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月21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血管组织闭合用结扎夹类医用耗材协议采购量确认工作的通知》(附文末),开展结扎夹集采的协议采购量确认工作。
此外,山西、四川等多地也于近日启动了结扎夹协议采购量确认工作。
福建牵头的结扎夹集采是今年耗材全国联采中进展最快的一个项目,于今年9月开标。
集采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共有95家生产企业参与、6635家医疗机构申报采购需求量。其中,91家企业拟中选,中选产品平均降幅59.83%。单发结扎夹中选产品平均降幅66.17%;连发结扎夹中选产品平均降幅34.42%。按照联盟省份首年采购需求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23.65亿元。
以肾癌切除术为例,每台手术平均消耗约30个结扎夹,集采前单台手术结扎夹耗材成本约4000余元,集采后使用中选主流产品开展手术的耗材成本约为1200余元,单台手术可节约2800元,降幅达70%。
结扎夹是外科手术的重要耗材,近年来市场增速较快。以体量最大的高分子结扎夹为例,据灼识咨询测算,2024年中国高分子结扎夹市场规模预计达28.33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25.2%。此外,可吸收结扎夹发展势头强劲,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12.53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29.2%。
而全国性联盟集采的到来,将给结扎夹市场带来巨变,降价影响也将在集采落地后显现。
本周,该项目正式进入协议采购量确认阶段。
本次结扎夹集采区分出单发血管组织闭合用结扎夹(不可吸收高分子夹、不可吸收钛夹、可吸收夹)、腔镜连发结扎夹(施夹器不可重复使用、施夹器可重复使用)以及开放连发结扎夹共6类产品,将分别确定协议采购量。
具体确认规则如下:
02
今年,耗材集采继续提速扩面,为数不多的耗材价格高地中,又有一些品种面临大范围降价。
一个新的信号是,集采对于采购品种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市场竞争较为充分、技术发展成熟的品类。凡是被评估为价格过高的产品,都有可能相继纳入集采名单。
据业内专家透露,第五批国采将在今年12月开标。
在国采之外,2024年首次提出耗材“全国性联盟采购”。按照计划,目前七个全国联采项目正在推进中。
其中,安徽牵头的肿瘤标志物等体外诊断试剂联盟采购目前正在信息维护阶段,河北牵头的血管介入等耗材联盟采购上月启动了产品信息维护,江西牵头的糖代谢等生化类体外诊断试剂联盟采购、广东牵头的超声刀头联盟集采均已开展报量工作,浙江牵头的乳房旋切针联盟采购上周发布了正式带量采购文件。
省际联盟集采中,甘肃牵头的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含套装)、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等耗材集采覆盖范围也较大,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0个省(市、区、兵团)将参与集采。目前,该项目进入报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