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11.07
有粉友问我整体对局部的真实涵义,这里头牵扯到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我前头说的练整的问题,把全身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到身体哪个部分都是整体发力,就是孙禄堂说的身上到处都是支点。
这个前面说了很多了。第二个重点是内劲是什么?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你光有整体还不行,整体发力还得有这个力做基础,不然你只能打打普通人。以我自己的体会而言,内劲就是筋膜骨之合力,或者说筋为君、肉为臣,肌肉为筋膜骨力服务的。前面我说过两个问题,一是人身筋到哪经络到哪血到哪,二是筋在养。
筋到气到血到,这是黄帝内经里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而所谓内功,无论小周天还是大周天,都是筋、气、血强健的一个明显特征。通了周天的人力大,不练武的人不会用,但是也比普通人力气大很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一切武技均以练筋为要务,尤其是内家拳,不尚拙力,纯任自然,所谓明劲、暗劲、化劲者。
那么这个所谓的内劲是怎么练出来的?很简单,就是你们自己门派传承几百年的那个练法练出来的。但无论内家外家、无论形意太极还是八卦,练出内劲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不用拙力,而且练武之初要先去浮力,也就是肌肉之力,要让你习惯不用拙力,然后慢慢的培养筋膜之力,也就是内力内劲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刚练上的时候,尤其是站桩的初期,会觉得有一阵子浑身没劲,软软塔塔的,还不如平常,那就是通过方法把你身上用拙力的习惯去掉,这个时候旧力已去,新力未生,是最软弱的时候。但不去拙力,内劲便无法生起,也就谈不到后面的提高进步了。内劲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用句上纲上线的话,是从虚无中来。所谓无极而生,分两仪有阴阳得以致用。只要看看太极拳就行了,人家说太极拳是老头摸鱼,其实那就是内家拳的核心真谛,秘诀中的秘诀,就是在这心平气和、纯任自然的姿态中,生命的本能、也就是先天精气勃然迸发,从微而著,渐成洪流。这也就是所谓的顺中用逆了。
如今很多练内家拳的都不知道这个内劲是怎么练出来的,就是一些练出来的老师傅使得出来但说出清楚,造成了很多误会。宝贝就在你们自己家里,不必到外头去找。无论太极形意还是八卦,拳就是功,功就是拳,只需以道入拳,摒弃人欲,自然不得而得。就算是放弃不了人欲也没关系,只要有所克制也能有所得。
从外在表现上看,气血越来越旺盛,身体里头就有东西生长出来,那是筋膜逐渐粗壮了,带动了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从外表看你还是那个文文弱弱、秀秀气气的你,但一旦发力则非常人之拙力可能相比,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到最高境界如孙禄堂,一个人打一百多个打一宿不累,可谓人中之神了。
内家拳其实不难懂,关键是得遇上明白人。比如外头那野猫,趴那晒太阳,脑袋埋在膀子下头,看着像睡着了,可你悄悄走过去,人家一激灵腰弓就起来,浑身跟脹起来似的,眼神瞋瞋地盯着你,随时会扑过来挠你一下。猫劲大不?可猫要扑上来挠你防得住不?换泰森行不?一样挨挠吧?内家拳,练的就是个灵。
一个人在办公楼里享受。外头是新建的球场,喧嚣地都是打篮球的小伙子们,我呢?从楼道这头打到那头,再从那头打到这头。大约五十米距离,来回就是一百米。日复一日。如果有个人每天看我几个拳没完没了地打来打去,一定看都看烦了。他们不晓得,虽然外面的风景单调,可这里头的风光却是不可言状之妙呢。
形意拳与太极拳可以互参。请注意我说的这两个字:互参。是参,而不是练。无论哪一门的武术,你走过了那个四处摸不着门的阶段,身体里出来东西了,再往后走,就如同修禅的一样,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一番精神与肉体的更新。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走到这个关口,很多人会迷惑,不知道该怎么走,就永远停在那了。
练太极拳的一开始学了套路,规规矩矩地演练,只需要记得不可用拙力,或者干脆就不用力,把你那个后天用肌肉之力、局部之力、又顶又抗的毛病全改了,这就是太极拳的换劲。形意拳就是要站桩,从无极桩开始站,延续到三体式,把浮力都去了。少林为代表的外家就是马步,蹲得你死去活来不会用力了,就对了。
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磨的哪、用的哪?我已经说过了。武术是人体生命学,内家拳是道家修行出来的东西。无论练武,还是修道,炼精化气是第一步,而炼精化气的关节全在人的那个下三角。以前我说过,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内家拳就在这三个上头下功夫,尤其是练筋。规矩不可易,自然慢慢就出来了。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里说自己炼精化气时的感受,不敢动,动就要泄,这时就把精气收回到丹田里,逐渐安静,再往后就用河车法打通周天。你看,前人一点不藏私,都说出来了。我告诉大家,过程确乎如此,就是这么回事。有时候你不动它都要泄出来,这时候赶紧调匀呼吸,浑身放松,把精气用意念收回丹田。
一般人到这里,很多都打回转了。要么是不懂害怕了,要么就是发泄到性欲上去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如今这个社会诱惑太多。丢一丢,再练回来,再丢,永远都在这个水平上。说回太极拳的话题。你一开始换力,一个阶段会觉得浑身没劲,或者说不会用劲,干什么都挺别扭,这就对了。旧力已去,新力未生。
慢慢地新劲就出来,这个就是从筋上出来的劲。筋上出来了,气血也慢慢练出来了,因为筋、气、血是循环互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几年以后你把气练通了,能上能下,这时候打套路时就会发现,一举手一投足身体里的气血都会按照经络上上下下,里头的变化就开始与日俱增。到这个时候,打拳兴致极大。
那叫做欲罢不能。为什么?你舒服啊,里头太舒服了。再往后就不用说了。练到这个阶段,身体好像一个大气团,随着你功夫的增加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用倗劲的时候,感觉愈发强烈。杨氏老六路里说要有三个气圈,虽然我不练杨氏,但觉得道理是一样的。以前练拳叫找不着北,如今开始出自己的东西。
练形意拳的窍门都在二十四法里,你照规矩做就成了,只是这些规矩理解起来不同,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在乎规矩,要么练不出来,要么练出事来。打五行拳规矩上没有,就只好先站三体式,三体式站规矩了再打定步劈拳,然后活步,慢慢过渡到五行拳。练什么都是开头难,因为要立根基,根基稳当了以后就快了。
五行拳完事后有个五行合一,这是一个练法。其实还有个合一,是用横拳来合。把前面四个拳在横拳的拳劲里都体现出来,或者反过来讲,在前面四种拳里都练出横劲来,就巧妙了。身体里没出横劲,那就只有直劲,谁劲大谁快谁占上风。等出来了横劲,出手就带着,这个人你就没法抓了,你逮不着他,只有他逮你。
武术练横劲最难。横劲不是用胳臂横着抡人家,那个抡也是直劲。横劲是身体里头出来,拳谚说好像车轱辘滚泥,车轱辘往前使劲,泥往两边开。就是说你打一个崩拳,别人看着好像是直劲,其实里头走的是横劲。运用之妙在乎一心,不过要想练出来真不容易。就得在横拳里头找,拳往前走,身子往横走,带出劲来。
每天练完拳可以用点活血化瘀的药水把关节都擦一擦,好处很多。我用的是正骨水,效果不错且便宜,不是那些时髦药,贵的要死效果还不怎么样。练完拳了都溜达溜达,提着点大腿后面的筋,从脚后跟一直连到尾椎骨,再往上是脊椎骨,然后到脑袋和两条胳臂、十个手指。可以用鼍形的手势划拉划拉,通通气脉。
关于浑圆桩的站法,李忠轩老说过一句话:好像登山,到了山顶一望远方美丽的景致,全身的疲惫顿时忘却。他说:站浑圆桩要用眼神把人带出去。双手环抱,眼睛微微上瞥。瞥什么?李存义一门不站三体式,功夫都是从五行拳里出来。桩,也只有这个浑圆桩。这里头就有个绝大的问题,形意拳到底练的是个什么?
