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手术室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足有些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因不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等,在手术过程中不避讳患者,随便谈论手术敏感问题或同手术无关的问题[1],导致患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引起患者的不满,严重的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缺乏全面的无菌理念有些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无菌手术操作的重视不足,缺乏全面、充分的无菌操作理念,在手术过程中没有严格的依据手术无菌操作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对手卫生的重视和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医源性感染,也容易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问题。
1.4缺乏先进、创新的护理技术目前,由于许多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较为年轻,缺乏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护理技术的掌握不全面、不精湛,导致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治疗,造成临床手术效果的不佳。同时,有些护理人员年龄过大,对当前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一些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和认识,导致其在运用新设备时不能熟练的配合医生手术,从而影响到手术的进展[2]。
2手术室护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同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手术室护理人员要秉承耐心、亲切、安抚的态度同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交流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尊重和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了解和掌握患者在手术治疗中的实际需求,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避免在手术中交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便于更好的减少纠纷问题的发生。
2.5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医院要定期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再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手术室护理专业知识、强化其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对手术室职业感染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全面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更好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此外,还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不断在临床实践中优化、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方法等,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护理理念,积极推行和落实全面、优质、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模式,从而更好的配合临床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舒适度和满意度。
3小结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真正将患者需求做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临床护理模式。同时,还要严格遵循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针对一些常见性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予以预防和处理,从而更好的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锦才.基于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04):167-168.
[2]倪向红.浅析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常见类型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33):122-123.
[3]田薇,李美,王凤华.浅谈手术室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3(01):210-211.
[关键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手术室;安全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手术室接收的手术患者5232例列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892例,女性2340例,年龄18~78岁,平均(43.2±5.8)岁。期间,手术室配置护士16名,均为女性,年龄21~38岁,平均(28.6±3.5)岁,本科5例,大专8例,中专3例。将2008年6月~2010年5月手术室接收的手术患者4966例列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32例,女性2334例,年龄16~82岁,平均(46.7±5.2)岁。期间,手术室配置护士15名,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平均(27.9±2.8)岁,本科5例,大专7例,中专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大小,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及资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管理办法,即出入室登记、器械无菌管理、手术室护士管理等,但责任尚未落实到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手术室安全风险和护理差错事故,制订出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并运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具体方法如下:
1.2.1护理风险识别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办法和防范措施,定期组织学习,使护理人员掌握常见护理风险的识别要点、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方法与流程,明确严格遵守管理办法和落实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自觉防范,积极应对。
1.2.2管理职能划分根据护理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赋予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职能,成立管理小组协助护士长进行护理风险工作的管理与考核,明确各成员分管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定期召开总结会议,汇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整改方案,持续改进。
1.2.3明确质量考核标准确定护理安全的整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安全管理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绩效挂勾,奖优罚劣。
1.2.5规范护理安全记录制订护理安全记录标准和规范,为提高工作效率,将安全风险因素列成详细表格,护理人员进行认真仔细的登记,包括护理细节、器械清点、无菌管理、签名核查、用药情况等。同时每周进行一次护理记录的清点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2.6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安全风险教育完善手术室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学习和演练,做到人人掌握、个个自觉执行,强化手术室护士、麻醉师、手术医生的安全风险意识,减少和杜绝差错和纠纷。
1.2.7制订并落实风险隐患上报制度及流程便于隐患发现或风险发生时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的能力。
1.3观察指标
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风险、差错事故等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采用计分器方式,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于患者转入病房并且意识完全清醒后进行信息采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安全风险和差错事故的比较
观察组的安全风险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差错事故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3讨论
[参考文献]
[1]张安平.多部门合作的手术核查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1,23(10):2021-2023.
[2]庄新萍,陆琪,曹彩英.安全文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63-65.
[3]王桂芹,龚光清,赵云,等.手术室安全管理及差错事故的防范[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78-1480.
[4]李论,金仲品.严格实施手术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关键[J].当代医学,2011,17(22):12-14.
