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冤枉的古人有哪些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冤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工程人转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从商朝的“比干剖心”,到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文字狱,我国古代存在了太多的冤案,本文就此,盘点了一批中国古代有名的冤案,筛选了最有名的古代十大冤案,如伍子胥浮尸案、岳飞冤死案、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李纲被贬案、于谦谋逆案、名伶杨月楼冤案、袁崇焕冤死案等,下面来看看这些中国古代奇冤的案情!

伍子胥浮尸案是古代十大冤案之一。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了太宰伯嚭的谗言,诬陷伍子胥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引颈自刎之前,他对身边的人说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在东门上要看着越王灭吴。夫差听说后异常愤怒,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用马皮包裹扔到江里,遂被称为浮尸案。

岳飞冤死案也是中国古代奇冤案之一。绍兴十年(1140年),南宋杰出统帅岳飞挥师北伐,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然而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绍兴十二年,岳飞背上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岳飞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岳飞案平凡之前,岳飞的妻儿到处流浪,颠沛流离,受尽了人间的苦楚。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是清代四大冤案之一。清末,余杭乡试举人杨乃武,与人称“小白菜”的毕秀姑互通情愫。小白菜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碍于礼义名份,只得各自婚娶,小白菜嫁给了葛小大。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被杨乃武上书举发,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并将此罪嫁祸给杨乃武,杨乃武身陷死牢,受尽酷刑折磨。

宋钦宗即位后,名臣李纲升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抵御金兵,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罢官。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又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被驱赶出朝,担任河东、河北宣抚使。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后被迫于靖康元年九月辞职,并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

明朝土木堡战役后,于谦帮助朱祁镇夺回皇位,而帮助朱祁镇夺位的徐有贞、石亨等人,他们和于谦是死对头。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流氓,徐有贞对皇帝说:夺门之变师出无名,为何不以于谦要立藩王为名,处死于谦,其夺取皇位也是名正言顺。朱祁镇思量之后,便杀了于谦。就这样,一代名臣又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堪称中国古代有名的冤案之一

名伶杨月楼冤案是十大古代民间冤案之一。杨月楼是京剧名伶,做过清朝的“内廷供奉”,为慈禧唱过戏。同治十二年冬天,一名17岁的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女子连看三天杨月楼的戏,心生爱慕,此后自行修书渴望与杨月楼结下婚约。杨月楼虽应承,但此事遭到韦女叔父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决予以阻拦,并将杨月楼以拐盗罪公讼于官,受尽罚则。不过最后,慈禧为此案澄清冤屈。

袁崇焕冤死案是古代十大冤案之一。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抗清名将、著名爱国英雄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然而解救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战国时期,韩国人韩非子来到秦国,与秦王促膝长谈,令秦王大为赏识。李斯见韩非子得宠,担心地位不保,便提出了和韩非子相反的政见。李斯认为统一天下当先,应先灭韩国,毕竟韩国势微。秦王还是比较认可李斯的看法,加上李斯谗言韩非子一心向着韩国,必成大祸。秦王听信了,便将韩非子收押入狱,以尽快铲除,不久便送去一杯毒酒,使其死在狱中。

张文祥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清末,张文祥刺杀完两江总督马新贻后,并没有立即逃走,而是高喊:“刺客是我张文祥!”以后几经审讯,张文祥有问必答,让审讯官江宁将军和藩司“大骇”,认为供词离奇不经。最后,清政府给张文祥定的罪是“私通海盗”,并处以剖心凌迟。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人知道这宗刺杀案的真相。在现代,这段传奇被创作成了多部影视剧及戏曲。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派出3000军士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

从比干剖心到清朝文字狱,中国历史上的冤狱何其多。罗织罪名,锻炼冤狱,酷刑逼供,陷害忠良,历朝历代,薪火相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传统。虽然并非是什麽好的传统,可是流行了几千年,总该有一部专著冤狱史,记录其事。不过,单是看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种刑法及五花八门的刑具,记录下来,已是洋洋大观。若是要著一部完全的冤狱史,怕是比蜀道还要难。所以,先拣其最精彩的部分,从中评选出最著名的十大冤狱。

