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立医疗厚积薄发斩获殊荣,共话民族企业创新之路
2021年4月10日,开立医疗凭借“开行业先河,立民族品牌”的企业担当、卓越品质和先进技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在2020年度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调研活动中斩获“2020年度中国医疗设备优秀民族品牌奖”,绽放民族企业光芒。
2020年度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调研活动覆盖全国32个省份,涵盖2000余家医疗机构,调查内容围绕产品质量、维修质量、价格、效率、培训、服务态度等六大维度进行,调研结果包含净推荐值、保有率、综合满意度、意向回购率等核心指标,开立医疗获此殊荣正是作为医疗设备企业具有强大综合品牌服务能力的全面体现。
一、关于第十一届“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发布大会”
4月10日,由中国医疗传媒集团、《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发布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线上直播观看量达179万余人次,得到了医疗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二、共话民族品牌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初心不改
本次大会中,开立医疗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参与了“三方对话”论坛,对“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的国产医疗设备创新发展之路,和现场的多位专家教授展开了深度对话与交流。
“三方对话”论坛现场,从左向右依次为:
王新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玄勇北京医院器材处处长
魏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采购中心主任
钱建国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临床医学工程分会副会长
张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医工处处长
苗峰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中心副总经理
1、突破壁垒创新,领跑行业优势
王新教授在会议中指出,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近几年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目前国产医疗设备行业仍存在阻碍我国医疗设备发展的关键技术,国外企业具有“卡脖子”的能力。
我国民族企业在时代大背景下该如何解决,如何创新,开立医疗国内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苗峰以软式内窥镜为例,对于国产医疗设备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说明。
2、深化智能研发,行稳创新之路
会议中,各位专家对于国产医疗设备具有的创新优势展开了热烈讨论。张淳教授指出,现在是国产设备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是重中之重。而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的创新点有哪些不同,同时如何确保高质量的创新?
钱建国教授认为“长久以来国产设备整机中的许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但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并不逊色于国外,具备弯道超车的必备条件”。
苗峰副总经理从国产厂家的角度进行了例证说明,提出了现在国产医疗设备企业产业链存在短板,因此很多国产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开立医疗可以说是国内研发投入最高的医疗设备生产企业,2020年研发投入约占营收的20%,足见重视程度。
3、赋能中国制造,贡献医疗服务
如今,包括开立医疗在内的中国企业,科研能力和制造能力已经引领全球。以开立内镜为例,已经达到进口标杆企业顶级产品的性能,并且在部分功能上已经实现了超越。
开立医疗将凭借领先技术“上下汇通”,赋能中国医疗市场:“向上”致力于更好地满足大型医院的高精尖医疗设备需要,“向下”配合国家医改战略,将高性能医疗设备普及到基层医疗机构。
开立医疗将继续着眼于深化技术底蕴和积累服务沉淀,通过大量临床使用和反馈,联合“医、技、护、医工”共同打磨产品,为整个医疗市场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打造完善的生态体系,提升临床价值与医疗服务。
三、2021年开立医疗助力“中国智造”
作为民族医疗设备企业的排头兵,开立医疗一直致力于突破行业技术壁垒,打破进口垄断,研发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医疗设备产品。开立医疗聚焦彩超、内窥镜及治疗器具等领域,持续推出高端新产品,不断推动我国医疗装备的升级,推进落实国家在医疗领域“进口替代”的政策目标。
同时,开立医疗早已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自主研发出更快、更准、更全面的智能高速平台,不断升级智能诊断、质控、自动图像处理、预后评估技术。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在物联网及5G的辅助加持下,开立医疗将助力“中国智造”开启一个新的智能篇章。
2021年,开立医疗将持续加强科研投入,以智能推动尖端制造;进一步深化全球布局,为民族医疗器械行业开启国际化进阶道路。与此同时,开立医疗也将进一步弘扬民族企业责任,依托国内市场需求,立足本土诊疗环境进行创新研发,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为引领,加快高端新品的研发速度,为医疗市场提供性能更强大价格更亲民的优质产品,为国家医疗改革的推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开立医疗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奉行严格的质量、安全和价值标准。公司产品涵盖超声医学影像、内镜诊疗、微创外科和体外诊断等设备。目前公司全球员工超过2000人,在硅谷、西雅图,东京以及深圳、上海、哈尔滨、武汉设有七大研发中心,近三年公司每年将超过18%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开立医疗以持续的科技创新、卓越的产品性能及贴心的售后服务,向全球医疗市场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临床解决方案,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一支重要的中国力量。