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不是随便割的,割了之后麻烦可不少。”
张医生一边摸牌,一边对桌上的几个人说道。
李大爷洗着牌,一边叹气道:“老刘这身体是真折腾,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扁桃体发炎住院了呢?”
坐在旁边的王阿姨接过话头:“听说他发烧到40度,医生说他扁桃体化脓了,这次住院就是为了手术把它割了。”
张医生听到这儿,停下抓牌的手,皱眉说道:“老刘的扁桃体确实总出问题,但扁桃体不是随便割的。
李大爷愣了愣:“张医生,这扁桃体不就是个‘肉疙瘩’吗?割了不就完事了?
还能有什么麻烦?”张医生笑了笑,端起茶杯说:“别小看这个‘肉疙瘩’,它其实是身体里的‘守门员’,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不是病得非割不可,医生一般不建议动它。”
听到这里,王阿姨忍不住插嘴:“这扁桃体真有这么重要?
我记得小时候班里好几个同学割了也没啥事啊。”张医生把茶杯放下,认真地说:
“小时候看不出问题,不代表成年后没影响。
今天既然聊到了,那我就跟你们讲讲,人没了扁桃体,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可能还真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没事’。”
他顿了顿,开始给大家科普:“扁桃体是口腔和咽喉交界处的一对淋巴组织,它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帮助识别进入身体的病菌,提醒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模式’。
换句话说,扁桃体是咱们身体的一道‘防线’,尤其在儿童时期,它负责教导免疫系统如何辨别敌我。”
李大爷若有所思地问:“那长大了它是不是就没用了?
老刘都50岁了,割了是不是没啥影响?”张医生摇头道:
“虽然成年后扁桃体的免疫功能会减弱,但它仍然有一定作用。没有了这道防线,有些健康问题可能更容易找上门。”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张医生举了一个例子:“我之前接诊过一个患者,小伙子30岁,IT工程师。
他小时候扁桃体发炎反复发作,最后在12岁的时候做了切除手术。
成年后,他每次感冒都特别容易转成支气管炎,咽喉感染的频率比别人高了很多。
后来他找我检查,我发现他缺少了扁桃体的‘守门’作用,呼吸道的防御能力明显减弱。”
听到这里,王阿姨有些担忧:“那扁桃体割了会不会就更容易生病?”
张医生点点头:“没错。扁桃体没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
比如感冒后容易转成气管炎、肺炎,或者咽喉炎反复发作。这是因为缺少了第一道免疫防线,病菌更容易侵入下呼吸道。”
他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问题。割了扁桃体,还有可能引发其他麻烦。
比如,有些人割掉扁桃体后,会发现体重逐渐增加。
研究表明,扁桃体切除可能会影响体内的代谢平衡,导致肥胖风险升高。
这和扁桃体切除后睡眠质量改善、食欲增加有一定关系。”
李大爷瞪大了眼睛:“这都能胖?那老刘割了以后不是得变成‘胖刘’?”
张医生笑了笑:“倒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胖,但确实有一部分人会有这个变化,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国外有项研究跟踪了数千名做过扁桃体切除的孩子,发现其中近30%在手术后体重明显增加。”
听得大家一阵惊叹,张医生继续说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免疫系统的变化。
虽然扁桃体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但切除它会改变咽喉部的免疫环境。
有些患者在手术后,会变得更容易过敏或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
比如我之前接诊过一个患者,割了扁桃体后,吃虾和坚果都开始过敏,以前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王阿姨越听越紧张:“哎呀,那这么说,是不是扁桃体能不割就别割了?”
张医生点点头:“原则上是这样的。扁桃体虽然麻烦,但只要不是反复化脓、引发高烧,或者严重影响生活,一般不建议切除。
它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留着最好留着。”
见大家一脸认真,张医生最后总结道:“不过,也不是说所有人都不能割。
像老刘这种情况,如果扁桃体反复感染、引起严重并发症,比如引发风湿热、肾炎,甚至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那就得听医生的建议,及时手术。”
为了让大家放下心,张医生还补充了一句:
“其实扁桃体问题也能通过日常护理来预防,比如平时注意保暖,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能大大减少感染的几率。”
正说着,李大爷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张医生,既然扁桃体割了可能会带来这么多问题,那它是不是会影响寿命?”
张医生顿了顿,认真回答:“扁桃体切除对寿命的直接影响并没有确凿证据,但它可能间接影响到健康。
比如,呼吸道感染增加、代谢异常、免疫变化这些问题,长期来看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所以,保护扁桃体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健康状态下让它好好地‘守门’。”
参考资料
[1]林风.如何保护扁桃体不发炎[J].小康生活,2005,(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