第一案,“浮尸”案

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

民间对伍子胥多有好感和同情,因此有了“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的传说。伍子胥后来逃到吴国,他胸中始终回荡一股愤懑之气。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相比,吴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战国策》的作者甚至不屑于提到他。伍子胥来到吴国,掀开了吴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一个弱国,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振兴。

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国家日趋富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楚国是七国中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国,吴楚交兵,吴兵攻入楚国国都,几乎灭了楚国,这是楚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吴国向南制服了越国,向北伐齐,大败齐兵,威震天下。

吴国攻破楚国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倒行逆施”,完全不顾君臣父子之伦理,毅然逃亡,历尽艰险,最终掘墓鞭尸,报仇雪耻。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吴国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阖庐的儿子夫差当政后,重用奸臣伯否,疏远伍子胥。其时越王句践正在卧薪尝胆,一心灭吴,吴国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锐地感觉到即将发生的亡国之祸,数次进谏,“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偏信奸臣伯否的谗言,竟然赐刀令伍子胥自刭。

刚烈的伍子胥,刎颈之前,对其舍人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在吴东门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经此门灭吴的。夫差得知此话大怒,令人用马革裹伍子胥之尸,浮尸江上。卧薪尝胆的句践果然灭了吴国。夫差临死时“掩其面”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国人可怜伍子胥之刚烈,为他立祠于太湖边的一个山上,命此山为胥山。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之死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贾祸,真话说不得,犯颜极谏,龙颜就要大怒,要杀头。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还是伯否这样的人好,花言巧语,哄得君王高兴,有多少荣华富贵。人为什麽不追求荣华富贵而要自寻死路?中国的历史上,伯否这类人,如荒原上的野草,葳葳蕤蕤,十分繁茂。偶尔也会生出一个伍子胥一样的人,说话行事总是爱惹麻烦,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不管不顾的人,总是难得长命。惟其如此,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而像伯否一类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案,“兔死狗烹”案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弱小的越国要想打败强大的吴国,没有这种非凡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这样的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践与范蠡、文种,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业。勿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成功的不知几多。范蠡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成功,它的更高人之处在于他成功之后所说的一段话。越国灭了吴国,范蠡随即离开了越国,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执迷不悟的文种不肯离开越国。越王赐文种一剑,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他带到先王那里去吧。”文种只好自杀。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患难易共,富贵难同。”我将其称为范氏定律。范氏定律历千年而不衰。患难的时候,大家齐心合力,互相扶持。一旦有了一点蝇头小利,立刻就会撕破脸面。尤其是帝王,最是自私,因为江山是抢夺来的,所以心心念念要护着他,怕被别个抢去,越是身边的功臣越是危险,一律要赶尽杀绝。古今多少英雄,来去匆匆,有谁能打破范氏定律?范氏定律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的理解。范蠡的智慧,尚不止于此。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苦耕於海边,居然“致产数十万”。将这些财产分与众乡邻,又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天下称陶朱公。旧时谈论致富生财,都推称陶朱公。善始而善终,天下有几个人比得了陶朱公?善始而恶终,可怜文种。一到登上宝座便大开杀戒,你看那个放牛出身的朱元璋,把身边的功臣杀个精光。历代多少功臣,得了功名,丢了脑袋。所以说范蠡是古今第一智者。

第三案,“车裂”案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戊戍变法”是失败了,他使我们中国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国强兵的历史机遇。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在这个保守的国度,要变更祖宗之法,谈何容易。但商鞅却成功了。商鞅成功,因为它不仅有超人的胆略,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一开始,他就作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悬赏五金,募一人将一根木头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民怪之,莫敢徙”。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兑付了赏金。“民怪之”,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确立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推行新政。在各种政令中有一条颇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就是说不准吃“大锅饭”。这一条出自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可惜的是我们今天一些地方仍在吃大锅饭,难道我们今天的智慧比不上两千年前的商鞅?