作为百年之后的习武者,对以前的传统武术功夫如何认识?如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发人于丈外,尚云祥一个践步三丈远,孙禄堂一个人打一百多个,这些神功奇技是真是假?如果是假的,那么以前的这些大师就都是骗子。如果不是,又是怎么练出来的?我们现如今欠缺的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练不出那样的功夫?
其实,就是民国大师辈出的时代,一个师傅门里也鲜能出来几个。比如按照李忠轩老所说,李存义门下就出来了唐维禄、尚云祥、傅剑秋、薛颠,但那几十年和李存义学武的人不计其数,尤其是在天津的国术馆。因此,不是现在人不行,过去也是如此。说明武术并非是想学就能出来,需要极其高明的悟性才行。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传统文化的功底,是无法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以及拳谱中那些在现代人看来似是而非好像又有点封建迷信的东西的,所以无论下多大功夫终归是隔靴搔痒。比如古人信道,但是道体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体会其功用,而现代人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就有了天壤之别。
民国时候一个大师门下也就出几个人,出不来的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自己并不一定知道,因为在中国,你出不来大约师傅也不会打击你的自信心,因材施教,能把架子传下去,使国人强身健体也不错。那么就出现一个普遍的状况,极少数练出来的未必广泛地教授,因为得一良才美质不易,因此真东西就只好秘传了。
还有一点就是,大师们自己练出来了,他未必说的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形成理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练不出来了。说不出来,说明这真东西只能是形而上的东西。可体会却很难描述。内家拳一定要拜师傅,跟师傅好多年,就是耳提面命。如果有理论,一本书也就足矣。就因为没理论,所以就得师傅看着练。
我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清楚一个道理:武术是有真东西的,之所以如今很难见到,其实是武术自己的特点所决定的。武道一体,内家的心法是形而上的,与西方实验科学背道而驰,根本不可能同炉。出不来真东西,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验证,形而上的既没人信更没人要,遑论矢志不移地追求了。
那么,内家拳、比如形意拳的这个心法到底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就是“神化”!以神化气,以气化血,以血化筋,成就筋骨膜,脱胎换骨,从弱变强。这个“神”如何理解?之前我说过,气动心不动,心动气不动。这个“神”形而上是天地宇宙的本体精神,也即如如不动之无极,形而下就是我们这个做主宰的心神。
武道一体,练内家拳就是修行的一种。郭云深说不要带一丝血气在里头,这就是练得出来说不出来。什么叫不带一丝血气?就是心神不动。不动,就是破阴阳而归于太极,由太极而归于无极。此时与天地宇宙精神同步,也即天地在炼你。这还不是修道吗?道可道非常道,越是思想简单的人越能练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入婴儿乎”?老子把修道的功夫点了出来。心不动,身心即变化,呼吸极其微弱,是为体呼吸或丹田呼吸,而如婴儿。婴睡觉时的呼吸,极其微弱如同没有,那是先天体呼吸,然而天地间再也没有比婴儿的气血更旺盛的了,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筋骨更强壮的了。如果被婴儿踹一脚,就能体会这一点。
天地为一大周天,人身为一小周天,天地人三才本就是宇宙本体功能的表现,这三个其实是一个,只是人有思维和欲望,即从先天走入后天,脱离了这个原本的轨道。后天我们只能通过提高运动量或反复刺激肌肉来增加运动机能,而先天则是直接以神化气血,把健壮筋骨膜这个人身根本建立起来,从而产生更大功能。
翻看民国的武术历史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童子功的容易练出来,比如孙禄堂;二是没文化的容易练出来,这个就太多了。你看那些大师级的人物,几乎都是来自于乡村地头的农民。就因为他们思想简单,做事专一,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跟着师傅就一个心思,练!就出来了。
话说回来,当代人如何练武?有两种练法,一是出于兴趣练练架子玩一玩,强身健体足矣。如果你还想技击,可以加练一些搏击摔跤的东西;二是放下尘缘真能练进去,要么从小练起,要么你把酒色财气都放下,全身心都在这上头,读圣贤书、练内家武,以出世精神行入世,边练武边修行,最后武道、人生全部成就。
至于说落实到具体应该如何个练法,不妨先从李忠轩老的几个说法开始探索。李老师说站浑圆桩要用眼神把自己放出去,好像登山一望疲惫全消,什么意思?谁都有这个经验,累得要死到了山顶,大好河山尽在眼底,心胸为之一宽,顿时忘却全身疲惫,直觉浑身都是喜悦,这就是“神化”,这一刹那,身心皆忘。
说到这,有人应该能开悟了。如果是禅门师傅,也只说到这,你不领悟,就下回再说。不过咱们不是修禅,是修实。美好的景色吸引了你,刹那间身心皆忘,此时就是我说的形而上无极、形而下不动心,你的身心与天地宇宙同步,天地的精神瞬间就充实了你的身体,你这个形而下的肉壳子被形而上的道体给化了。
但我们寻常人进入这个层次只是一瞬间,很快就又退转了。为何?还是你那颗心,本来身心皆忘,但是一刹那又要找回自己,一回来就又是人的常态,你就会又感觉到疲惫不堪。如果此时还有个另外的精致吸引你,比如说你面前走过一个性感女郎,刹那间你又忘怀了,还是同样的道理。习武、修道,可不是一样事吗?
