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5日讯(记者李少峰)深夜,安静的小巷子里传来一阵猫的沉吟和狗的低吠,一只猫和一只狗相遇在狭长的巷子里,月光下,从猫寒气逼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它对这场战斗的必胜决心,狗也毫不示弱地哈着粗气,露出令人生畏的尖牙,战斗一触即发。猫的眼神实在可怕,向着狗的方向步步紧逼,狗忍无可忍,张开大嘴,一个猛扑,猫敏捷地转身,锋利的爪子在狗身上留下深深的抓痕,这下可把狗逼急了,它积蓄力量,准备开始一场生死决斗。所有这些都转向一个问题,你觉得最后谁会获得胜利
同一类物种,为什么有些配备有武器,有些却手无寸铁人类武器的迭代与动物武器的进化有哪些共通之处动物武器进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动物武器》一书回答了我们关于动物与人类武器的诸多疑问,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用犰狳的甲类比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再到现代的防弹衣,用兽类的尖牙利齿类比狩猎的梭镖再到战列舰上的巨炮,向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武器进化中那些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的生动故事。
书摘
尖牙和利爪
在我居住的蒙大拿州,美洲狮是一种常见动物。对许多蒙大拿人来说,他们之所以眷恋这片土地,这些“大猫”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每次我跨入旷野,耳边都仿佛有一个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在告诫我:此时此地,人类可不是老大!有一年的12月份,在家后面的山脊上,我第一次与一只美洲狮面对面碰了个正着。这并不意外,我曾无数次在冬日清晨的雪地上发现过它们的爪印,也曾误打误撞在附近的森林中碰到过它们埋起来的战利品。美洲狮会用松针和松木枝把捕获的猎物盖起来,以便能够再次找到。那次碰见美洲狮,我也算是主动找上门。几年以前,我就把一个运动感应相机放在家后面的山沟里一眼小小的泉水旁边。每个礼拜,我都会过去更换记忆棒,然后回来整理一下之前拍下的一大堆图片,里面各种过客轮番登场:喜鹊、鹿、臭鼬、狗熊、老鹰,当然还有美洲狮。
剑齿虎(已灭绝)
猫科动物是掠食性哺乳动物中的大师
在那个12月的某个早晨,我正翻过小山朝着那眼泉水走去。这时,我的狗突然窜到前面,扑向了一只“大猫”,而这只“大猫”扭身跳上最近的松树,在厚厚的松树枝里一下子消失了。倏忽之间,我先是目瞪口呆,接着就对狗竖起了大拇指。要知道,它可只是一只家养的平毛巡回犬,不是山地犬啊。自那以后我就对它刮目相看了。那天我没带防熊喷雾,没带相机,没带刀,连根束狗带都没有,可以说是毫无防备。这只“大猫”看起来体型不大,应该不会单独出没,一定还有母狮相伴,而母狮子可以从我身后灌木丛中的任何地方跳出来,除非我先看到它,否则就在劫难逃了。于是我赶紧拽着狗的项圈冲回了家中。半小时后,当我装备停当再次返回原处时,却再也找不到美洲狮的踪迹了。当我检索从相机中取回的记忆棒时,发现照片中的确是有两只狮子,而不是一只。我很庆幸当时及时撤退了。要知道大型猫科动物很少会以人类为猎物,可一旦动起手来绝对是秒杀。
猫科动物是掠食性哺乳动物中的大师,它们的动作无声、迅疾、致命。不过它们的武器还算相对小巧。凡事皆有因果,动物的这些特征都不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例如,为了猎取雪鞋兔(snowshoehares),加拿大猞猁(Canadalynx)需要孤身潜入广袤的北方森林,无声无息地穿行于皑皑白雪之中。要想逮住一只野兔需要使出浑身解数,这种野兔的皮毛颜色跟自然环境可谓是完美融合,它们的伪装适用于多种自然场景。当冬天到来、大雪覆地的时候,它们的法宝就是“换毛”,褪下褐色皮毛,换上白色的冬装。
野兔的“大后脚”
一旦发现雪鞋兔,猞猁就必须全力以赴。“大长后脚”赋予了这种野兔无与伦比的加速能力,时速可达70公里,是北美地区第二快的哺乳动物,仅次于叉角羚羊。不仅如此,它们“大长后腿”的力量一旦爆发出来,可以出其不意地变换运动方向,而速度、加速度都丝毫不受影响。据说,伊索寓言《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原型就是这种野兔。