新法很难执行,因为大家都反对。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太岁头上动土,商鞅之胆略可见。“明日,秦人皆趋令”。我们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难题是“执行难”。法令如果不能执行,就是一张废纸。“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我们今天也有一个铁面无私的商鞅,改革或许会顺利得多。正因为有了这个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雍州位于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变法之后,秦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到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若论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是第一功,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后来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终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车裂之刑。历来的改革者,少有好结果。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得好下场。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所以不断地有新东西发明出来。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再者,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第四案,“聪明误”

世上什麽最有力量?当然是权,蒯大富说,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最大的权是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次有力量的是钱,老百姓说,有钱使得鬼推磨。现在的说法是,“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力量,可以独立于权钱之外,那就是“势”。有关“势”的研究和学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那里。韩非子说,“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韩非子将“势”与法、术并列为王者经世治国必谙之道。在其《难势》等篇章中对“任势”之理作了精辟的阐述。近人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也曾论及韩非子之“势”。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壮观的一个时期。韩非子是其中一朵奇葩。细读韩非子,你会为他气势之磅礴,视野之开阔,立论之缜密,引喻之精博而叹服。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也!”韩非子到了秦国,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子,向秦王进了谗言,将韩非子害死狱中。

第五案,“无兵造反”案

汉代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阵,常吃败仗,刘邦可说是“常败将军”。高祖二年,刘邦率五十余万人伐楚,至彭城。项羽率三万精兵击汉军,大破之,汉兵死者十余万人。刘邦带着数十人仓皇逃遁,一路上几次要将女儿推下车。这一仗,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捉去。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弹尽粮绝,将军纪信假扮高祖模样诈降,刘邦率数十骑狼狈而逃。刘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项羽包围,复遁,逃入韩信军中,收韩信之军。高祖四年,刘邦在广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着脚说,射中我指头了。逢羽必败,我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恐羽症”。多亏有韩信在。汉军出陈仓,就是“用韩信之计”。以后井陉之战,充分显示了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收赵定齐,韩信立了大功。杀死龙且,斩断项羽臂膀。刘邦几次大败,末了从韩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战。

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垓下。开始韩信、彭越不到,刘邦大败,“深堑而守之”。后来用了张良的妙计,愿与韩信、彭越“共天下”,把两人哄了来。垓下之战,据《史记》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整个战役,全由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实乃韩信之战。呼风唤雨,波澜壮阔,四面楚歌,英姿飒爽的韩将军与拔山盖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

刚刚葬了项羽,刘邦就“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好一个“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马迁在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写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与项羽双方都无力“息天下之祸”。唯有韩信接连打胜仗,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诸葛亮《隆中对》的最早版本。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马光引用。何以司马迁要用大段文字记这件事?我猜太史公对韩信暗存同情之心。

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种被害的故事告诫韩信,但韩信深信刘邦,执迷不悟。结果韩信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结局。都说韩信是死於吕后和萧何之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对此十分怀疑。猜忌—削权—杀头,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岂能容他。韩信之后,彭越、琼布也为刘邦所害。聪明的张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托言辟谷,跑到深山里去避祸。辟谷原是聪明人用自残的方式以达避祸之目的的方法,后人不知就里,引张良的例子学而习之,自残其身,实在是谬以千里。可以说,韩信被杀是必然的。

谋杀韩信,刘邦不在现场,但他可以用嘱言或锦囊的方式,把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许多罪案中,主谋不亲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说韩信谋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逻辑。作齐王时,实力强大,蒯通一劝再劝,坚决不反;当了楚王,仍有一定实力,也不反;只待一个兵都没有的时候才反。无兵造反,自取灭亡,韩信莫非有病?况且,韩信与陈豨的对话,应是两个人之间的密谋,泄漏出去,定有杀身之祸。却纪录于史书之中,而且绘声绘色。那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