常人的身体只是在刹那感受,所谓一闪即逝。我们练武修道的人,就是要把它常态化,乃至固定化,始终在这个层次里,身体就会持续的运化。站桩、行拳都是办法手段,关键是你要化了脑子,有如佛家所说24小时都在定中,这才算是登堂入室,走上正轨了。此时身心的变化是随时的,年轻、精力旺盛、浑身是劲。
回到浑圆桩的问题,李忠轩老说眼睛微微上瞥,用眼神把身体放出去。瞥什么?放到哪?瞥那个天地宇宙的虚无尽处,放到无极之始的混混沌沌,身心皆忘,陶醉在里头,把自己化了,和天地宇宙一体,熏熏然如饮佳酿,浑浑然乐在其中。你就是天地宇宙,天地宇宙就是你,既没有天地也没有你,有的只是浑然一体。
如果你不是这样,还局限在身体的感受里头,想着姿势如何?想着能站多久?想着这里酸那里疼,就会站成枯桩了,非但无益,还有害处。站桩如此,行拳亦然。练是一定要慢的,越慢越好。打快了、打硬了、打得气喘吁吁都不对。这也就是前辈们说的“不其练而自练,不期成而自成”。练拐了,与拳击散打无异。
外家拳是怎么练出来的?最著名的少林派是讲究拳禅一体的,光是练武术还不行,还要学佛修禅。练,要找清净地方。半夜练,坟地里练。入门功夫就是马步,所谓地盆功夫,要站过了两个小时才算成就。八极拳一进门,师傅就告诉你,把那些没用的心思都放下,脑子里就是练拳的事。两仪桩加上小架,只管站。
形意门说外家练的是“双重”,此种出来的是神力。以我当年蹲马步超过半个小时的经历,外家不在腿上先出功夫,其它真的很难。一旦腿上出了功夫,其它的就顺理成章了。孙禄堂先生说他练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炼精化气,少林派蹲马步也是一样的。无论单重还是双重,最后都要进入到一心不乱的“神化”阶段。
所以说,武术如今被人称作花架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人已经不象过去人那么能吃苦了。内家拳需要好的悟性,外家拳需要痛苦磨练,有多少人是在马步前面一退千里的?所以说光练那些套路是没用的,你里头没东西,那就是舞蹈。所谓拳不打人功打人,重功不重拳,练武术也不能舍本求末啊。
散打的鞭腿和泰拳的后摆踢厉害,但那毕竟是通过加大运动量和反复刺激肌肉练出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力量和速度就上不去了,谁先天本钱好谁占优势。可你蹲马步蹲出来的腿力,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刘云樵回忆他的师父李书文,一跺脚就把他家院子里的金砖踩碎,一掌就把八仙桌子拍碎,这才是武术里的真功夫。
内家拳讲究用拳架规矩把散乱之神气归于丹田,由微而著,渐成洪流,之后便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里头有易骨、易筋、洗髓三步功夫。技击是随感而发,自然而然,出来的都是先天本能。外家是没有这些拳道一体的东西的,都是后天有形,但是蹲马步通周天则差不多,比如八极拳讲究六合劲,打合了。
看外头动作好像就是胳臂腿的系统配合,其实关键还是在里头,也是有内劲的。八极门过了两仪桩和小架这一关,是要练易筋经的。站桩出了丹田劲,通过易筋经对身体进行全面重造,出来的是惊人的神力。再加上铁砂掌之类的硬功夫,以及奇巧无比的招法,试看天下几人能敌?八极拳是外家拳发展的极致。
除了少林和八极,其它的外家门派基本也都差不多这个路数。进门先站桩,三年成就了,再练其它的功法,一点点功夫上了身,一般都得十年才能出息。因此,牵强地说,武术是系统的生命科学。你要练内家,就如我前面说的把七情六欲都放下练进去。您要是练外家,就得吃得住苦,一步步磨练,否则就玩一玩算了。
夜深人静,裹扎停当,到三楼悄悄练功。竟然有两个加班的,撞个满怀,见我小衣襟短打扮,客气一声便过去了。大黑影里挥汗,好静。记得有人问我练内家拳的为什么不让人看?其实是怕散了神气。等练出来了你周围会形成气场,有人对你不利会有感应。晚上睡觉有对头来找你,一下子就醒了。四周有墙是对的。
四野无人,比如坟地,只能是初练的时候,不忌讳。等身上出了东西,就一定要找个稳妥的所在,一个人悄悄用功夫。甚而练完了打打坐,这种感应更强,耳朵和眼睛都能练出来。浑身有了整劲,练功中走到某式,鸠尾便如小鸟炸翅般扑腾,顿时便想飞身扑出发力,却又压抑住浑身的兴奋,继续一步一拳慢慢地走着。
李仲轩老说:“桩在拳里,拳在桩里,体会到了这个意思,才算是上了正路。”他又说:“形意拳本无桩功,是后来的师傅看徒弟不长进,只好扎个桩开开萌。”他说“李存义一系从不站桩,亦无十二大形,就是五行拳里头练出来。”以我的体会,李老是对的。薛颠说桩功乃神意之慢练,也即所谓的拳在桩里意思。
拳与桩一个是慢练,一个是快练,神意却是一个,也即无极而太极,一气周流。站桩得站出东西来,就可体会神意之慢练了。相对而言,行拳里找东西,需要更好的悟性。形意拳不是死练的拳,练死了非但没有好处,恐怕还会弄出毛病来。李老的话恐怕会打碎很多人一直信奉的教条,信与不信只好看各人悟性缘法了。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内家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内家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之前我就说过,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前提是你练对了。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站浑圆桩,腿部气血通了,就不怕脚后跟疼了,因为有气在下头托着。初练者气血未通,是要小心久立伤骨,所以要在脚后跟与前脚掌之间轮流转换,如果还是做不到,那就干脆放在脚心,等得了气再说。等你上了步,就知道我说的脚后跟的秘密在哪里了。筋、气、血的消息都是从那里出,全身筋脉自能联络一体。