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科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要决策。医疗器械安全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医疗器械监管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为目标,有关药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通过建立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是医疗器械产品的身份证号码,可实现全链条医疗器械通查通识,是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为解决医疗器械全球监管问题的通用语言、国际语言和专业语言。
2019年7月1日,国家药监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试点工作方案》,拉开我国UDI系统建设的序幕。
8月2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我国UDI系统工作正式进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分步实施、组织保障的新阶段。
10月14日,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做好第一批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告》,明确了第一批UDI实施品种范围、进度安排、工作要求。
12月10日,由国家药监局组织建设的UDI数据库正式上线运行,面向试点企业开放数据报送功能。
2020年10月1日起,列入首批实施目录的医疗器械将正式开始实施UDI。
UDI的实施主要包括4个环节
1、产品赋码
2、标识申报
3、数据共享
4、数据应用
UDI系统将推动实现医疗器械智慧监管与社会共治,助力专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行业政策和信息、中广汇智-UDI公共平台精心准备了一系列行业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
政府发文,确认执行“一票制”
近日,甘肃省高台县人民政府发布了《2021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该“工作要点”明确开始执行医用耗材“一票制”!
工作要点提出:要继续深化药品医用耗材招采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分类采购政策,逐步放开配送市场,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指定配送企业配送,大力推行“一票制”配送,促使药品和高值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强化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供应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和应对,保障医疗机构临床使用。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营造公平规范、风清气正的流通秩序和交易环境。
多省已落地,“一票制”加速推进
从两票到一票,似乎就在一瞬间。2018年,原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高值医用耗材“两票制”正式铺向全国。
没想到的是在“两票制”落地的同时,多省已开始同步推进耗材“一票制”。以江苏省为例,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工作的通知》,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费用统一结算引导和推动网上采购,实现省平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业内普遍认为,三流合一的主要目的是执行“一票制”。
包括山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也都发布了响应文件,“两票制”落地的同时,试点、鼓励医用耗材“一票制”实施!
而近期,除了甘肃高台县,河南省平顶山市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配送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优先选择科工贸一体药品耗材企业实行一票制,直接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配送药品耗材。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静脉导管(包)耗材供应商遴选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更是直接要求:供应商须提供所投标的全部产品一票制或两票制要求的承诺书。
经销商、配送商加速出局
其实业内对于“一票制”的争议一直很多,有人认为药械的价格与票数的多少完全没有关系,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
因为和“两票制”不同的是,在“一票制”之下,不仅将流通环节的水分“榨干”,更是直接取消了代理经销模式,中间商赚不了差价,大批经销商直接出局!
同时,在医用耗材SPD管理模式盛行之下,上药、国药等大型医药流通巨头,独揽多家三甲、二甲医院全院耗材配送权,中小配送商加速出局。因为这样的模式已然从开始二级、三级医院下沉到县域医院!
近日(4月2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昌乐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检验科医用设备购置及耗材(总院)配送项目中标公告》,该院医用设备购置及耗材配送项目(936.5万)由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独家中标,据悉该企业为山东省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之一。
打包配送,对企业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大,而大多数中小流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竞争力。无疑,新型采购、配送模式之下,大型企业不断跑马圈地,而中小企业、经销商似乎只能加速淘汰出局。
到底是顺应趋势“报团取暖”加速转型?还是就此退出?联盟菌想听听各位同行们的想法,欢迎文末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