第六案,“忧愤悲歌”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纲,死时年仅五十七岁,有人说是活活气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绑在井绳上的水桶,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言事忤权贵”,被迁为起居郎。生性刚直,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当头一棒。

宣和元年,上书力陈国事,“朝廷恶其言”,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一个监税小官。脾气不改,又得罪人,再给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胆怯。李纲“刺臂血上书”,请徽宗禅位太子。如此大胆,实在少见。

钦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过黄河,局势危机,徽宗南逃,钦宗也想跟着跑。满朝文武,个个畏敌如虎。太宰白时中等主张弃城而去。李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张坚守抗战,并且临危请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报!”钦宗为其感动,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李纲甫上任,下令,主张弃城逃跑者一律处死。李纲厉兵秣马,调配军队,修整军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李纲守东京”的故事。

李纲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击。有姚平仲急于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彦乘机中伤李纲,钦宗罢了李纲的官。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为李纲请命。钦宗无奈,命李纲复为尚书右丞,重负守城之责。不久,以“专主战议,丧师费时”之罪,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

金兵再来的时候,钦宗觉悟“和议之非”,又想起李纲来了,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

高宗即位。任李纲为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锐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顿军备,准备北伐。其坚决抗战的主张,遭到黄潜善、王伯彦等投降派的反对,被视为眼中钉。在相位仅七十五天即被免职,放逐鄂州。十几年来,李纲就是这样上上下下,屡遭贬谪。

三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一个比一个昏庸。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大堆汉奸、投降派,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勋、李邦彦、蔡懋、唐恪、耿南仲、张邦昌、汪伯彦、黄潜善等,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绍兴十年,李纲在悲愤与忧郁中病逝。为什麽,忠与奸的斗争,如此艰难,且常以忠良枉死为结局?

第七案,“莫须有”

岳飞这个名字,在国人心目中是爱国者的别名。现在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国权威的话为证,大谈“民族”一词的含义。我国历史上的英雄,深深植根於亿万人民的心中,像参天大树,要想撼动他,决非易事。在俄罗斯,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巨大的战争纪念碑,英雄雕像以及被战火摧毁的坦克、大炮、机车车厢等,整个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战争博物馆、英雄纪念堂,这个强悍的民族随时都在向你展示他们骄人的战绩,讴歌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击败了拿破仑,他们战胜了希特勒。一种骄傲,一种不屈的精神,在俄罗斯人血液中流淌,表现为他们特有的民族气质。而在我们这里,没有那种强悍,没有那种显露无遗的骄傲。二战的遗迹,与边界那边的俄罗斯相比,刻意保留的很少。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任由一些文人肆意贬低。两个民族,如此不同。有关岳飞“愚忠”的讨论,一直是个有趣的话题。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经地义。岂止是杀害了一个岳飞,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难,到头来,百姓们仍要俯伏尘埃,叩首欢呼,万寿无疆。

“愚忠”的并非只有一个岳飞。时空转换,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你到网上去看看,颂扬秦始皇的,仍大有人在。“万寿无疆”的理念跨越时空。孔孟之道,控制中国人思想几千年,如泰山。区区某人,想要挣脱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去批评岳飞的“愚忠”,“愚忠”其实是一种美德,完全符合东方价值观的教义。关于岳飞,还有一个有趣的争论:岳飞究竟是谁害死的?

在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庙里,早些年,人们经过秦桧像时,都要啐上一口。传说秦的后人觉得很没有面子,便把秦的铁像悄悄投到西湖里。哪知整个湖水发出恶臭,人们循臭味找到秦桧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岳飞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桧害死了岳飞。

但文徵明就有不同认识。他在一首《满江红》中说,“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只怕中原复”。说的是高宗,只怕收复中原后,徽钦二宗回来,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正是高宗这种卑鄙污浊的心理害死了岳飞。所以,跪在岳飞墓前的,应当是高宗。只是让高宗去跪岳飞,皇帝去跪臣子,不合规矩。中国人最讲究规矩,圣人曰:“君君、臣臣”,上下有序。“臣罪当诛兮,吾皇圣明”,一切过错都在臣子,皇帝总是圣明的。

