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智商》

约翰·梅尔,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智力研究前沿开拓者,情商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述以及开发的心理学测试量表,数量超过125卷(册),其中包括深受美国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梅尔-萨洛维-卡鲁索情绪智力测验。

【内容简介】

我们总希望能够读懂身边的人,了解他们一举一动的含义;我们也希望自己可以随时预判他人下一步的行动,并做好准备应对一切;我们更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梅尔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智力研究情况,通过成功的大学球员、警探和音乐家等人的人生经历,梅尔证明了拥有高人格智商水平的人深知自己所想所愿,能够预见自己行动,预测他人的行为等。梅尔更阐述了我们应如何发展自己的人格智商,从而激励自己为了某个长远目标而努力,做出更好的人生抉择。

如果你希望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圆满,那么这本书不容错过。

【专家推荐】

约翰·梅尔提出的理论模型,还有他所进行的各项实验研究(本人曾有幸参与)都引导我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格。而其最新力作《人格智商》则又一次挑战了我们的认知。梅尔思路清晰、文笔优美,他的新作激励着我们不断拓宽自己对智商组成的认识。

——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约翰·梅尔引领我们经历了一次丰富多彩的人格智商之旅。一路上,他向我们展示了人格智商对于我们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识人之明是最基本的技能,这本书帮助我们认清了人们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种智商,以及这种智商为什么至关重要。

——伊莱恩·福克斯,牛津大学情绪及情感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生动展示了人格以及识人之明的重要性。约翰·梅尔对现当代经典的人格心理研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多年心理学研究事件,令人信服地阐释了自己提出的全新人格智商理论。

——戴维·范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

梅尔新作集学术界对“识人之明”的各种研究于一书……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更是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因此,这本书一定能够让有心想要理解此种为人之道的读者爱不释卷。

——《科克斯书评》

为理解自我认同提供崭新视角的原创性心理学理论的问世总是令人振奋。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我们的福祉在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顺畅的社会交往基础之上,这本书中介绍的这些识人利器让人无法拒绝……梅尔对心理学发展史的介绍更是字字珠玑,详细介绍了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展阶段和基本观点。

——《心灵健康》杂志

【目录】

前言人格智商重要吗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智商

第二章自我认识的线索

第三章如何了解他人和自己

第四章揭示人格奥秘

第五章人生该如何选择

第六章如何发展人格智商

第七章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第八章人格的力量

致谢

【精彩书摘】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读懂身边的人,了解他们一举一动的含义。健身房里有个非常热衷于锻炼的家伙,看着他积极敦促其他健身者加紧练习的样子,我们就会猜想他肯定看不起锻炼时应付了事的我们;我们也会提醒自己,尽量少跟那个坚持对每个人做的电子表格都进行微调的同事打交道;叔叔是个迟到大王,所以我们认为这次拜访他照例还是会迟到的。我们总是好奇地想知道同事、朋友和家人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并据此判断我们自己该如何应对。

进化心理学家们现在认为,人类理解他人的能力是随着这个物种的进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相对于其他人,那些拥有识人之明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他们更了解自身的喜好,所以懂得何种选择最能够激励自己;他们更了解其他人的需求,所以知道如何与他们合作;同时,他们可以判断出群体中最爱惹麻烦的成员是谁,并随时保持警惕。人类祖先中那些能够成功解读人格的个体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并繁育出下一代,进而将这个潜在的解决问题的基因遗传给子孙后代。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如果这方面的感知能力太弱或者不堪一用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会经常性地被周围人的不可预测性打个措手不及。如果这方面的感知力很强,我们就可以随时预判他人下一步的行动并做好准备应对一切。

本书将介绍本人的理论——一种新的人格智商形式,也就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人们依靠这种智商指导自己的生活。我把这种提取人格信息并就此进行推理的能力称为人格智商。

