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什么时候做绝育最好?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养猫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猫咪要做绝育,而且猫咪发情会给主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猫咪什么时候做绝育最好呢?

1、猫咪越早绝育越好,大概是在6--8周的时候。

2、6个月左右大的时候是最好的绝育时机。

3、最好是在猫咪第一次发情之后绝育

猫咪6-8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带它去绝育了,但是6-8个月的猫咪有的只发过一次情,有的暂时还没发情。

一些发情的坏习惯还出现,给它做绝育可以避免猫咪因为发情而发出大叫地声音,也可以预防猫咪离家出走。

在正式绝育前,还要给猫咪禁食,以免造成绝育手术麻醉后导致猫胃部的水、食物呕出,引起猫咪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猫咪死亡。

而且母猫在发情期间和生完小猫之后的两个月,最好不要进行绝育手术,此时子宫和卵巢充血,负担比较大。

猫咪做完绝育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手术后要给猫咪带上伊丽莎白圈,防止猫咪去舔伤口,伤口不可以沾水不然有感染的风险。

2.猫咪做完手术后的二十四个小时是最关键的,要注意保暖,因为猫咪麻醉后循环弱、体温低,需要在它醒过来之前盖上一些衣物、毛巾之类,以免感冒。

3.回家后,要把猫咪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目的是保证猫咪在刚醒时的安全,不至于从高处摔下来。

4.猫咪刚醒来的时候,不要马上让它吃东西,因为麻醉还没过去,猫咪的胃暂时不能承受食物刺激,猫咪会呕吐,不利于猫咪恢复。

可以过两三个小时之后放些猫粮在猫碗中,但是要让猫咪自己吃,不要提醒它。

正常情况下,做完绝育后的猫咪一般在一周后基本上就痊愈了。期间可以正常饮食,如果猫咪太虚弱了,也可以喂食一些营养膏,用于增加营养。

给猫绝育有好处也有坏处,那么猫咪绝育的好处有哪些呢?

猫绝育后可以减少生殖器病变的风险,能减少子宫蓄脓及交配所导致的传染病风险,尤其老年以后的一些生殖系统肿瘤。

而且做完绝育后的猫咪精神方面比较稳定,能有效减少发情期的情绪起伏,可以避免猫跑丢、整夜的嚎叫、扰民,能安静的过日子,减少外出的欲望。

THE END
1.母猫绝育好还是不绝育好?综上所述,母猫绝育好还是不好,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给猫咪绝育之前,建议主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猫咪的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如果您无法承担母猫发情期带来的各种不便或担心母猫因为不绝育而患上一些生殖系统疾病,那么绝育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https://www.isdpp.com/xq-17332.html
2.该不该给猫咪做绝育?不绝育的猫发情起来一是会乱尿,二是会找机会往外跑,三是影响食欲,四是会嚎叫,影响生活,五是发情得不到满足会影响身体,引发疾病,对猫的性格也有影响。综上,虽然绝育听起来很残忍,而且也是人为主观意念为主,还是绝育对猫好一些,可以延长寿命,降低患卵巢囊肿等疾病的几率 ?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https://weibo.com/p/2313474279100947741289/wenda_home
1.猫咪“绝育”和“不绝育”的区别,这个话题一直以来争议是比较大...关于猫咪绝育还是不绝育的话题,一直以来争议是比较大。有人认为,猫咪绝育后,身体会变好,主人也省心,但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这是在剥夺猫咪的权利。 那么猫咪绝育和不绝育有什么区别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不少网友表示,简直太真实了。 性格的区别 不绝育的猫https://moecats.com/14887.html
2.猫咪要绝育吗?猫绝育对猫真的好吗?猫咪要绝育吗?猫绝育对猫真的好吗? 如果你养的是公猫: 绝育主要是为了改善或避免行为方面的问题,例如乱尿尿、打斗、发情期想逃家或是夜晚嚎叫等等。绝育的时间是不紧迫的,不过绝育能减少猫咪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对猫咪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养的是母猫:...https://www.chongesheng.com/wenda/18509.html
3.家养公猫一般做不做绝育(公猫绝育的优点和缺点)—未解之谜网猫咪过度肥胖,不仅影响颜值,对它的健康也没有好处,所以宠主还是要帮它做好“身材管理”哦,平时可以搭配些零食,引导绝育的公猫做些适当的运动,猫咪动起来,自然就不会那么容易发胖了。 5 寿命的区别 公猫绝育和不绝育,在寿命方面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猫咪的寿命是十几年,但也有些猫咪的寿命并没有那么长,因为受...https://www.49363.com/qiwen/202212/23278.html
4.猫做绝育手术之前不断粮行吗不能吃东西喝水主要因为国内做猫咪绝育多用846合剂,这种麻醉剂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直接刺激猫咪的呕吐中枢,会无缘由的呕吐,如果胃里有食物或者较多的水就有可能导致呕吐物窒息,有可能威胁到生命。 猫咪不像人直立行走,在身体不受控制的情况下食物倒流引发呕吐的几率本来就很高,加上药物的刺激更为严重 ...http://m.boqii.com/article/11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