第八案,“谋逆”案

明朝的太监,时常在朝廷中作祟,把军国大事搅得一塌糊涂。英宗时闹出“土木之变”。蒙古人犯大同,太监王振鼓动英宗亲征。兵部侍郎于谦力谏,不听。第二天就出发,“事出仓卒,举朝震骇”。五十万大军未至大同,粮草不继,饿死者不计其数。进至大同,无法作战,只得回师。王振是河北蔚州人,挟持英宗朝蔚州去,走了不远,又恐大军踏坏自己庄稼,改道向东去。到了土木堡,距怀来城已不远,大军欲入保怀来城,被王振所阻,因王振私人辎重千余辆未至。蒙军追及,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一个浑王,昏聩如此;一个佞臣,跋扈如此。国家大事,如何不坏?“土木之变”,“劲甲精骑”死伤数十万,北京城只剩数万疲卒。人心惊恐,军无斗志,一帮投降派大臣惊慌失措,主张放弃北京南迁。危难之际,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严厉斥责投降派,坚决主张抗战,在乱作一团的朝廷上力主诛杀王振余党马顺。一面调集各路军马,部署北京保卫战,军民抗战情绪空前高涨。蒙军围城,激战五天,终被击退。一个即将崩溃的国家,赖于谦之力,力挽狂澜。此后,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军,加强边防,国力稍振,敌寇不敢入侵。世事无常,祸生不测。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转直下。景泰八年,发生了“夺门之变”。

先前,于谦等将被俘的英宗迎回,奉为太上皇。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权臣石亨等与太监曹吉祥密谋,“谓立太子不如复上皇可邀功赏”。几个阴谋家拥英宗夺宫门而入,宣布太上皇复位。以“意欲迎外藩入继大统”为罪名,坐《谋逆律》,斩于谦於市。

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无余资”,没有钱。只有正室锁得很牢固,打开一看,都是皇帝所赐蟒衣剑器。

当官多年,家中居然抄不出钱来,如此清官,实在罕见。于谦一死,蒙军再来犯,皇帝就后悔了。旁侍的官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明史》说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这是成化初为于谦平反冤狱时皇诰上的话。说得非常贴切,天下广为传颂。我尊敬于谦,不仅因为他家中抄不出钱来,不仅因为他抗敌救国,力挽狂澜,还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读于谦的诗,就会有一股清气,一股天地之间浩然之气,令人激动不已。诗如其人,浩气凌云,是于谦的本性。于谦的《北风吹》、《咏煤炭》,还有那首极为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品、人品,辉映千古。于谦之冤较之窦娥之冤更令人撕心裂肺。

第九案,“反间计”

袁崇焕这个名字,因为金镛的缘故,广为人知。袁崇焕像磐石,横亘在金兵入关的路上,坚不可摧。金兵几次撞击,如以卵击石,头破血流。开创满清大业的努尔哈赤,可谓是一代天骄。可是这位天骄,撞到袁崇焕这块石头上,一命呜呼。

明天启六年,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不救。一座孤城,很少的兵力,由袁从焕率领,英勇抗敌。这是战争史上一个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结果金兵被击退,努尔哈赤负重伤,并于是年死在沈阳。

这一仗充分显示了袁崇焕的军事指挥天才。自此,金兵闻其名而胆寒。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崇祯时,再升为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经过袁崇焕的苦心经营,宁远、锦州一带成为铜墙铁壁。天启七年,皇太极亲率大兵围锦州,被袁崇焕击退,损失惨重。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一心要攻明,又过不了袁崇焕这一关,大伤脑筋。最终帮皇太极解开这道难题的是鼎鼎大名的汉奸范文程。

