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13岁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成功实施单孔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13岁是所有女孩儿们最天真灿漫的年纪,可是来自青海的13岁女孩悦悦(化名)在这个年纪却少了那一份阳光。原来近1年来,悦悦在不经意间慢慢“变黄”了,穿上了一件“小黄衣”。并且,她还反复出现发热和头晕。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溶血性贫血”,经输血、输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于是,家人带着悦悦来到了西安求医,在西安多家医院辗转检查后并没有获得一套确切的治疗方案。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人带着她慕名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曹振杰主任经过仔细的分析,最终为悦悦确诊“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因先天性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红细胞膜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等症状,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先天性溶血性疾病。脾切除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当前脾切除术多采用腹腔镜技术完成,但常规腹腔镜脾切除术常需4~5孔才能完成,且操作难度极高。虽然,多孔腹腔镜脾切除术较开腹脾切除创伤更小,但腹壁仍留有较明显瘢痕,影响美观。单孔腹腔镜技术是近年兴起的新型腹腔镜手术技术,较传统腹腔镜技术而言,可达到近乎无疤痕的美容效果,但操作难度也更大。单孔腹腔镜脾脏切除术(single-incisionlaparoscopicsplenectomy,SILS)仅需于脐皱褶处取一个弧形小切口置入单孔port(腹腔镜器械经过此装置进入腹腔),再辅以美容缝合,术后疤痕隐匿且几乎难以察觉。考虑到患者是13岁的花季少女,单孔腹腔镜脾切除(SILS)对她而言无疑既美观又能最小化心灵创伤,是理想选择。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在麻醉手术部、儿科等科室的积极协同配合下,曹振杰教授团队成功为患儿实施了单孔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术后,在杨阿平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患儿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无并发症出现,胆红素水平也逐渐恢复正常。看着脱去“小黄衣”的悦悦,她的爸爸妈妈的眉头渐渐舒展。
微创化是小儿外科的发展趋势,不仅涉及微创技术,还应包含伤口美容缝合、术后快速康复及减小心理创伤等多方面内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团队致力于儿童手术的微创化发展,努力为更多患儿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腹腔镜脾切除术适应症:
游走脾:有症状或伴发扭转坏死。
脾脏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脾囊肿、错构瘤以及脾脏淋巴瘤和血管肉瘤等。
脾功能亢进:如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可作为断流术的附加手术。
脾损伤:Ⅲ级以下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仍有活性出血的脾损伤。
【联谊活动】关爱造口人群,共建质优人生——我院举办第20届造口患者联谊会
【公益义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长天使基金合作医院启动仪式------暨儿童公益科普义诊活动圆满成功
【学术交流】我院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第二期中西医协同大咖谈
【学会任职】我院多名教学管理人员在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学人文分会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专业编委会换届中任职
【总结表彰】我院援外医疗队员在陕西省援外医疗工作总结会上受到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