练形意拳的,一开始就站三体式是笨功夫。很多对五行拳没印象的初学者,上来就站三体式,很容易站成枯桩,或者熬腿子盯不下去退缩了。应该先打定步劈拳,打一年活了全身气血,对五行拳有了认识,身体也有了基础,再结合着站三体式,二者互相参究才会事半功倍。劈拳前出那一手,看似钻拳,其实是横拳。
太极拳是轻灵至极之物,看似缓慢,其实里头灵动异常。要在缓慢里头出灵动,就是在移形换步里体现。甚至包括膝盖疼,也有身形缓慢的原因。比如搂膝拗步的互换,打起来很慢,但真用起来想都不用想瞬间就换了身形。太极拳几十个招法,平时慢慢练入脑,等用时也是想都不用想的,托着招法的就是八门劲。
身法的练习,是有个窍门的。真传一句话,就两个字:中线!打太极拳要时时刻刻把握自己的中线,中线不倒你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倒了人家的中线你就赢了他。而练习的时候,也要始终稳定中线,但是在身法转换的时候,主观意识里要把中线提前移动出去,也就是说,中线移动在身法之前,一下身体就灵动了。
其实不光太极拳,任何有内功的拳法都是如此。等你有了功夫,这个中线移动的窍门会给你很多惊喜,但现在我就不多说了,省得还没练出来就胡思乱想。包括我上次说的全身气团,也是窍门之一。八门劲都在这个周身一气里收发,由无而有,由微而著,渐成洪流。有招有劲有身法,动起手来间不容发的才是太极拳。
两种动物,一种是猫,一种是鸭子。猫一惊乍的时候,或者说准备攻击的时候,身体倏地往后一缩,两个屁股瓣高高耸起,前爪子伏在下颌使劲挠住地,浑身象压紧了弹簧一样随时放出去。鸭子则是上岸的时候抖干净身上的水,那个大肥屁股左右高频率地震动,带动全身地抖动。
我们形意拳说惊起四梢,猫大约都能做到。眼睛瞪得滴流圆,爪子使劲抓住地,嘴扣得紧紧的,头尾竖立笔直一条线。下一步就是致命一击。形意拳应当是非常古老,薛颠说的很对,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人类对动物捕食本能的模仿。后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道家的性命之学结合起来,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器。
猛兽的手段,其实就是一扑加一咬。我们人不能咬,就是紧扣牙关,不然力就不整了。十个脚趾头是一定要抓住地。力从脚下起,不过非从脚下生,那么这个力量的发动机在哪?说出来不雅,其实就在屁股!练形意拳你得找到自己的屁股,找不到一辈子半截子拳。八极拳其实也是如此,说你有腰没胯,屁股没找到。
黑人为什么天生田径好?你只需去观察他们的臀部。亚洲人田径差,我们天生臀部功能较弱。传统武术发现了这一点,八极拳就有专门的悠胯练法,要把那里打开上下连接成一体好发整劲,只是你功夫没到悠来悠去的是体会不到里头的奥妙的。形意拳其实无论三体式还是五行拳都在练胯,找不着屁股是时候还没到。
五行拳打出浑然一气,就不会见棱见角了。自然,须得拙力去尽,灵劲遍体。快是演,慢是练,见不到快慢才是打。形意拳可以演得如行云流水一般赏心悦目,因为内家拳符合人体生命规律嘛,看着自然舒服。练、演、打非一回事。五行拳慢到极处就是三体式,外头不动里头动,这个是三体的奥妙。
三体式要和五行拳结合起来,功用才会大,且能开人智慧。劈拳前手一伸,全体横劲,这就是开门。对手接的是直劲,到身上才知道是横劲,功力大了就拔了对手的根。上步大劈过来,损点的从对方迎面骨往下踩,客气点的就破对方的中线。练时如有人,用时若无人。非得得势而发,不然照猫画虎反类犬。
打人须打冷不妨,最好用的就是一马三箭。崩拳里出了功夫,这三箭才锐不可当。五行拳里最熬腿子的就是崩拳,得咬住牙熬过了这道关,渐渐打得遍体灵动就有了。钻拳得得起髓知其味,不然动起手来准吃亏。钻拳的意思就是无所不至这四个字。钻拳属水,水性弥漫,没有它进不去的缝。怎么打都行,关键要透。
炮拳就是个暴烈。见过野马冲人尥蹶子吗?你想降服它,它偏不让你上去,浑身都是劲,碰它哪你都得出去。现在大炮稳定性好了,过去的野炮一拉火,从炮筒子到炮座好像浑身一哆嗦,猛地往后一座,炮弹就出去了。很多人都注意炮弹了,却忽视了炮体,炮弹与炮体是一个不是两个。炮拳出了劲那是浑身火药捻儿。
从入门打劈拳,到把五行拳打个遍,身上渐渐出来整劲,再逐步进入到细细找劲的阶段,慢慢的五个拳便分别有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再往后,便可把种种之劲力规整到一种劲,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每天都能看到进步。到这个时候,忽然感觉到劈拳的伟大,回头再打劈拳,又发现与三体式的关系。
你会顿悟先贤们把劈拳放在第一位的深刻用意。也会明白为何说“万法源于三体式”。无论是运动的劈拳还是静止的劈拳,一静一动,一阴一阳,形而上则太极之衍化两仪合于道,形而下则先天之炁运后天气血之化,便有筋膜髓皮骨之强壮。形意起手鹰捉,动则为劈拳,静则为三体,二者同出而异名,为众妙之门。
老子曰:虚其心而实其腹。此道家不易之理。练武术的都是上虚下实。一开始是作意,后来丹田里有了东西,就能实下来了。等到下肢气通了,便时时有落地生根之感。这个可不是作意,而是实在功夫。别人撞你他自己先出去了。功夫深了就像陈长兴是个“牌位先生”。跳舞的提着胸走道,美则美矣,但久了会得病。
练武术是个很美好的事情。第一没成本不怎么花钱,比起那些时髦运动要省太多了;第二产出高效益大,不光落个好身体好精神,还能悟道明理,于事业生活都有帮助;第三永远都有盼头有希望,今天你练出点东西来,明天还有会更新的等着你,这个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第四还有那么多好东西等着学,人生充实啊。