历史上,每逢国家危亡之际,就有汉奸应运而生。外来之敌,常常是懵懵懂懂摸不着路径。一些汉奸,聪明绝顶,运筹帷幄,帮着敌国来灭自己的国家。就是这个汉奸范文程,深谋远虑,为皇太极献计,绕过袁崇焕,取道蒙古,以趋直隶之背。皇太极亲率大军,一路畅通,包围北京。袁崇焕率兵入援。皇太极不敢与之正面交锋,用范文程反间之计,四两拨千斤,大获全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计谋,不知当年怎麽就瞒过了明朝皇帝和满朝文武?金兵在被俘的杨太监面前“悄悄耳语”,说今日撤兵,与袁崇焕有密约,里应外合,成就大事。杨太监“佯卧”,“窃闻”其言,回去报告给崇祯。崇祯深信不疑,下袁崇焕於锦衣卫狱。

十二月下狱,次年八月杀袁崇焕。籍其家,无余资,是一个清官。袁崇焕不死,清兵很难入关。他是明朝的一根顶梁柱,这根柱子一倒,再无人可以替代。读中国历史,越读越糊涂。万历六年,明朝人口已达六千零六十九万人。满清人口男女老幼统共不过百万人。一个六千万人的大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被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落后小国打得落花流水,是何原因?是因为有一大批汉奸,诸如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之流,为其出谋划策,统兵作战。

灭亡明朝的主力其实是汉人。他们后来虽然都升官发财,但始终是奴才,不是主子。贪生怕死,贪图富贵,出卖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是一批可耻的败类,应当把范文程之流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我们现在却在为其大唱颂歌,将其与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并列为杰出历史人物。

第十案,“百日维新”案

百日维新,轰轰烈烈一百零三天,结果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於瀛台,维新党如鸟兽散,六君子被斩於菜市口。一段十分惨痛的历史。

这段历史究竟引出了什麽教训?其一,依照牛顿第一定律,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中国这个国家,最大特点,是质量太大。五千年历史,积淀太厚,如泰山,更兼数亿人口,决定了中国巨大的质量。如此巨大的质量,其惯性超乎想象。像一个质量巨大的星球,沿着自己固有的轨道运行,要改变其运行方向和轨道,谈何容易。有一本《趣味物理学》讲到如果地球突然停止运转会怎样,那将是一场灾难,所有地球表面上的东西都会被以极高的速度抛出去。因此,要想改变中国,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他巨大的质量所生成的惯性力。

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一群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二者结合,就要旋转乾坤。康有为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就是这个“速”字,导致其最终失败。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康有仁,批评其兄:“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恰是一语中的。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可谓名人辈出!这里所言的名人指的是于后世有好的事迹被人传扬的人。毕竟,没有哪个人会为自己的臭名远播而感到光荣。然而,历史也是不公的!总有一部分英雄会被历史所遗忘,被世人所误解,甚至于臭名昭著。

同样是英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即文人墨客评书家的虚构刻画。

这一点主要现于元明清戏曲小说的虚构描写。其二:老百姓的以讹传讹。这点主要是古代百姓知识的匮乏,盲目的听闻。其三:英雄个人原因。英雄本人可能因为做了或者参与了一件本身没错却在老百姓看来已经背离人情的事而导致的。在此,这里点出了十位于真实历史上绝对算得上英雄但却被人们误解甚至唾骂了百年乃至数千年的英雄人物。

一:汉末——曹操

曹操绝对是历代受众人唾骂最狠的一位英雄。凡是提到曹操之处多为贬损侮辱甚至诬蔑。但是无论从何方面思索,曹操都不失为一名真真切切的大英雄。

曹操自战黄巾起兵,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战徐州,灭袁绍,征乌桓,平关中,以齐桓、晋文为榜样,直至统一北方,救万民于战火之中,乃至建立魏国,可谓战功赫赫。

晚年的曹操仍不忘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如此豁达的人,如此悲凉的文,以及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何谈不是英雄!但是,世人却冠之以奸雄头衔。笔者放肆的以为:之所以称曹操为奸雄,除了曹操心机太深,这一点是每一个成功政治家的必备条件,可以理解。还有就是因为曹操其貌不扬或者说长的不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关于英雄这个头衔的苛刻要求!这一点我会在下一位英雄周瑜篇章里说到。