[5]唐方琴.门诊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与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3):86-88.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素质
手术室护士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手术室护士是社会的职业工作者,应了解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应有医学史、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的关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医学、护理学;还应学习一些医学伦理学,从而模范地遵守社会主义的医德规范[4]。手术室护士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手术医生和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了解手术医生和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做好思想工作。每位手术医生由于受到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活动也是不同的。手术室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做到主动配合,对年轻医生热情帮助、指导,以解除其紧张的心理状态。病人进入手术室都有怕痛、怕手术不成功的紧张心理,护士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耐心劝导,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室护士还应有一定文学知识[3]。无论工作还是社会交往,都要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以便能更好与病人沟通和交流,撰写论文。了解国际护理学的发展,开阔眼界,增长新的知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护理水平。
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医学与手术室护士工作关系极为密切。解剖学是学习各科手术的基础,药理学是为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麻醉用药、抢救药品、化学消毒药只有知道其药理作用、用药方法和副作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用药,保证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在临床医学方面,除了掌握手术室科室的临床知识外,还应了解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化验报告、物理检查知识及治疗、诊断原则。特别是病人在发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电解质紊乱时的特殊表现,以正确估计病人的状态,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手术室护士应了解手术的全过程,掌握各科手术的局部解剖特点,特别是自己未见过或不熟悉的手术,应先看书,再看手术过程。并要熟悉各科手术医生做手术的方法和所用器械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术前做好充分用药准备,手术中默契的配合。手术室护士还应了解的知识,掌握常用的麻醉方法、步骤及发生意外的急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时惊慌失措,不能主动配合,延误了抢救时机。配合麻醉师抢救麻醉意外是每位手术室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手术室的医疗器械最多,除了简单手术器械外,还有很多的现代医疗器械,如超声刀、各种机型的电刀等,还有配套腔镜手术所用监视系统。因此手术室护士应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和保养,并能做些简单的维修。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懂得一定的电学、光学、电子学及物理学等基础知识。
掌握手术室的常规知识:应了解手术室的布局,建筑结构特点、要求,熟悉各手术间的设置和装备。了解手术科室床位与手术台的比例关系,以及手术台与手术室护士的比例。掌握手术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并严格遵守。
手术室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配合熟练:应掌握各种手术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步骤,熟练的准备各种手术前所用器械和用物,熟悉手术医生的手术习惯,以便在手术中能迅速准确地传递所用的器械及各种用物,协助手术医生顺利完成手术的全过程。
善于管理:应掌握手术室各种器械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维修和保管,掌握所有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并能维修部分的设备,以便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掌握各种小物品如引流片、橡皮圈、五官科用的纱球、鼻用纱条、耳用纱条、上颌窦纱条、棉球、各手术用针等的制作,使用和消毒方法以及一次性用物的保存期。
手术室护士应有的素质
敏锐的眼睛,深刻的洞察力:手术室护士既是无菌技术的模范执行者,又是严格的监督者,巡回护士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手术者、助手及参观人员的一举一动及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尤其是教学医院,实习生无菌观念特别差,无菌技术没有掌握,经常违反规定,因此巡回护士要严格把关。还应随时观察手术的进程,主动供应手术台上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保持手术间的清洁整齐。
善于分工协作,助人为乐的美德:手术室的护士职责是协助手术医生成功的完成手术,所以病人往往感谢手术医生,很少想到手术室护士,手术室护士应有甘当配角的无名英雄精神。术中应密切配合,如有器械不合适应及时更换,手术医生如操作不便就及时调整和灯光,手术医生头面部有汗水应及时为其擦拭。
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应激能力:手术室的工作繁忙,常因各种急诊手术而打乱了手术室的工作秩序。送来的急诊手术病人病情经常千变万化,所以手术室护士必须有充分的组织能力和应激能力。要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忙而不乱。良好的应激能力取决于勤观察、勤思考,并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准确的科学判断。
明确服务对象,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科室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制定的制度与职责,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定期进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活动的首要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将安全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督导全科人员树立安全护理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识别手术护理风险,倡导预防为主、安全超前的观点