我们借助人格智商从一个人的外貌、气质和行为等源头搜集信息,以此为基础给这个人定性,然后将我们对此人的印象同拥有类似人格的人进行比对。根据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判断出该以何种方式同这个人打交道,同时也判断出他会如何对待我们。另外,关于自己的各种线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并合理规划未来。

说到这里,有必要就本书在阐释人格以及人格智商的过程中几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啰唆几句。首先,许多政治领袖都宣称“人人平等”,然而,本书的论述却设置了一个先决条件:所有人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些差异通常影响深远。从蹒跚学步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教诲不可以评判他人,但本书要指出的是,人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评判。同样,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往往是个体所处特定环境的产物,与个人选择并无太大关系。然而,探讨人格智商的必要性却以下面这种情况为基础:个体的行为会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一贯性,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其行为。如果人的行为完全由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话,探讨人格智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我看来,人与人究竟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是否可以评判他人,人格是否具有稳定性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人格智商这个概念的重要研究背景,因此,在正式探讨人格智商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探讨。

同其他人一样,我也多次感受过被评价的滋味,以及其中的热辣信息所带来的刺痛。在密歇根大学读本科的时候,我同一群修习戏剧、文学创作课程的学生一起住在大学宿舍楼里。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经常一起竞争某个文学奖项,或者争取在大学里排演自己编写的戏剧的机会。在这样的竞争中,我经常铩羽而归,所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写作天分。我的作品一次次在比赛中落选,被搬上舞台的戏剧总是别人的作品,指导教师和同学们对我的看法其实是非常明确的。所以,我一次次怀疑自己的创作技能是不是真的跟同学们进步得一样快。在那里,我颇有些怀才不遇之感,而这种感觉一点儿也不好。

评价总是会产生一定后果的,我开始渐渐淡出各种竞赛。大三那一年我幸运地搬到了别处,到大学北校区的一个学生合作社居住。当时那里的空间杂乱而又开阔,感觉那是个能够让人平静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因为其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逃离了那个社会群落。但是,与此同时,我加入了一个表面上让我感觉更舒服的社群。我们很难平心静气地接受批评,但是批评中包含着许多关于我们的真相。学生时代的我因为他人的反馈而得以进步,而且,从长远意义上来讲,正是这些反馈让我认真考虑从事其他行业,并最终改换了专业,考取了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所有人都时刻面临他人的评价,在此,我无意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放心对别人品头论足(这样的话写出来就是另外一本书了),但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些实实在在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发现它们,也常常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识别这些特质。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他人的观察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社会交往。

夜深了,在进入梦乡之前,我们会想起今天自己遇上的这些人,也可能会想到自己今天哪些事情干得不错,哪些事情本可以做得更好。而我们这一天里与各种人格打交道的经历也许并未就此结束:如果几个小时之后,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看到对面的房子里射出的灯光,我们也许会想:“这么晚还不睡,他们在干什么?”这样的探求欲是很难控制的,我们天生就对同类的言行充满好奇。

有些人理解人格的能力有限,这方面的推理能力也比较弱。我们也曾遇到识人不清的人,也见识过许多体现这种情况的案例。下面是其中一个例子:多伦多的一位精神分析学家黑兹尔·伊普博士有个名叫盖尔的病人,她认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存在一些盲区,所以她来找伊普博士寻求专业帮助。据伊普描述,盖尔身材高挑、苗条又漂亮,着装非常得体,走到哪里都是众人注目的焦点。盖尔看起来风情万种、妩媚迷人,但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却“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三十几岁的时候,在多伦多的艺术圈,盖尔因为活力四射,并且具备超凡的鉴赏力,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高水平艺术表现而备受称道。利用这些才能,她在多伦多的艺术品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盖尔出席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聚会,用机智风趣的语言愉悦八方宾客。她考究的避暑别墅中处处彰显出她优雅的品味,她也经常在那里开派对招待圈内的朋友。一直以来她都拥有众多忠实的客户,直到最近情况却开始急转直下。