雪鞋兔种群的数量波动很大,盛衰之间的差异可以达到40倍。这种数量上的变动导致每隔8~10年猞猁就会遭遇一次严重的食品短缺,在贫瘠的年份里,饥荒就成了主旋律。猞猁幼崽的成活率在雪鞋兔的“丰年”是75%,而到了“灾年”,这个数字就会骤降到0。捕获猎物的难度加上周期性的食品短缺,使得猞猁在捕猎能力的提升上面临着激进的自然选择,要想成功,就要配备有高端武器。
食肉目哺乳动物的发展史是一部武器进化史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大自然当做是对各种狩猎武器的一种检验,反过来,这些武器如何在结构上适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被捕食者,也造就了捕食动物的多样性。食肉目哺乳动物的发展史,就仿佛是一部武器进化史,成功、失败交错其间。武器清单则包括前肢、爪子、下颚和牙齿。
最早的食肉哺乳动物出现在大约6300万年前,也就是恐龙灭绝后不久。那时候的食肉类动物还称不上是完全的捕食者,它们大多身材瘦弱、食物混杂,牙齿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拟狐兽(Vulpavus)就是其中的一员,其个头与雪貂相仿,身体纤弱、尾巴细长,很可能以昆虫、蜘蛛、蜥蜴、鸟及鼩鼱之类的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在早期食肉类动物的牙齿武器库里,主要装备有门牙、犬齿、沿着上下颚排布的一排前臼齿和臼齿等。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食肉类动物化石来看,它们口中不同部位的牙齿已经开始分化。犬齿最长,用来高效地捕获和杀死猎物。前臼齿尖锐,用于咬住并固定猎物,臼齿则用于在进食过程中切割、撕裂食物。针对穿刺、切割、撕裂等这样的任务,食肉类动物的牙齿可谓是术业有专攻。
麋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野外绝灭)
超级食肉动物:狼
狼是超级食肉动物中的“集大成者”,貌似杂而不精,实则透露着强者风范。它们的下颌又瘦又长,外形近乎优美,但咬合速度惊人。下颌与坚固的犬牙配合在一起,可以死死地钳制住大型猎物的侧肋或大腿,从而将其掀翻在地。它们会采取群狼策略,即由不同的成员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从而一举干倒远大于自身的猎物。成功猎杀后,狼群开始大快朵颐,这时候,臼齿的“两用”特征就派上了用场,其边缘如剪刀般锋利,可以轻而易举地切开筋肉。与此同时,臼齿又足够厚实,磨碎一些小块骨头可谓不在话下。
鬣狗也是集体狩猎,但它们的下颌却是另一番景象。鬣狗的犬牙相对较短,臼齿已抛弃了祖先们的“两用”功能,褪去了锋利的边缘。鬣狗就像骨头破碎机,主要食用骨髓,所以它们的牙齿宽阔、坚硬,还有一个圆顶。鬣狗的面部和下颌短小敦实,构成了牙齿的坚强后盾。这套武器系统是由相应的机械原理来保障的:越是靠近杠杆支点,力产生的作用越大。套用到鬣狗身上,牙齿距离咬合轴近,所产生的效果是咬合速度慢,但咬合力强大。狼则截然相反,狼的下颌很长,犬牙位于下颌末端,咬合速度快,但咬合力小。正是基于这样的牙齿特征,鬣狗更擅长于嚼碎骨头,而不是撕扯血肉之躯。
猫为什么这么厉害
猫也有着相对较短的口鼻和下颌,像鬣狗一样,力量优先,而非以快取胜。它们的臼齿已经进化成了单一用途的武器,但任务是切割,而不是粉碎。狭窄、尖利的臼齿不适于搞定骨头或四肢,用来对付肉质肌体却是得心应手。此外,鬣狗的主要武器是臼齿,但猫在执行类似刺穿厚厚的表皮、挑断猎物的脊髓等任务时依赖的法宝是犬齿,这一点和鬣狗是不一样的。
猫的确有其过人之处。它们能将前肢翻转向上:通过扭动腕关节,使脚上的肉垫向内,面向自己的躯体。灵活的前肢使得这类动物可以紧紧攀附在猎物身上,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来施展它们的致命一击。猫的犬齿又长又细,虽然刺穿猎物易如反掌,但如果它们被猛地拽向一边,受到扭转力的作用,犬齿就很容易折断。而对此,一只猫的应对之道就是在猎物的垂死挣扎过程中,贴身挂在猎物身上,长牙直刺、精确打击。当然,如果坚持不住的话,结果只会很严重,那就是犬齿生生被折断。幸好猫的前肢非常灵活,使得它敏捷异常,擅长突袭,而且还会爬树逃命!还记得我屋后的美洲狮吗老话说“猫有九条命”,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