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陆家嘴仁恒滨江园的法国人柯哈莉难忘几年前那一幕:她心爱的猫咪在小区中玩闹,在吃食盆中的猫粮时中毒而死。
有毒的猫粮肯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或许是小区的人猫矛盾。“猫的繁殖能力实在太强了,”柯哈莉女士说,“你知道吗,一只母猫理论上6年内可以变成42409只猫。”虽然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但小区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猫多为患的苦恼。
“那时候真多”,小区居民张女士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我带着孩子在小区林荫小道里散步,常能看到几只猫咪窜来窜去。”等到了发情期,流浪猫会发出刺耳的噪音,有的低楼层居民实在受不了了,就把流浪猫抓到鸟笼里面,怒气冲冲地提着鸟笼到居委会投诉。
于是,减少流浪猫成了所有居民的共识。小区最初想出的是捕杀的办法,一开始效果不错,但后来发现似乎不太灵。“国外调查发现,把一个区域内的流浪猫全捕杀掉会导致‘真空效应’”,柯哈莉解释,“周边的野猫会侵入这块空地盘,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繁殖。”于是,一批“老住户”走了,但更多的“新住户”进来了,如此反反复复,大家劳心劳力。
而从2013年起,柯哈莉提出在小区推广“TNR方式”解决流浪猫的问题,即捉住(Trap)流浪猫后对其进行绝育手术(Neuter),然后再放归自然(Return)。这一好处是控制了猫的繁殖数量,绝育后的流浪猫攻击性会减小了,发情期也会变得安静,同时又不会有更多的流浪猫进入小区。
虽然在欧美使用TNR控制流浪猫已渐成共识,但在这里推广起来并不容易。第一个问题是要让小区居民、物业、居委会都认同这个方式。“刚开始,我们几个志愿者会去喂猫,为的是抓住它们后可以做手术,但有的居民就不理解,认为我们在‘养’流浪猫”,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于是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柯哈莉用法语、英语、简单中文向居民介绍TNR,并分发了中英文介绍小册。
期间,有人会问她,“把猫抓来做绝育,手段会不会太残忍?”但柯哈莉并不认同,“实际上,猫的繁殖行为是它没有办法控制的本能。大部分流浪猫打架或者传染病毒就是在发情和交配时候发生的。”她强调,TNR是一种“人道且有效”的手段,既让动物能在小区生存,又不会出现猫多扰民的情况。
即便多数居民认同绝育手术,第二个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柯哈莉与其他几位爱猫的香港太成立了小区爱猫协会,大家出资筹集了一笔救助基金用于支付猫咪绝育手术费用,平均一次手术前后大概一共千元左右。
就这样几年下来,从一开始多数居民半信半疑,到如今支持柯哈莉的居民越来越多,小区流浪猫的数量也得到了控制。“过去,流浪猫会在垃圾堆里找吃的,把垃圾翻得一塌糊涂”,小区涉外社工宋文君说,现在这个现象少多了,关于小区猫扰民的投诉也减少了一半。
作为仁恒滨江园社区的居委会洋委员,柯哈莉还提出了其他的养宠建议。比如,她并不排斥居民给流浪猫喂食,但必须在特定的区域内喂,以免影响小区整体环境;再比如,在陆家嘴街道的帮助下下,小区内设立三个一人高、大红色的“宠物便便箱”,方便遛狗、爱猫人士及时清理粪便。有人感到不解,“小区里有清洁工,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来收拾?”柯哈莉回答,“只有主人亲自动手,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没有魔法来解决问题,需要长期的教育。”
就在4月22日,柯哈莉牵头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在小区广场举行宠物嘉年华。50多位居民饲养的猫狗乌龟兔子聚在一起。借此机会,柯哈莉也向宠物主人宣传文明养宠物的要点,包括给猫狗打疫苗、小区遛狗要牵绳、要清理宠物便便等。
“我们这里一半居民是外国人”,小区涉外社工彭佳乐说,“有些时候,洋委员‘出马’可以缩小文化差异,做好居民的工作”。而这位从2004年起就随先生在上海居住的柯哈莉,就成了沟通这个高档小区中外居民的一座沟通“桥梁”,而她本人,也获得了2015年浦东新区十佳志愿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