向伊普寻求帮助的时候,盖尔刚刚失去了几个忠实客户。尽管身边都是志趣相投的人,盖尔还是感觉很孤独,也没有交往中的异性伴侣。她平时居住在城里的一套公寓中,她告诉伊普博士,那里就像是个“猪圈”。后来伊普发现,盖尔对他人言辞尖刻的评价正是让她处于困境的罪魁祸首。盖尔没有意识到,每个人天生就是有缺点的、不完美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是习惯于用看待有瑕疵的艺术品的眼光对身边的人百般挑剔。盖尔希望人们也能表现出只有艺术品才能达到的完美与和谐的状态。也许,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格的理解不足。也许人格智商水平高的人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相信,人格智商水平高的人对人的认识更准确,因而对他人缺点的容忍度更高,也更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人格推理力比较强大的人在预测他人和自身行为的时候准确率更高,还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身边的熟人、同事和朋友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的名声如何。在更深层次,这些人还能够认识到应该经常调整、修正对周围人的看法。

没有哪所学校会传授解读人格的技艺,对人格特质极其敏锐的人也并没有集中供职于哪几所科研院所,因此,我只得从传记作品和自传当中寻找例子研究人们解决问题的风格。我确实找到了几个很好诠释这些思想的例子。其中一个是凯瑟琳(凯)·格雷厄姆的故事。凯描述了自己1963年临危受命继任《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经历。凯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16年。在此之前,担任该报发行人的是凯的丈夫菲尔·格雷厄姆,他因为不堪躁郁症的折磨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凯的人生轨迹因此被彻底改变。从她对那段岁月的讲述中,我发现了许多人格智商推理的例子。

在丈夫离世之后,凯决心要将《华盛顿邮报》办成一份成功的报纸,这显示出她基于清晰自我认识的自主意识。她拒绝了想买下报社的买主,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的父亲和丈夫凭着热情和专注一点点儿将这家报社做大、做强的时候,我就陪在他们身边,我绝对不会卖掉他们的心血,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念头!”凯反复衡量亲自接手经营报社的可能性,出于慎重,她广泛征求了朋友和家人的意见,了解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尽管凯最终决定要勇敢担当,但她也明白自己的软肋所在:她从来没有经营过任何公司。凯很诚恳地向报社的同僚们坦陈了自己经验不足的事实,而我认为,正是这一点帮助她与报社的主要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了积极关系。凯非常看重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她说,只有极少数的员工对她接手报社表示欢迎,还有些人把她看作“自大的入侵者”,而大多数人并不关心报社到底由谁经营。这个认识还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当然,她还请到了那些自己可以信任的人,让他们指导自己。

如同大多数人初次尝试某事时的情况一样,凯初掌报社经营权之时确实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除此之外,她还必须时时在丈夫的丰功伟绩的阴影下工作。刚刚接手的时候,她总是会感觉自己的领导才能不及菲尔,自己做得不如菲尔好。这种想法一直困扰着她,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菲尔的确拥有非凡的领导才能,但她和她的员工们却有可能在缅怀菲尔的时候夸大了他的才干。她总结道:尽管菲尔的确拥有非凡的才干,但是“我及其他人都把他神化了,当作偶像崇拜了。”

人格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区分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和这个人的真实人格。凯意识到总是拿自己和被理想化了的丈夫比较,会让自己更加举步维艰,所以,她提醒自己在承认菲尔实力的同时,也要时刻谨记,自己和菲尔是不同的。后来,她认识到,自己永远也无法变成菲尔,为了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报纸发行人,她必须形成自己的领导风格。

