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晓峰孔令建)以集聚技术、人才、资源、设备开发为要素,加速推动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科技创新与器械进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近日在国内首家成立了“NOTES微创手术技术研究中心”和“消化内镜系列产品临床诊疗示范基地”,旨在通过“产、学、研、医”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临床医学与转化高地,加快临床发明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推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不仅如此,刘冰熔教授在药械发明上也屡有斩获。仅在今年一年,就先后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同时还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了国际发明专利申报工作,并获受理。其中,一项名为“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的短外鞘管推送系统”的发明专利,在为患者安放消化道金属支架过程中,使操作变得简单、精确、高效、安全而无误,从源头上避免了操作意外,并且由过去的双人操作变为单人操作,因而减少了劳动量。另外一个新型的“双关节镰状刀”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首次将内镜专用的切割刀从“直”刀改成“弯”刀,使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既简单高效,又杜绝了术中对深层肌肉组织的副损伤及各种潜在风险。
医生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创造发明新的医疗方式。而医疗器材的创新,会带来医疗方式的革命。如何改进医疗器材这种特殊的“武器”?只有临床医生才是懂行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很多著名医药公司引领全球的先进医疗器械多出自医生之手的原因。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基本上是国外进口,国内模仿,原创产品很少。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医疗技术专利都掌握在欧美及日韩等医学高度发达的国家。我国为什么落后于人?并不完全是资金短缺的缘故,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短缺”。
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方阵,一流的合作,才能成就一流的事业。深谙个中道理的刘冰熔教授,积极与国内顶尖的研发机构和高新企业联手,坚定地走在“产、学、研、医”相结合之路上,加快打造临床医学与转化高地,助推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当我们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医械产品时,就不必再为欧美国家的产品买单。如果医生能视野开阔,不断创新,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给患者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那么带来的不仅是眼前的收益,而是有可能带动医疗产业的升迁和飞跃。
链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目前拥有四个病区,固定床位240张,日均门诊量超过300余人,为全国最大的消化科之一。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每天有10个诊疗室同时开展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工作,年完成内镜诊断治疗近7万例,跻身全国前列。消化内科2009年被国家卫生部认定为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建设成为拥有合理人才构成和人才梯队、可以开展几乎全部消化内科各项技术、拥有消化病房和设备精良的内镜、微创诊疗中心的软硬件兼备综合性的消化内科。2015年,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在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十。
消化内科在消化内科疑难疾病诊治及危重症抢救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在内镜下治疗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消化内科承担着全省及相邻省份消化系统的疑难疾病的诊治及危重症抢救。在完成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在在内镜下治疗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在科室人员的努力下,消化内科多次获得省、校、院级医疗新技术奖,至今连续9年获得哈医大及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一等奖,并且刘冰熔教授获得由哈医大颁发的“医疗新技术特别奖”。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5项已获国家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
截至2016年8月,二院消化科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哈尔滨NOTES及微创诊疗技术国际高峰论坛》,大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会人数逐年增加至500余人(2016年),大大增加了医院的影响力,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