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导图与超声诊断有关,其内容主要讲述超声诊断的基础和原理,涵盖了物理特性,显示方式及其意义以及常见的超声效应和图像伪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基础和原理
物理特性
声源、声束、声场、分辨力
声源(超声换能器)
★逆压电效应:电能→机械能;正压电效应:机械能→电能
波形:纵波(平行)、横波(垂直)、表面波(双重性)
声束
代表超声在声源发生后其传播的主方向
近场区:声束宽度几乎相等,声强高低起伏。长度(L)与声源的面积(r2)正比,与波长反比。
远场区:声束开始扩散,声强分布均匀。。θ愈小,声束扩散愈小。
声束的聚焦可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分辨力
基本分辨力
轴向分辨力:沿声束轴线方向,影响在深浅方向的精细度
侧向分辨力:在与声轴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长轴方向。声束越细,分辨力越好
横向分辨力(厚度分辨力):在与声轴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短轴方向。分辨力越好,图像上反映组织的切面情况越真实。
图像分辨力
细微分辨力:显示散射点大小。
对比分辨力:显示回声信号间的微小差别。
彩色多普勒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
人体组织的声学参数
密度(ρ):是声特性阻抗的基本组成之一。
★声特性阻抗(Ζ):为超声诊断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声像图中各种回声显像均主要由声特性阻抗差别形成。Ζ=ρ×c
界面:两种Ζ不同物体接触在一起时,形成一个界面。小于超声波长为小界面,反之为大界面。
★均质体与无界面区:在一个脏器、组织中如由分布十分均匀的小界面组成称为均质体;无界面区仅在清晰的液区中出现。
人体组织对入射超声的作用
散射:小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的散射现象。无方向性。
反射:大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反射现象。遵循Snell定律。★反射的能量取决于界面两侧介质的Ζ差。
折射:经过组织间大界面时,产生声束前进方向的改变。
全反射:第二介质中声速大于第一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入射声束完全返回至第一介质。不遵循Snell定律的第三条。
绕射:声束绕过物体后仍以经偏斜后的方向传播。是产生重影的原因。
衰减: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声能会减弱。声衰减系数(α)与频率成正比α=β×f
会聚:声束在经过圆形低声速区后,可致声束的。会聚
发散:声束在经过圆形高声速区后,可致声束的发散。
★多普勒效应:声源与被测物体作相对运动时产生声频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回声频率升高,呈正频移;反之,为负频移。频移的大小与活动速度成正比。
入射超声对人体组织的作用
人体血流动力学基础
血流速度:指血液中某一质点在管内移动的速度。
血流方式:层流、湍流
血流阻力
显示方式及其意义
脉冲回声
M型(活动显示型):主要用于心脏病及胎动、胎儿心率及心率测定。
差频回声
D型速度曲线(差频示波型)
连续波式(CW):可测最大流速不受限,无距离分辨力。
脉冲选通门式(PW):不能检测高速血流。
D型彩色描绘:红-黄代表朝向探头方向;蓝-绿代表背离探头方向。
时据测速式
非线性血流成像
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技术
常见的超声效应和图像伪差
混响效应:属于多重反射的一种。所显的图形为大界面上方图形的重复、移位。多见于膀胱前壁及胆囊底、大囊肿前壁,可被误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等。
振铃效应(声尾、彗星尾征):超声波在薄层液体两侧的声界面之间来回往复多次反射。通常在胃肠道及肺部易产生。
★镜像效应:产生条件-大而光滑的界面,常见于横膈附近。横膈的浅侧位实影,深者为虚影。
侧壁失落效应:囊肿或肿瘤其外周包以黄瓜的纤维薄包膜,可清晰显示其细薄的前、后壁,但不能显示侧壁。
后壁增强效应:常见于囊肿、脓肿及其他液区的后壁。
★声影:指在常规DGC正补偿调节后,在组织或病灶后方所显示的回声低弱甚至接近无回声的平直条状区。
侧后折射声影
旁瓣效应:主瓣在扫查成像的时,旁瓣亦同时扫查成像。狗耳征、披纱征,常在现实子宫、胆囊、横膈等处发生。
★部分容积效应:病灶尺寸小于声束宽度,或者虽然大于束宽,但部分处声束内时,则病灶回声于周围组织的回声重叠,产生部分容积效应。多见于小型液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