迎面对撞的结果就像两辆车迎面撞上,都落不下好。但是在迎面相撞即将挨上的一刹那,你把自己的身体纵向稍微一拧撞上去,就能把对方撞飞出去。瞬间改变了受力点和发力点,从一条直线到切线撞击,其实也就是以横破直。只是功夫深了的人外表上你看不出来,他心思一动里头就改了,不明白的自然要吃亏。
关于身法的锻炼,虽然说是从形而下的实际功夫日积月累而得,但到最后身法的应用上却有着形而上的奇妙。你走一个践步窜到对手跟前,要是提前想好了怎么着走那绝对是又慢又笨又难看。其实只是心思一个灵动身子就已经蹿出去了到了对手跟前,好像薛颠说的“轻纱漫地”。平日里积累的是功夫,但用的是本能。
唐维禄师告诫李仲轩一班徒弟:“他怂,你比他还怂,这才是我徒弟。”除了武德规矩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练武人之间比武都是寻常事,而且一动手就是你死我活,打死了不偿命。所以要一退再退,等退无可退急眼了就把骨子里的本能逼出来了。象李书文和人较技总是推辞,一再相逼就一个猛虎硬爬山,完了。
李书文曾经和徒弟说,这辈子就用了猛虎硬爬山的前半招,后半招从来没用过,因为前半招使出来人就完了。八极拳里的猛虎硬爬山前半招很像形意的劈拳,后半招呢?很像形意的炮拳。八极拳那个两仪桩蹲出来的腿力,易筋经练出来的神力,加上开碑裂石的铁砂掌,窜上去给人脑袋一下确乎是惊天地泣鬼神。
李仲轩老一辈子没收徒弟,不过确实指点过人。他也挺有意思,不是过来人不明白。不挑你毛病不解释路数,给你抄个《九要》,或者把前辈的心得抄一份给你。早晚有一天你遇上不明白的,就得从这些里头找答案。是不是?确乎如此。练武如同登山,到一段上不去了回头找过来人的心得看看,突然明白了就上去了。
这个时候你不明白,找师傅是对的,前提是师傅练出来了,最起码你这个境界他过来过。如果你说出来他也不明白,那就麻烦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几十年的武术断层,如今很少有那样的高手前辈了。好在前辈们的心得留下了,每天拿在手里翻一番,好像禅宗悟道一样,突然明白了点东西,就又长进了。
好像孙禄堂写的《拳意述真》,里头除了他自己的,还有郭云深等一批前辈高人留下的心得。李仲轩老的《逝去的武林》其实是个入门的好教材,当然人家也把怎么往上走说清楚了,关键是心领还要神会。薛颠的好东西都在《象形拳法》那本书里,但非得形意拳有了一定造化你才看得懂。当代人写的东西,可以看看。
三体式是拳在桩里,五行拳是桩在拳里。所以三体式站好了类似打拳的效果,但是你得会站、站对了。早晨起来骨节都还没开,就往那扎个桩,你得慢慢熬着气血活起来。也不能说不对,效果差一些。李仲轩老说力了丹田就不累了,其实就是身体极度兴奋热血奔涌浑身是劲的时候。你得去找,比如练两趟五行拳。
其实你把劲打合了,做到内外三合,内外家就没什么太大分别了。我用形意拳劲找八极小架,发现骨子里是一个东西。八极拳也分明劲、暗劲和化劲,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明劲上找功夫,其实里头还有深东西。刘云樵说小架硬碰硬,大架缠丝劲,还有一套连环拳全用化劲,没有一点拙力,看上去已经不是八极拳了。
八极拳又叫巴子拳,取意为拳头不握紧,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的第一指节。叫谁看这个拳头也没什么用,其实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握实好变劲,还有一个就是你筋膜发起来了根本就不用握紧,几个指头尖一碰劲就整了,就这么简单,也不难练,只要你有内功到了就明白了。八极拳也不是双重,且严格杜绝双重。
武术是人生修行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内家拳,归根齐底是道家性命双修的东西。从这个根本上而言,练武人本身就应是超脱于红尘物欲的。功夫有深浅,但是对修养的追求应无差别。虽然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大众思想浮躁无序,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去求索更加高尚的人生。要和自己比,和过去比,少沾惹是非。
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后第一场雨下过,明显有些凉爽了,虽然日头仍很晒人。从入夏开始院里那一面墙的牵牛花就开了又开,中午练罢了功溜达出来,迎面瞅见那红的绿的,心神为之一荡,瞬间便不知花是我、我是花,此即“化”也。闲来无事便躺在床上看前人的著作,偶有契合时,今人古人便是一人,此亦化也。
唐维禄爱看山山水水,尚云祥爱看大栅栏。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喜欢看市井百态的大约是如颜回一般的贤者,不然哪有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孙禄堂说尚云祥得了道了,其实是得了“真”,孙禄堂才是得了道的。得了道的解脱,得了真的超脱。孙禄堂一笑而逝,尚云祥卸了功善终,解脱与超脱,最终的归宿不同。
张烈先生回忆孙存周先生是个帅老头,为什么不是糟老头?因为练内家拳的精气神足啊。腰板笔挺,头发脸上放着光,从里到外洋溢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自然是帅嘛。又说孙存周先生走路极快,自己怎么撵都撵不上,这就是练形意拳的妙处,一定会把神行练出来。所以年轻人想吸引异性,就练形意拳(一笑)。
我说过一句话:拳道一体的就是内家拳。形意拳也好、太极拳也好都是以拳助道。当然,如果你由道入拳,则进步神速,因为拳与道是一个东西。但是多数的朋友谈不上修道悟道,都是从学拳架子开始,就有个练对还是练错的问题。如何检验?是不是身体越练越健康?气度越练越宽宏?道德越来越高尚?越来越年轻?