一位新结识的朋友邀请我们去她家参加便餐聚会,我们听到她和友人在厨房里戏谑调侃,也听到了猫咪喵喵的叫声和准备简餐时汤匙碰锅沿的声音。我们非常忐忑,不知道这群新结识的朋友是否能够接纳我们,而我们也还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他们。我们闻到咖啡的香气,还听到了煎蛋时水油相遇的毕剥声。我们看着主人把食物摆到餐桌上,并试图看清她的表情;我们要了煎蛋和烤面包片,进餐时,我们感觉到了咖啡杯握在手中的热度和烤面包片的质感。我们的感官将这些信息一丝不漏地传递到大脑中,因此,我们认为自己毫无偏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一切。

但是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只是自己的感官从现实中提取的部分信息:眼睛将可见光转化成电化学脉冲,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轮廓记住它们;耳朵会把声波转化为振动,内耳的听骨会接收这些振动并将其转化成神经脉冲,感觉系统则会自动创造出外部环境的景象。但从很多角度来看,认识的连续性其实只是一种错觉:所有的信息都要依靠感官的转化传递。我们对他人以及每样东西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还时常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当然,我们也时常会发现其他人的看法会出错。

比如说,我们对这些新朋友的所有思考都是暂时性的:他们到底是谁?他们是否真的喜欢我们?我们又是否真的喜欢他们?我们自认为自己对这些人的认识都是准确的,可是,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可能截然相反。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并不存在黄金桥梁。我们面对的是双重现实,一重现实是我们自以为存在的现实,而另外一重现实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在1943年出版的作品《解释的本质》一书中,苏格兰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认为,我们发现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人与事物,然后将它们转化成我们意识内的形象,也就是心理模型,然后基于这些模型采取行动。他写道,关于意识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它总是与外部现实并存,且不断模拟外部现实建立模型”。比起一开始就在现实基础上运作,利用这些心理模型思考更省力、更快捷,也更加方便。克雷克借用了造船的例子说明这种模型的运作方式。他说,这就像是“依靠水箱和轮船模型的帮助来设计‘玛丽女王’号”一样,利用这个模型,设计者可以预测真正的船只下水之后会有什么表现,并了解产品还存在什么缺陷。同样,在我们进行某些重要的行动之前,也要先利用这些模型预测人们对此的反应。而记忆的一个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保存这些模拟众生百态的模型,以此为基础顺畅运行——还要利用它们制订计划。

一般说来,头脑中关于他人的心理模型准确度越高,我们就越懂得该如何与他人互动。回到本章一开始的那个厨房的场景,如果那群新结识的人当中有两个人在之前的一天刚刚开始交往,但并没有告诉任何人,那么我们关于他们两个的模型就完全不适用了。而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我们有可能会做些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在这对情侣中一个的面前说另外一个的坏话。

为了搞清楚幼年时期对身边人的认识会怎样影响我们后来的人际交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迈克尔·克劳斯和塞雷娜·陈做了下面的研究。研究一开始,他们先请参与者们描述一位他们认识并且对他们很重要的人,这个人被称为“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可能是母亲、父亲、继父母或者是一位对自己很有影响的老师。接着,克劳斯和陈让他们描述这个人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同这个人的互动方式。在首轮研究的最后,他们请参与者从两百张大头照中找出与自己的重要他人长得最像的那一个。

实验组参与者看到的照片同他们自己的重要他人非常相似,这会间接激活其内心深处重要他人的模型,而这个模型会成为其看待新伙伴的模板。而控制组的参与者看到的是与其他人的重要他人相似的照片,这样的照片不太容易激活他们的内部模板。相对于控制组的参与者们,实验组的参与者们会感觉自己的新伙伴更像自己的重要他人,同时对这位新伙伴的评价也会更加积极,并且期待自己与这位新伙伴的互动会与自己和重要他人的互动相似。

显然,我们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亲人或者最初的教师。因此,我们接受的识人教育完全是随机的:在经历过各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后,也没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巩固我们的认识。我们下意识地期待自己新遇到的人会与自己之前认识的人具有同样的思维方式,而当这个人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时,我们就会措手不及。如果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的父亲始终非常温和却不与孩子亲近,我们长大后接触到类似的人,就能够很快看出来。当然,我们同样也可能会把一些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人认作与他人格一样的人。