二:汉末——周瑜

周瑜跟曹操一样也是被大众误会很深的一个人。这主要也源于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的描述,纵观三国,罗氏意在尊刘贬曹,孙吴只作为配角存在。罗氏意在尊刘,就在刘备一方着了浓墨,为凸显诸葛之才,周瑜成了衬托诸葛的绿叶。这着实让人觉得冤枉。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周瑜可算得上毫无缺点,确确实实的一个完美之人。古人评价英雄的概念说:“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再加上道德高尚。周瑜可谓是一位有德,有才,又有风度的人。德,他举贤荐能;折节为国;谦礼忠君;性度恢弘。才,他弱冠征伐,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力挽狂澜;亲冒矢石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一时不能道尽!时人评价他:“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

再说风度,他出身儒将但雅量高致,非比粗莽武夫,称得上一位风雅超群的人物。单苏东坡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就足以使人对他心驰神往。

三:南梁——马文才

之所以要说马文才,是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故事中,马文才不择手段夺人所爱,可谓人品低下。而事实则不然。

马文才,名佛念,字文才。南北朝时梁国的官员。本为一介书生,后北魏伐梁,他投笔从戎,作为参将的他辅佐将军破魏兵百万,立下赫赫战功。后班师回朝途中遇山洪溺亡,年34岁。梁帝称赞他:文比班仲升(班固),才超赵子龙(赵云)。我们所痛恨的马文才于历史上根本不认识梁山伯,甚至两人相隔千年。祝英台则是与马同时代的一位女侠,曾多次进入马府盗窃银两赠与百姓,后盗窃时中埋伏被马文才所杀。这应该是古人丑化马的原因。

祝死后百姓将其厚葬并立碑,碑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山伯为明代浙江宁波府一个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人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之后经文人墨客为顺应民意改写成了如今我们听闻的《梁祝》。

四:隋末——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与后来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再加上他死后的谥号“炀”属于贬义,故后人将他列为了坏皇帝。

杨广20岁被拜为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大军进攻陈朝,并完成统一。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

几人皇位后,修通运河,开拓疆土,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东征高丽。可称的上一代明君,其文治武功文才,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后世说他征伐劳民伤财。性情暴虐,杀人如麻。好猜忌,心胸狭隘。但是话说回来,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哪一个没有这些毛病!特别是唐太宗,史称明君,却也曾屠杀兄弟,连兄弟的小孩儿都不放过,霸占哥哥的老婆,难道说他不残暴。很不幸!杨广本是个了不起的好皇帝,却被说成是千古暴君。

五:清代——雍正帝

雍正帝康熙帝四子爱新觉罗胤禛。虽然之后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雍正帝为巩固皇位,严厉打击朋党、政敌。对兄弟残酷,且大兴文字狱。雍正帝的这些行为举措不禁成为当时乃至之后的人们贬低他的借口。