护士长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一起对照《手术室护理管理学》,查找安全隐患,并按PDCA循环方式,利用晨会、周会及月质量分析会及时分析和整改,识别并确认目前可能存在的主要护理风险和常见原因。如:接送患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患者病床及摆放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器械清点核对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消毒隔离措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制定手术室质量目标,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根据《手术室护理管理学》及患者安全管理目标制定科室服务质量目标,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及所有手术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医疗护理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对每个风险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⑴防止发生错误病人及错误部位手术的防范措施: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做好标识――手术病人均要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手术部位作体表标识,患者及家人共同确认手术部位;麻醉、手术开始前及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实施“暂停”,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室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四方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以确保准确无误地实施手术。
⑵防止发生切口感染: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保证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选择合适有效的切口部位的消毒剂,做好腔道部分手术的保护性隔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执行手术期的抗生素[5]。
⑶异物残留:手术台上原则上只使用带显影条的纱垫,不使用纱布;手术前、缝合体腔切口前及缝合皮下组织前,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及主刀医生认真核对器械、敷料、缝针数量并登记,检查手术器械的完整性。
加强风险监察,制定征求意见和手术访视制度
效果及体会
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把“安全第一”作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氛围,树立了安全护理思想,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护理风险的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护理风险发生的常见原因,通过查找安全隐患,提出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从而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6]。
提高了手术室工作质量,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通过营造护理安全文化,使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更加明白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直接反映。2年来完成手术7559台,抢救危重病人达128例,手术医生、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的满意率达99.3%,护理缺陷由2006年的1%下降到2008年的0.14%。
护理安全观念是指从事护理活动的人所持的安全观念,是对安全行为、安全环境、安全原则、安全活动、安全事物、安全现实条件的基本态度和观念的总和[7]。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通过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可增强手术室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手术室护理缺陷,提升手术室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冬梅,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
2杨正丽.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新认识[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77-78.
3张小平.手术室护理专业队伍的培养[J].实用护理杂志,1996,(06).
4王振香,常海玲,郑光凤.手术室护理管理[J].护理学杂志,1995,(04).
5舒惠萍,梁爱群,阮思美.手术室的感染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3,(09).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原因;防护对策
在医院护理治疗中,除了要注重对患者的专业护理外,也要注意对护理人员的保护。其中,手术室是发生利器损伤的高发场所,手术室护士是临床护理人员中发生利器损伤的高危人群。在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难免要接触一些针头、刀片等尖锐锋利的器材,一旦不小心或者出现其他意外,都会对医护人员造成伤害。为了更好的实现医护人员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医护人员工作中利器损伤的发生率,对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为比较不同因素引起的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异同,找出特定的防护手段和护理措施。该研究就是通过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200名护理人员在手术室发生的利器损伤情况及原因进行调查,找出相应的防护手段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2调查方法
2.1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中的利器种类
表中统计了护士使用不同利器发生损失的情况,很显然,安瓿、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发生的概率最高[1]。见表1。
2.2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原因