了解自己在童年时代建立的关于重要他人的心理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同他人打交道时可能存在的偏见,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周围人的真正人格。擅长识人的人能够认清楚自己早年习得的那些反应会如何影响自己对新结识的人的期待值。了解自己内心的期待以及我们在某些时候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对于提高我们的识人之明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反思自己同其他人的互动,考察在自己对他人的期待中是不是表现出了顽固的偏见。

在中国,在差不多同样久远的时代里,孔子提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个观点同当代心理学家的理论不谋而合。孔子有位弟子叫作宰我,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做某件事,却总是贪睡,几乎每次都食言。于是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用这个例子说明了关于人的信息具有多元性,睿智的观察者会结合言行综合考察一个人。不用说,孔子在那之后对宰我的观察就更加能够切中要害了。

学龄前儿童会继续学习观察人的技能,而在此过程中,他们理解他人的能力会开始出现分化和差异。到上中学的时候,许多孩子对人格的理解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也会有些孩子在了解同龄人和权威人物的方面发展滞后。而在渐渐进入成年的过程中,青少年认识他人的技能开始呈现明显差异,这一点能够从他们的人格智商量表的得分中看出来。

尽管人世间有许多适应能力超强的孩子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认识自我,但心理学家们还是认为,有些环境特别适合孩子们发展自我认识。比如说,研究人员就曾经通过让10——11岁的孩子玩字谜游戏的方式研究孩子们的内源性动机。在做完游戏之后,研究人员对孩子们进行了不同的引导,他们对一部分孩子使用控制性的、权威性的语言,并引导他们注意自己的表现(“你答对了许多字谜!”),而另外一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则被引向了他们内心的体验(“你刚才看起来玩得很开心。”)。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得到表现反馈的孩子对玩字谜的兴趣大大降低了,他们会要求教师给自己选择接下来要玩的字谜,而那些注意力被导向内心体验的孩子则更愿意自己选择接下来要猜的字谜。这个例子说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确实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能力。

当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们对儿童生长环境进行了划分。有些儿童的生长环境相对安定,而另外一些儿童的生长环境则相对艰苦和危险。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更多的指导和保护,因为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投入更多。而在不太安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比如在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则会表现出“心理加速成熟”的现象。他们的发育和成长都加快了:这些孩子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比安定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快,而且小小年纪就会开始性行为。这可能是因为艰苦的环境会起到自动加速成熟的作用,这是人类应对不安全的环境的生理机制。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杰伊·贝尔斯基同亚利桑那大学的同僚们一起通过对大量儿童样本进行研究而发现了上述现象。他们分析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的研究项目“早期儿童护理和青年研究”中采集的1364名母亲及其子女的数据。在他们的研究中,儿童生存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主要由孩子5岁之前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动荡等经历构成。如果某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满足当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研究人员就会给这个家庭贴上“艰苦”的标签,而他们会根据5岁之前父母更换住所或者工作的频繁程度,还有父亲或者家庭中的男性成员离家出走或者回归家庭的情况确定孩子的生活是否动荡不安。这个团队对这些家庭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孩子们的婴儿期到其青少年时代,研究了女孩子初潮的年龄、青少年最早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正如研究人员们事先预测的那样,艰苦以及动荡环境下长大的女孩子初潮年龄会比其他女孩早,而不安定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无论男女,性伴侣的数量都比在较安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

这些研究者们认为,孩子们会努力适应环境以促进自己的生存和成功。生长速度加快的孩子通过尽早成熟和生儿育女,能够在短期内改善自己生存和传宗接代的概率,但是这样做并不利于其长远的幸福。慢生长的孩子可以不紧不慢地完成人生计划,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他们的短期利益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害。

