传统开放性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重创及漫长的恢复期,为全市及周边地区的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等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曙光。
病例之一,61岁的刘先生因“间歇性腹痛伴发热1周,症状加重14小时”入院,磁共振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面临感染性休克的风险。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程涛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并在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实施急诊ERCP手术。35分钟后,成功取出约1cm直径的黄色结石,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
程涛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ERCP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为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对于高龄和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传统手术往往难以承受,而ERCP下取石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相较于传统手术,ERC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ERCP手术成功后,刘先生的恢复过程也得到了密切的监测。为了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医生还强调了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包括严格的抗生素治疗和密切监控生命体征。
他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在处理复杂病例中的重要性,并表示将继续推动该模式在脾胃肝胆科的深入应用,以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病例二:手术患者,徐女士,年仅40岁,一周来饱受腹痛和黄疸症状的困扰,症状逐渐加重,最终在家人陪同下,她来到了医院寻求帮助。入院后,医生立即对她进行了全面的术前检查,结果发现她的胆总管末段存在结石,这是导致她腹痛和黄疸症状的主要原因。为了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医院组织了全院多学科会诊,汇集了消化内科、外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共同为徐女士的病情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和详细的手术计划制定后,徐女士被安排在导管室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内镜技术,精准地定位并取出了胆总管内的结石。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完成后,徐女士的黄疸症状迅速得到了缓解。
病例三:同样面临难题的还有59岁的患者丁女士,她因“腹痛4小时”而入院治疗,被确诊为梗阻性黄疸及胆总管结石。在手术过程中,肠镜顺利进镜至十二指肠乳头部位,顺利取出结石。术后,丁女士病情稳定,24小时后便能进食流质食物,目前她已经恢复了正常饮食。
术后,徐女士和丁女士均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现已康复出院,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手术成功不仅为她们带来了健康的希望,也为医院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和ERCP手术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三例手术的完美落幕,不仅凸显了商丘市中医院在微创治疗领域的显著成就,更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