表中统计了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发生的原因,其中客观因素仪器质量不合格发生率最高,而紧急时刻的工作忙乱紧随其后。见表2。
2.3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手术室护士工作年限的增长,其在手术护理活动中利器损伤次数有所降低,见表3。
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中的利器包括手术刀、注射器针头、手术剪刀等,具体损伤利器统计见表1示。可以看出,安瓿、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等是利器损伤中出现比例较大的利器,而手术剪刀、电刀等在利器损伤中出现的比例则相对较小。
通过调查统计可知,利器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仪器有质量问题、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神状况不佳等都会造成利器损伤,具体统计情况表2。其中,仪器质量不合格在利器损伤原因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其次是紧急时刻,手术室护士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手忙脚乱造成的利器损伤。医生护士配合不完美、护士精神状况不佳以及手术工具使用不规范、操作不熟练等都是利器损伤的原因[1]。
通过对问卷整理,可以得知,医护人员在手术中操作不规范基本是前期培训不到位造成的,很多实习人员在入职前未能受到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以及操作规程培训,这就致使后期具体操作中的利器损伤问题。此外,对利器安全使用规范等教育上的缺乏也是致使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之一。
4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防护手段及应对措施
4.1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及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手术室护士受到利器损伤会带来一些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比如常见的乙肝、丙肝、梅毒等疾病。为此,必须加强对利器损伤的预防,防止利器损伤带来的感染以及避免严重的血液疾病的传播。一套完善的操作规程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实施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该章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
①合理安排手术器械台等基本操作仪器的摆放;②确保手术台上的尖锐仪器都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放置于硬质器皿里保存。而且在医生和护士之间协作手术时,护士要将尖锐仪器和其放置器皿一起递给医生,防止意外损伤;③对要进行手术的病人进行基本病毒携带情况排查,根据病毒携带种类进行手术感染护理,比如常见的手术仪器等的消毒和其它处理,以及病人手术后期的护理工作等[2]。
4.2加强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手术室护士职务是需要近距离接触操作仪器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利器损伤后带来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为此,在护士上岗前进行培训以及一些安全操作规范等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该调查也表明了,工作年限较长的手术室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利器损伤的概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一些培训锻炼能够更好的在实际操作中减少利器损伤发生的概率。岗前培训可以以高年资护士进行经验教学以及实际示范为主,通过对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利器损伤情况进行介绍,使低年资护士加以警戒。此外,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他们意识到利器损伤的严重危害,进而在后期的工作中认真、谨慎,尽可能的降低利器损伤发生率[3]。
4.3合理处理用后的利器
利器损伤的大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利器放置不当,很多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后不能将手术仪器合理放置,常见的如一些尖锐仪器直接丢在手术台上。这些仪器在手术过程中夹带了一定的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必须放置在合适的器皿中,并在后期进行消毒等基本处理后,合理储存,防止再次使用时出现问题。此外,合理放置也降低了误伤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利器损伤的防护手段[5]。
4.4其他因素
在手术操作中,要做好安全防范,比如戴相交手套、穿隔离服、戴防护帽、防护眼镜,使用有刺伤防护装置设计的锐器等。这些措施也在一定范围内隔离了利器损伤[4-6]。
4.5发生刺伤后的紧急处理对策
利器损伤一旦发生,要及时进行处理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害。发生血源性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包括: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清水、生理盐水或无菌液反复冲洗被污染的黏膜(口腔、鼻腔、眼睛)。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此外,要对利器损伤情况以及暴露者进行记录,并追踪检查[7]。
5结语
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手术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利器损伤往往会伴随着病毒、细菌等的侵入,对利器损伤后的伤口要进行完善的处理。同时,在日常操作中,要尽可能的避免一切带来利器损伤的原因,降低利器损伤的发生率。此外,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利器损伤危害等方面的教育和岗前培训也是非常有助益的。医院要全方位的实施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刘东妹,丘彩霞,陈玉琼.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分析以及防护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6-187.
[2]朱红燕,罗莉玲.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J].新疆医学,2013,43(5):97-98.
[3]张莹,侯睿.手术室护士利器意外损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5-16.
[4]张云.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2):255-256.
[5]郭文敏.临床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12(11):1716-1717.