如果一个中国孩子得了B(当然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妈妈们首先会歇斯底里地扯着头发尖叫。然后,这位备受打击的中国母亲会找来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练习卷,辅导孩子完成这些练习卷,直到孩子的成绩又回到A。

而蔡美儿的故事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她是不是对孩子们要求太高了?她对孩子的掌控是不是太死了?作家及艺术家陆赛静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她的母亲虽然没有如此极端,但是也与“虎妈”非常类似,她在文中请求读者们不要只是因为“我们都很努力也很成功”而痛恨“虎妈”们。

有些父母致力于为孩子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并以慢养的方式教育子女,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社会接受度更高的人格特点。这是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的奥雷利奥·菲格雷多及其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中年人研究项目中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他们找出了美国中年人研究项目问卷中所涉及的三类同慢养有关的问题:自控、家庭关系以及利他主义。比如说,那些认同“我认为设定近期目标是很有帮助的”这种说法的人通常自控力较强。而那些用“很多”来回答“你的母亲给了你多少关爱”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与家人关系亲密。在对2000多名年龄在25 ̄74岁的父母的答卷进行研究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为孩子创造出最安定的慢养家庭氛围的父母心血管健康状况更好、体力更好、更少生病,同时也更加外向、更有责任感,还更好相处。尽管只有极少数慢养父母幸运地拥有了上述所有优势,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素质都要比那些让孩子加速成长的家长要高。