形意拳对脊柱的要求更是几乎苛刻,没这个东西不光是出不来功夫,还容易把自己练出毛病来。一上手就练太极拳的,由于她的动作总是盘来盘去的,自己不时刻注意着,很容易就失去了正直,这样气血就没法运化。其实站桩是矫正姿态的重要手段,为什么说拳在桩里?站得直溜溜的神意练拳,化了脑子就好办了。
尾椎骨上头有一块,肾气足就立起来了。你要是肾虚,自然就驼腰。所以啊,年轻人没腰的有的是,我一看就是性欲无度。要善自珍重。你的腰立起来了,下一步就是两肾如汤煮、两耳似火烧,丹田里有了东西了。这时候你就觉得自己身体里有了真东西,只要你善自珍重,这个本事会越来越大。体现在力量上,想用的时候那是千钧之重。不用的时候一如常人,没来由你搂着女人把人家的肋骨弄断。都在一心耳。我之前说动手前要谦让,那更是个秘密。
站桩呢,我说过要往舒服里头去站,而且只要你站对了,就会越来越舒服。比如之前说的腰板挺起来了,两肾如汤煮、两耳似火烧,然后就是前胸后背后脑连在一起如沐春风,好像泡在热水澡里似的那么惬意。老爷们肾功能这时候就厉害了,晚上睡觉你会始终感觉到一柱擎天,身上精力旺盛,这时候就要登堂入室了。
到了这个程度很多人世间的享受你都没兴趣了,因为哪个也比不过你身体里的乐趣大,这时除了站桩、打拳,没事时候可以打打坐,效果和站桩时一样的。很多人的智慧将得到开发,对武术、对人生的看法会改变,思维越来越深邃,欲望越来越平淡,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很多以前看不明白的事如今都了若掌中。
这就是道家的所谓修命了。因为人思想性格上的大多数毛病都由身体上的疾病而来,你的身体修好了,思想健康了,智慧开发了,就可以悟道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悟了,也即所谓性命双修。再往更高层次的形而上道体修炼,你就知道怎么办了。说句闲话,无论身体上多少变化,乃至出了功能,都非究竟,不可执迷。
如果此生机缘不够未能悟道,只是往这拳道一体的路上坚定走去,你会达到世间法的最高境界。自然,这个世间法的所得部分由你先天命运所定,部分地会因为你暗积阴德而增加,因为在这之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士。所谓厚德载物,必然会有福报。你的人生会越来越顺畅和自信,最终健康高寿自主而去。
之前说了脾胃和肺部运化食物的功能作用,这次讲一下气血筋。人大都知道气血的功用,却很少有人知道筋是怎么回事。尤其是练武术的人,不了解这个原理,很多功夫你琢磨不透,也就影响练习的效果。首先要剔除一个观念,就是筋并非只是那几颗大的,如脚筋手筋之类。正确的观念应该是:筋无处不在。
中医讲究气血,却很少提到筋,这个东西只在道门秘传,或者在武林行里秘传。人身有十二大经络,同时也有十二大筋络。气动血行,有经络的地方就有血管,还要再加上一句:有血管的地方就有筋,且有筋的地方才有经络。因为筋养气,气养血,血再养筋。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筋长力大,武术抑或养生,都要练筋。
人们往往惊叹于内家高手在技击时打出来的爆发力,比如郭云深一个崩拳发人于丈外,比如尚云祥一步三丈远,比如孙禄堂一个龙形飞起来就一丈开外,这力量哪来的?就是从筋里头来的。天下武技皆以练筋为第一要务,我们各种功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练筋。有些人天生力大,就是天生的筋强,非关肌肉块头。
咱们中华武术从来不分什么量级,小个打大个很普通。比如李书文和孙禄堂都是小个子,打那些牛高马大的从来不含糊。韩慕侠打康泰尔,韩一米八,康两米,被韩一掌就嗨趴下动弹不得。就是因为咱们是练筋的,出来的是活劲,而非拙力。当然,你个子大如果再能练出来更占便宜,比如杨露禅身高一米九几。
那么筋到底怎么练?其实之前我就说过了:筋在养不在抻。如何养法?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气血足,筋就受到滋养了,就像土壤里的植物,肥料好就长得茁壮。关键就是气血,气血得过去,气血够旺盛,长期如此你的筋就养出来了。人们都有这个体会,你喝点酒,循环加速,就会觉得浑身有劲,就是这个道理。
寻常人大部分的筋都处于封闭状态,尤其是身体弱的人,手无缚鸡之力,那个筋都是软的,身上象面条一样。要把筋络打通,气血打上去,各门派方法就不同了。比如说少林派,各种气功功法,还有药酒辅助。八极拳易筋经,一个穴位一个穴位通,全通了筋就整了。而内家拳呢?不是这么练的,我们是向先天走。
什么人的气血最旺盛?刚出生的婴儿。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说到这,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一下子大彻大悟了。我们练内家拳的,打碎阴阳,回到先天,那个气血自然就旺盛了。太极拳怎么练的?不用丝毫拙力,心中空空洞洞,一套架子盘来盘去,就是要回到那个先天,做的就是这个工作,慢慢内劲就出来了。
我说过修道也好,练内家拳也好,什么最重要?你那颗心最重要。抱元守一,守得住才谈得到之后的事情。有人练很多年不出功夫,那你找找看错在哪?内家拳,拳就是功,功就是拳,关键看你怎么练。说到这也就知道了站桩的原理,也就知道了所谓拳在桩中、桩在拳中的道理,一通百通。浑圆桩、三体式都是好桩。
站桩是先人们的创举,功用就是让你在那个先天的状态里直接调动气血,把全身的筋络都打通。只要你站对了,就会觉得浑身舒服,气血旺盛,热乎乎地上来了,皮肤涨涨的,手大脚大,身体变重了,这就是筋络通了,筋变韧变粗了。等到全身都练成这样,身体上脱胎换骨,随便哪就都能发力打人了。
好了,我把大秘密都说出来了,看看有多少人能领悟。最起码的,知道瑜伽应该怎么练了吧?做每个动作要入静才会有效果,因为你不入静气血没法活起来。其实几个动作也就可以了,做到位了定在那几分钟、十几分钟乃至更长,效果才会出来。如今的瑜伽有架势没练法,练大了小心出事。另外,练完了要溜达散血。
练习内家拳,由其太极,讲究用意不用力,前面我说道,开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习惯。当年把浮力去掉,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会持续一个阶段。之后新力渐生,此新力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有阶段性)。
当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突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注意,不是软软塔塔,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此时精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因为你不用力,不使劲的就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点是什么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你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
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情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
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尤其是太极拳,每一式都如此,因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万向节,随便去,随便打,自在!