[6]吴娟,李胜玲,王瑞.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调查及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2(10):2172-217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缺陷;管理对策
1手术室护理缺陷的成因分析
1.1制度管理方面的因素
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增加了人员流动性。如聘用制护士比例日益增加、护士年轻化、经验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制度建立后不严格执行或以经验代替制度,导致制度形同虚设。责任不清、分工不协调、工作强度大、培训制度落实不足、物品设备管理不当、手术室消毒灭菌用品存在漏洞、标本管理不善等。
1.2护理技术方面的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外科手术的专业化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疗法不断创新,新术式得到广泛开展,有大量高科技仪器应用到外科手术中,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如对护理人员培训制度落实不力,就会导致专业理论知识不足,技术水平低,器械设备不熟练,对护理问题的认识不够,以及业务不熟悉,和手术医生配合不够好,应变能力差等,这些都容易造成技术方面的护理缺陷。
1.3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健康意识的提高,就诊人员增多,工作量加大,造成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工作超负荷,精神紧张,服务态度差,另外,一些刚入院的新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作风不严谨,操作规程不认真,常在手术室互相说笑、嘻哈、打闹或谈论与手术无关话题,无形之中增加护理缺陷的可能性。
1.4护患沟通因素
1.5护理记录方面的因素
手术室中,患者情况变化不定,抢救时经常执行口头遗嘱,而抢救结束后未能及时补充,造成护理记录有一定程度的不真实性。另外,护理记录单上字迹不清,有涂改现象,而且与交班报告记录不一致,自相矛盾,签字,导致责任不清,影响其真实性。
1.6用药方面的因素
药物更新快,通用名错综复杂,药品存放不规范,用药记录不完整,用药风险意识不足,造成用药风险增加。
2管理对策
2.1重视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要合理布局,区域分清,定期进行消毒,并作空气细菌培养,设施要齐全,对于特殊的手术,术前一定要核对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严格控制手术室人数,遵守无菌原则。
2.2制定健全的手术室规章制度
手术室专业性强,护理人员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定,并规范相应的操作,要做好“三查七对”,医嘱要确认无误后才可执行,手术前和术后要进行手术物品清点,术中标本要做好标记,仪器要建立档案,使用登记本。
2.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4加强法律意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病历的书写要规范,手术室护理记录也要根据法律规定来书写,强化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护理纠纷发生。
2.5加强护患沟通
术前要和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要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和患者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爱护关心患者,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患者存在对手术的心理恐惧,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访视,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联系,使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配合手术治疗。
2.6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2.7加强手术室护理专业课程学习
2.8手术室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手术室要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控制手术室的人数,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要分开进行,避免交叉感染,手术用品要严格消毒,保持清洁干燥。
2.9妥善安排急诊手术
手术室备有一张随时命的急诊手术台,急诊手术需在通知后半小时内安排,抢救手术可直接送往手术室,急诊手术较多时,要求护士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都有责任和义务参加急诊手术,避免因人力的原因贻误手术时机。
2.10严格进行清点制度,认真记录护理记录单
术前要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目,术中增加器械或者敷料,都应该清楚记录在手术记录单上。对于轴节器械,要注意使用是否良好,关闭体腔前要再次清点所有物品,并做好记录。
综上所述,针对手术室的护理缺陷的形成因素,一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二是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学习,三是严格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彻实杜绝了手术室的护理缺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台手术顺利完成,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廖冰野,丁丽英,谢卫珊等.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2007.6(2)42-43
[2]白红丽.浅谈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差错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1,6(20):201-202.