THE END
1.猫的智商相当于人几岁的智商?猫的智商相当于人几岁的智商?最佳回答 胡梦莲 服务中 执业编号: A012017420253 官方2022-06-17 17:59:32 回复 不同品种猫咪的智商也是有差距的,不过大多数成年猫咪的智商相当于人在2~3岁时的智商,所以要想让猫咪完全听懂主人的指令是很难的。要想让猫咪遵从指令,宠主还需对猫咪进行多次反复地训练,让...https://www.isdpp.com/issue-11379.html
2.猫的智商等于人的几岁智商?不知道我家的猫猫智商是多少呢?不知道我家的猫猫智商是多少呢?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1岁 13岁 1岁3个月 18岁 1岁6个月 22岁 2岁 24岁 猫准备娶老婆!3岁 28岁 野猫的平均寿命 4岁 32岁 5岁 36岁 6岁 40岁 7岁 44岁 8岁 48岁 9岁 52岁 10岁 56岁 会变成一只老猫 11岁 60...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d98854bff07820988328284933a1e399.html
3.猫智商相当于人的几岁猫咪的智商通常等于人类的1~3岁,其中如加拿大无毛猫、豹猫、暹罗猫等的智商会高一些,而一些品种的猫如加菲猫则可能不会那么聪明,成年后的猫咪大约等于人类三岁智商,之后就不会再增高了。 猫智商相当于人的几岁 猫咪的智商相当与人类的1~3岁,幼年的猫咪大约等于1岁的人类智商,而成年后的猫咪大约等于3岁时期...https://mip.xiaokeai.com/cat/baike/75988.html
4.猫的智商到底有多低?猫的智商大概能当2岁半小孩子的智商,而狗的智商能当六,七岁小孩子的智商。 而且猫的智商是真的低,如果你家里养了两只猫的,你会发现两只差不多一样蠢,(反正你家的猫是这样)而我家的两只猫,一只橘猫,一只花猫。 橘猫是人家送的,我包了16.8的一个小红包,回来的时候脚底还有伤,不知道是人家不小心压伤的...https://www.jianshu.com/p/1d0b02c85fcf
1.猫的智商是人几岁智商猫的智商是人几岁智商烟灰落键盘 精选回答 猫咪智商相当于人的几岁?举例? 关于猫咪的智商我想,也就是相当于六七岁的小孩,六七岁的小孩出门后能回来,我的小猫大黄出门几日都能回来,它记得回家,回来后就围着我叫来叫去的,它领回来的小猫必须在门外等它,进门会被它两嗓子吼出去,我的大黄每次吃完食物后,会...https://edu.iask.sina.com.cn/jy/1E88P52R39.html
2.熊猫的智商,熊猫的智商是人几岁智商6、据测算,大熊猫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人类3-4岁的小孩。但是,大熊猫的智力水平仅仅是“相当于”人类3-4岁的小孩子而已,而绝不是“等于”,人类的智力水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能力。 熊猫的智商有多高? 大熊猫智商相当于人类的3-4岁左右。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https://chagougou.com/55220.html
3.成年猫的智商相当于人的几岁?从科学依据方面讲,目前的研究数据表现为:猫的智商其实差不多是人类2~3岁的水平。它们能够通过观察而学习新的能力。例如猫咪会观察主人如何开门,跟猫妈妈学习如何捕猎。它们也会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猫会通过尝试不同落脚点最终爬到冰箱的顶端。只不过由于猫的服从性比狗要差,所以人们会误以为猫的智商不...https://www.lovechongbang.com/dogbaike/31098.html
4.布偶猫智商揭秘:相当于人类几岁飒飒宠物生活布偶猫智商揭秘:相当于人类几岁 布偶猫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猫种,以其温顺的个性、柔软的毛发和迷人的蓝色眼睛而备受瞩目。然而,布偶猫的智商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人们经常问到,布偶猫的智商到底相当于人类的几岁?在本文中,我们将揭秘这个有趣的问题。 1.智商测试 要了https://www.51buydog.com/39899.html
5.猫咪智商相当于人的几岁猫咪智商相当于人的几岁 猫的智商相当于人1到3岁。 猫的智商是人1到3岁的智商。 当猫咪成年后,它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即人类1到3岁时的智力水平,之后它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就不会随着年龄增加了。 养猫注意事项 1、驱虫 猫咪虽然不经常外出,但是难免会感染寄生虫,定期给猫咪驱虫,可以防止寄生虫的侵害。https://liumingwang.com/111789.html
6.猫智商相当于人几岁:猫咪智商相当于人几岁猫咪智商相当于人几岁,猫智商相当于人几岁:猫咪智商相当于人几岁,2023年宠物医师视频教学/宠物医师最新资讯/宠物医师培训https://m.syt126.com/pet/2023/20230513030004_374668.shtml
7.猫的智力相当于人几岁?科学论证猫的智商猫的智力相当于人几岁?科学论证猫的智商2019-06-29奇闻烂事 46个视频 | 11关注 关注 精彩推荐 美女直播 更多 别点,妹妹害羞 都市E人,都在这里畅聊 哥哥,点才艺嘛~ 志玲姐姐温柔哄睡中~评论 PC版| APP专区| 隐私政策 Copyright ? 2024 Sohu Inc. 粤ICP证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8336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粤...https://m.56.com/c/v140681799.shtml
8.一岁的小猫咪智商相当于人类几岁?喵百科猫咪的智商相当于一岁半的孩子。大部分的猫咪都是通过感知的器官来进行认识这个世界的。https://moecats.com/question/41044.html
9.猫咪智商究竟有多高(探究猫咪智商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养宠知识猫咪智商的年龄对照表——宠物主人必看 猫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宠物之一。但是你知道吗?猫咪的智商和年龄有很大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以3岁猫咪相当于几岁智商的年龄对照表,让您更好地了解猫咪的成长规律,给您的宠物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 https://www.pettb.cn/article-31197-1.html
10.小猫的智商相当于人类的几岁?长椿寺里有群可爱的喵星人 2024-08-23 00:12 小猫:嘎乌,你看我凶不凶? 2024-05-28 04:24 别人花27万买的猫 竟把自己扯上了刑事案件 咋回事儿 2023-07-31 00:12 小猫以为妈妈在教自己捕猎,认真学习模仿。 2024-06-28 00:42 小猫被困树上!消防员火速出警,上树救猫—— ...https://item.btime.com/45edbk3fa039qsb5dt3s759m5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