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十数载,莘莘学子终于在考场上交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然而,广大学生和家长们面对与高考招生、填报志愿有关的各路信息,难免一时疏忽,被狡猾的诈骗分子盯上。一旦落入陷阱,不仅可能让家长财产上遭受损失,对孩子来说,未来之路尚未开启,就被设局使绊子,心理也会遭受打击。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获悉,近日,为提高广大考生和家长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该院通过诸多真实案例,曝光常见的高考诈骗套路,其中包括“支付报名费免试入学”“谎称有私人关系可保送名牌大学”等。
案例1
以免试读大学为诱饵骗取报名费
2022高考成绩公布后,应届高考生苏某认识了一个网名叫“唐”的网友,“唐”表示可以将高考成绩不理想或未参加高考的学生协调到某高校读书,不过考生需要支付一定金额的“报名费”,在报名成功后他们会将一部分费用返还回来;缴纳完所谓的“报名费”后,苏某迟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心生疑虑的苏某便找“唐”想讨要个说法,不料却被对方拉黑了,苏某这才意识到上当了,随即报警求助。
法官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不法分子多称“自己与学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关系熟络,可以操作一番”,或是声称高校有家长和学生不了解的招生渠道,利用所谓的“信息差”来引诱求学心切的家长和学生,向其索取钱款,以此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案例2
谎称私人关系有保送名额索取钱款
教育部“三十个不得”禁令中明确要求,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录取不符合条件的考生。一切非官方渠道发布的可以内部降低分数“补招”“补录”的招生办法均不存在,学生和家长在面临类似信息时要谨慎辨别,切不可相信诈骗分子的连篇鬼话。
案例3
承诺拿钱可买“内部招生指标”
朱某等三人以安排叶某儿子就读军校国防班为名,对叶某实施诈骗,其向被害人叶某作出承诺,虽然叶某儿子分数不够,但是学校有“内部招生指标”,其可以安排叶某的儿子上军校,但是需要先交纳5000元保证金。为了打消叶某的顾虑,朱某给叶某看了学校的招生公文,叶某即对此深信不疑,当即决定交付保证金5000元。交付保证金后,朱某等人又以“收取学籍费”等名义向叶某索取了数十万元。当叶某与儿子到了学校后,发现未能入读“国防班”,感觉上当受骗,遂向警方报案。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诈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更有甚者,编造虚设招生机构,伪造各种公文,诱骗考生和家长。军校招生与其他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招生没有计划外名额,军队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也不存在向考生或家长展示公文这一环节。
案例4
假借提前发放助学金骗取“学费”
防骗贴士
高考前后诈骗陷阱多家长需时刻提高警惕
高考前,很多学生的考学预期与实际能力不相符,因此家长和学生企图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获得进入高等学府求学的机会,比如花钱托人找关系上军校、进名校、读国防生,而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提出“花钱就可以保送”,很多学生因此有了“可以花钱提前给自己铺上升学之路”的错觉,在不法分子的引诱下盲目受骗。因此,切不可心存侥幸,否则容易造成金钱和入学机会双双落空。
●第一,保持理性分辨真伪。
在录取过程中,所有考生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状态,因此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对于所有声称“可以通过特殊手段来升学”的说法,学生和家长都要保持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不要相信任何旁门左道,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指标费、关系费的条件,一律不能相信。
●第二,不在社交平台暴露重要信息。
●第三,在官方正规渠道核实信息。
●第四,及时止损报警为上。
不仅要未雨绸缪,也要学会亡羊补牢。高考骗局花样繁多,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假冒高校招生人员等方式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如果考生和家长不慎听信了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不要犹豫,一旦发现不合理之处,保存好手头证据,立即报警,寻求警方的帮助,尽最大可能挽回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