[3]王群.手术室常见护理缺陷及防范措施探讨.临床合理用药,2013,04,第6卷第4期上128-129
关键词:探讨;乡镇医院手术;问题
基层乡镇医院手术室护理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手术室以及做完手术的患者,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乡镇医院手术基层护理是指为手术期间的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通过综合,为患者减轻身心痛苦,使患者尽早渡过疾病折磨期。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现在基层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乡镇医院机构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基层护理的质量有待提高。
1基层乡镇医院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资料调查和研究可知。乡镇医院手术室护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术前缺乏心理护理在进手术室后患者心理上、身体上都比正常人脆弱,承受能力低,非常敏感,因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之即将面临手术,患者心情会非常复杂,如恐惧、焦虑甚至绝望闭。然而,目前中医院手术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因病施护,却没有体现因需施护,没有注意到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个问题值得医疗机构深思。
1.3术后缺乏及时随访手术后,患者需要经过恢复阶段,接受后期治疗。在这个阶段,基层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术后,很多患者身体上会有很多不适的感觉,有些是手术后的正常症状,但是也有些是因为患者对用药敏感的反应。因此。患者身体的每一个不适反应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影响其生命安危。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为缺乏这些常识,缺少与患者交流,从而不能及时反映给医生。做出相应的措施。
2基层乡镇医院手术室护理对策
2.1为患者创造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之前,患者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闭。作为照顾患者的基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去人性化照顾,对患者做好心理舒适护理。手术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2.3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手术后。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基层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最周到的护理。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护理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为病人实施手术治疗、并担负抢救危重病人提供治疗的特殊场所,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手术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有的尚可补救,有的则不可逆转,其护理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康复。因此,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质量意识,树立安全观念,确保病人安全,是护理管理者需探索的课题。针对手术室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我们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杜绝了差错事故,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保证医院的医疗效果。现将体会小结如下。
1接送病人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护理
接病人时要认真查对病历、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病人送入手术室后,核对手术间。巡回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麻醉医生麻醉前和手术医生洗手前再核对1次。接送病人出入手术室前检查推车是否完好,车轮是否灵活;推送病人时嘱病人不要将手脚超出推车边缘,防止进出门时碰伤。病人头部应与推车人同一端,这样可减少由于震动引起的不适;推送病人时要平稳,搬动要轻巧;神志不清、昏迷、精神病患者、小儿接送时应加以固定并加护栏。入手术室后要有专人看护,并束缚;全麻患者未完全清醒前,应束缚,并专人看护,防止发生意外。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用药安全
手术室用药要求快速、准确、及时,抢救病人时更是分秒必争,护士应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等,以利配合抢救。术中使用任何药物都应认真核对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有效期。如静脉注射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时要注意推注速度,并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的变化。局麻药加肾上腺素时应查明计量、准确加入。术中口头医嘱重复一次再执行,用过的空瓶、空安瓿保留至手术结束方可扔弃。输血时需2人共同核对并签名。
输血间隔用生理盐水冲管,密切观察输血后反应。
3防止器械物品遗留体腔
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目,并由巡回护士记录于术中护理记录单上。术闭关闭体腔前,认真核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目,核对无误方可关闭切口。
4防止电烧伤、电灼伤
手术护士应熟练掌握高频电刀操作规程,使用高频电刀前常规检查仪器性能是否良好,负极板应平整置于病人肌肉丰厚处与皮肤完全接触,一般选大腿、小腿或臀部。术中经常检查,防止负极板松脱、移位,避免烧伤病人。另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一般不能使用高频电刀,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病人与金属床之间垫有绝缘垫,病人肢体由床单包裹,保证病人皮肤不接触金属物,防止发生旁路电灼伤。管理好手术台上的电刀笔,把电刀笔固定于安全位置,避免术中电刀笔在非正常使用时灼伤手术病人。高频电刀在使用中会产生火花,遇易燃物时会着火。因此,在使用电刀的局部应避免有易燃物,防止使用电刀时着火。
5预防难免压疮
6防止病理标本遗失或混放
一般病理检查标本,术毕由洗手护士亲手交给手术医生,贴上标签,由专人送病理科检查,如遇术中冰冻切片的标本,巡回护士先准备好标本袋,待标本取下立即放标本袋内,贴上标签由专人立即送病理室交负责人检查。如遇多个标本组织时,不可混放。
7防止切口感染
手术室的器械敷料灭菌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凡是能够高压消毒的器械和物品,均采用高压消毒灭菌;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空气消毒监控工作,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此外,应加强对医生、进修生无菌操作的监督;加强对护生的无菌观念教育。
医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为手术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护士应不断学习和钻研新知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指导护理实践,防患于未然,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注意以上几点将为病人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保障,使病人平稳地度过手术期。
[1]宋烽,张金凤,蔡小光.手术中高频电刀外科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