我们那个年代练武的人是看着中国武协一点点把散打搞出来的,应该说几十年过来散打是进步了的。当时那时候的散打根本没法看,擂台上两人和老百姓掐架似的,没章没法,乱打一气。
当时武术界就有不少批评声音,说你们那个东西哪是武术啊,根本就是拳击加腿嘛。那个年代从传统武术的角度看确实如此,练习散打不需要武术基础,平常人三个月就可以上去打了。当时武协主席好像是徐才,搞这个东西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其实是按照西方搏击那一套结合了武术的一些元素搞出来的,也不为不对。
那个年代散打厉害的基本都是部队的,尤其是武警和特警。我记得那年搞过一次全国军警格斗大赛,那个散打的水平是超过全国锦标赛的。有个人我至今还记得,就是北京机场反劫机部队的杜振高。如今的散打已经颇成体系,而且技法上也独具一格,可以与国外各种格斗抗衡了。作为一种形式推广武术是成功的。
散打里面与武术最密切的其实是摔法,拳法基本就是拳击,腿法里侧踹、后鞭腿也不是武术里的。散打的技击方法和西方搏击类似,都是外围游斗,远腿近摔中拳,具体的我就不分析了。传统武术的技击不是这么打的,我们都是要进去,最忌讳的就是外围游斗。八极拳最能代表这个意思,开门八极,就是打开门进去。
从外国人的角度,可能认为散打就是武术,所以武术也和西方搏击差不多。但是从传统武术的角度,散打和武术不是一回事。散打严格地讲如今是一门竞技运动,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是年轻人玩的,到一定岁数就打不动了。和国外的对抗,其实最好用的还是摔法,拳和腿我们都没优势,而这个摔法反而是武术里的。
纵观国外的格斗术,能和散打抗衡、或者说对手的就是泰拳。泰国人的身体本钱其实不如我们,但为什么散打占不了优势呢?首先人家那个是传统的东西,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发展了一千多年,好像中国武术一样,从小就练,十几年下来,那个功力在那呢。我们的散打运动员练几年就上全国锦标赛了,这个是差距。
其次,我们没人家练得硬。散打的摔法和鞭腿可以说是分量最重的技法,一般练功夫的遇上厉害的散打运动员,经不住人家两三个鞭腿就倒了。但是你力量再大也抵不住硬家伙。我们是拿血肉之躯和人家那个硬邦邦的抗衡,一开始就吃亏,想赢人家实在不容易。仅从搏击而言,泰拳已经是顶端了,很难再有超越它的。
我老是说武术技击和西方搏击方法不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到底这个进去如何进的?其首要的还是速度。有打中门的也有打偏门的,但先下手为强,先进去的赢面大。就好像吴秀峰踢遍了天津的场子,技击功夫是公认的,他是怎么打的?看过他打的徒弟说,吴先生就是一缩身进去,对方就倒了。武术就是这么打的。
我们和国外搏击术不同的一点,就是这个。我们一定要进去,进去了就等于破开了对手的防护圈,他的胳臂腿就没什么用了,你就可以随便打。所以武术的技击是控制,我们研究怎么进去多过研究怎么打。国外的搏击也有进去的,比如泰森的勾拳,他是怎么进去的?速度,突然一缩身就进去了,同时对手下巴就没了。
人家说泰森没防护,按理说应该用刺拳和直拳防护好了瞅机会再进去,但对于泰森这种本钱极其出色的人根本不用防护,他想进去,身体一个变速对手基本反应不过来,所以就如入无人之境。泰森是天生的技击高手,令人敬佩啊。其实武术技击练的也是这个,说进去就进去,谁进去的快谁赢。而快慢与否取决于功力。
武术技击进身的快慢不是单纯靠肌肉和步法的,这点就又和搏击不同了。他们是有形的打法,来来去去、互相试探抽冷子进去打,谁本钱好谁就厉害,比如泰森。而我们有一整套的系统训练,练出来的是先天本能,或者说动物的原始本能,想进去,一个念头动人就已经进去了,如果你还想怎么进那就已经挨上打了。
这个东西,没练到的人根本无从体会。李仲轩老举过一个例子:体操运动员翻跟头,一想就翻过去了,根本不会考虑怎么翻的事。这就是形成了本能,敛力入骨,进了骨髓、神经。我也可以举个例子:小伙子性冲动抱女人,女人站在你前头,念头一起身子就出去了,等回过神来人已经抱上了。这就是本能。
这个抱女人的速度快不快?绝对天下第一快,因为那是生命本能出来的快,不光你自己反应不过来,连女人基本也反应不过来,等反应过来已经在你怀里了。我们练武术最后出来的就是这个本能。二人对面,念头一动你就进去了,不用想。练到这一步才能说是练出点东西来了。形意门两人一摸手说你慢了,就是这个。
八极拳在沧州有孟村八极和罗幢八极。孟村八极的代表性人物民国时是吴秀峰,罗幢八极就是赫赫有名的李书文。吴秀峰有点像霍元甲,小时坯子小身体弱,而且有个耳聋的毛病,他父亲吴会清不让他练武,怕损了家族的名声,结果吴秀峰就自己偷偷练,十四五岁时一次家族比武时他突然出手,竟然谁也打不过他。
之后吴秀峰不到十六岁就出去行走江湖,最后落足到天津。他到天津的时候,象李书文、李存义、张魁元这些老一辈人都走光了,但各门派武术仍很兴盛。吴秀峰就到处去踢人家场子。人家那正练,他看一会就上去问“你这拳能打人吗?”自然就动手,若干年里竟然没有打得过他的,于是吴秀峰在天津就出大名了。
自吴秀峰开始,孟村八极在天津以燎原之势扩展开来,一直到现在,练八极拳的人数不胜数。这一阵天津在搞中华武士会成立庆祝,电视台采访了很多民间习武者,其中一位自称练吴秀峰八极拳的,给记者展示了一下靠桩的功夫,一看那就是多少年的功夫出来的,胳臂和手掌坚硬如铁,寻常人那么打胳臂早折了。
李书文也是个干巴拉瞎的小个子,一开始习武没人要他,靠着自己的虔诚才感动了八极门里的两位老师傅。李是童子功,一生未近女色。他的事迹太多,就不赘述了。形意门里尚云祥早先也是因为个子小没人要他,最后还是老人们帮衬说话好歹跟了李存义,后来的成就李仲轩老在《逝去的武林》中有叙述。
过去的武林大豪身量大的还真不多,韩慕侠、薛颠是一米八几的个子。最有名的倒是杨露禅,身高一米九多,却练了太极拳。李存义跟着刘奇兰练五行拳,十五年楞没练出来,这搁到现在任谁早就不练了,可李存义不那样,死心塌地跟着刘奇兰练,最后也成就了。李存义自己明白了,就带出了一大帮优秀的徒弟。
我们武术也讲本钱,天生素质好自然事半功倍,但大多数中国人坯子都不大,而且那个年代穷文富武,能把自己从小养得壮壮的只是少数,但是起于民间微末的高手为什么那么多?就是因为武术不仅仅只是技击,更主要的是修炼。基础功夫哪个门派都有,脱胎换骨,转弱为强,开通心智,健康长寿,我们有这些。