观雍正帝一生,加强皇权,整饬吏治,锐意改革,发展农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迅速的发展。与康熙帝一样,雍正帝勤于政事。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时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康乾盛世的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THE END
1.你见过如此美丽动人且充满智慧的小狗吗狗妈妈操碎了心,怕坏人偷走它孩子 小江湖宠事 2340跟贴 狗子看电视看入迷了,以为在骂它 肉肉说了算 1354跟贴 再也不和狗子捉迷藏了,太伤身了 旺仔很忙 14跟贴 为培育纯种恶犬,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强扭的瓜不甜! 搞笑大芸芸 127跟贴 下雨带狗狗回家,没想到狗狗太聪明,不仅知道扒住还会进雨披! 搞笑老...https://m.163.com/v/video/VQGMPMU2E.html
2.聪明的狗狗果然不同凡响养了才知道养狗的快乐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这狗成了精# 聪明的狗狗果然不同凡响 养了才知道养狗的快乐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_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7879923693_m1d5ae17ed0330162om.html
3.必读书目五上《非洲民间故事》阅读打卡这些动物身上或多或少带有人类的某种属性,如善良、诚实、聪明,又如狡诈、愚蠢、邪恶…… 当然,《非洲民间故事》中也不乏人类作为主角的经典。例如,《曼丁之狮》,这是一个非洲流传甚广的英雄史诗。 它与动物故事一样,都寄托了非洲人民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抨击。 https://www.360doc.cn/article/78588364_1108766410.html
4.小狗在汽车的旁边英文车友交流但是自从爱上露营之后疯狂买装备后备箱不够了呀,但是后备箱刚好狗一张床,后备箱和后排能够连起来,...而且啊,这车还特别聪明。当你开车累了,它会提醒你休息;路上车多路况复杂,它还能帮你保持安全行驶。https://www.dongchedi.com/tag/ugc/11424877
1.www.whfm88.com/mokaka91287.html新方案的另外一个后遗症是,提高债务上限可能会成为继财年预算案等话题以外的另一个可供反对党用以要挟总统作出让步的工具,从而为未来美国两党的政治博弈增加更多砝码和情节。事实上,上调债务上限已成为过去几年美国国会的惯例了,而本次两党争斗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许多立法者认为不能在减赤方案缺席的情况下让奥...https://www.whfm88.com/mokaka91287.html
2.国外风景旅游景点国外风景旅游景点排名?在格陵兰岛你可以尝试:在高耸的冰山间划皮划艇;乘坐狗拉雪橇,穿越卡阿纳克附近的世界之巅;或者坐直升机滑雪。这些都是当地独一无二的旅行项目。 格陵兰岛,大约80%的部分被冰盖覆盖,没有道路连接城镇。只能通过徒步,渡船、乘直升机或者飞机交通往来。 在格陵兰岛东北部,偏远的国家公园内,你可以看到耀眼的北极光。这...https://qqx.com/news/233045119840813056
3.童话故事的书有哪些15、《一只聪明的小狐狸》 捷克作家约瑟夫.拉达的名著:这部童话巧妙撷取了传统儿童读物《伊索寓言》、《列那狐传奇》的个别情节进行新的构思,大胆赋予小狐狸聪明,幼稚、淘气等孩童性格,并突出其善良勇敢、乐观向上的个性特征,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逗人喜爱的狐狸形象。作品的幻想新奇有趣,却又合情合理,故事内容滑稽...https://mip.ruiwen.com/wenxue/tonghua/394014.html
4.小狗包弟教案(通用6篇)1、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2、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从那两个方面展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61m55bg.html
5.1982年12月8日子时男命批八字,农历一九八二年十月(大)廿四子时...眼耳发达、聪明。 准确率:68%,依据:印用 其它长辈,间接之助。 准确率:68%,依据:年柱印 好饮食、讴歌,心宽体胖,为官发达宜政界,公职发展。如果月支有偏印,疾病缠绵,常遭厄遇,潦倒困穷。月干食神要占先,手中不断零花钱;老来积德行善事,后来子孙自安然;月干食神遇长生,堆金积玉有名声;若遇空破枭印...https://m.sanzang5.com/destiny2bz_103.php?y=1982&m=12&d=8
6.小狗包弟教案汇总十篇明确:1)简括: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 2)具体概括: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100089.html
7.米沃什散文集《途中狗友》选译途中狗友 戴骢 译 【译者前言: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是波兰的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米沃什从小喜爱诗歌,他在当时属于波兰的维尔诺完成中学和大学课程,其间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诗集《关于凝冻时代的诗篇》(1933),成为社会主义者和灾祸派诗人团体的首领。大学毕业后,靠助学金在巴黎留学两年...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669111
8.一年级音乐教案15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诗词、歌赋、绘画、演奏、舞蹈、制作等去讴歌赞美春天,从中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1、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聪明极了!而且老师还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和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好吗? https://www.cnfla.com/jiaoan/288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