霍元甲他们家就是种地的农民,他自小体弱多病,父亲不让他习武,他就自己偷偷学偷偷练,最后成就了。当年有关霍元甲的议论和历史片段,所有人都说过一个事,就是霍元甲劲大,一把黄豆用手一攥,能把油挤出来,我相信这个力量泰森也不行。转弱为强,其实很多成就了的老师傅早先都是为治病练的武术。
所以武术的修炼是很客观的。先天本钱好的占优势,但有时候会像龟兔赛跑,最终反而是那些本钱不好的练出来了。说白了武术技击和老百姓打架本质里也没什么区别,只是武术有章有法而已。你天生神力不用练寻常练武的也不一定打得过你,这都是要实话实说的。所谓拳不打人功打人,这个功其实就是积累的本钱。
为什么用崩拳?因为崩拳直线距离最短,最快,力量最大。崩拳为什么和其它五拳不同,是半步?出前脚走半步是先下手。打崩拳得象得神经病,脑子一激灵浑身一抖、一炸翎子拳头已经到肉了。打崩拳不是用胳臂,而是用身子。还用想拳头怎么出去?身子到拳头就到,亲上对方嘴,看着对方眼,沾上了马上就回来。
薛颠发明的晃法其实是说出了一个技击的大道理,就是身法。打人用拳头只是手段,关键是身法。两人试手,你慢了那是你身法慢。就是普通人打架,要是学过的别管有没有功夫,一说开打先左右一晃对方基本就傻了,因为摸不着你。有的老师傅动手一晃对方就倒了,都不用下头的啰嗦事,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东西必须得在练习过程中才能体悟明白,用文字是很难说清楚的。比如劈拳前脚外撇,有的门派说45度,孙禄堂说尽可能往外撇,谁说得在理呢?前手拳起来眼睛要盯着小指头,为什么盯着小指头呢?神光指引!前手拳用小指头指引外翻与前脚外翻是一体的,翻到一块去,就翻出来一种东西,很整的东西。
右手上来盯着食指,为什么盯着食指?和盯着小指头一样,都是个指引的作用,同时还有个挑通经络的作用。上手劈打与下手回带也是一块的,因为是一块的才整。一个拳架,没有一丝一毫的动作是没用的,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才能琢磨出东西来。就这么打着,一个标准的三体式,连你自己都觉得整,没有多余的了。
归根齐底最后都要落在身法上,练出了身才有拳可用,光有拳也能打人,但只是局部。李仲轩老说:尚云祥遇见李存义之初也练了很多年杂七杂八的,给李存义练了一趟,李存义一看乐了,说你这练的是挨打的拳。尚云祥不服动手比划,李存义连拳都没出,一个身法尚云祥就飞出去了,从此老老实实跟着李存义练。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脚跟外扭、膝盖内扣、大腿根里裹、坐胯顶悬、背圆胸涵、沉肩坠肘,很多人知道这么练,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我知道了。就是奔着脊椎骨去的,或者说冲着尾椎骨去的。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来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老师傅说形意门练的就是脊椎骨这条大龙,没错!
打太极拳,有了细若游丝的感受,便觉浑身上下十分通透,前后左右一气贯通,举手投足顾盼自若,自此方得太极真味,感叹前辈创拳之伟大也。打形意拳,于左右颠倒间忽得细腻感受,便如肥皂滑不留手,一气浑然忘我,体内蒸腾勃发,兴致盎然,腿不是腿,胳臂不是胳臂,只是筋脉驱动,天地间唯我一心使然。
突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注意,不是软软塔塔,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此时精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当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练形意拳把自己胳臂腿练短了,感觉上像个精矬子,动作越来越小。越练越舒服了,打起来就不想停下来,好像站浑圆桩那种享受的感觉。练得自己有点像小孩,对什么事都有点跃跃欲试的想法。心里头有股子劲往上拱,有点咋咋呼呼的劲头,遇见什么非得去张罗张罗。这就是顺中用逆,往回走了。
第一:双手十指指根部之筋全部挑起,手指掌稍微用力撑则明显看见,而非普通人的呈隐藏状
第二:肘弯内侧板筋腾起;手肘自然弯曲时,用手掐内臂弯处有一板筋,正常人弯曲时无明显肉眼可见,腾起后手弯曲则一眼可见
第三:肩膀筋键和脖子的老虎筋皆腾起连成一片,从后面观看,成斜三角形
第四:后背三角肌和斜方肌部位因为内隐大筋挑起,而筋肉饱满,两侧牵扯,则如多出对小翅膀
第五:脊椎两侧筋健隆起,结实而有弹力,两边向脊椎方向反靠收拢时,可以夹住一支铅笔粗细的物体
第六:以前身中心线为准,两侧胸骨拉伸限度增大,向两边扩展时,大大超越平常人的扩展幅度(超越胸骨的长度许多,有拉开之感)
第七:以前身中心线为准,两侧靠中线位置内膜腾起,在外则为两排筋肉排列(非单纯的腹肌),鼓动则坚如钢
第八:肋骨两侧变形,由正常的马鞍状改变成骈状,紧凑密实,坚而弹
第九:胯骨松开而富拉伸力,超越正常的幅度
第十:小腿迎面骨旁的肌肉覆盖起胫骨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掤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掤劲拳”之称。太极拳掤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
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
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
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八、“口内生津”的感觉
“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