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技术在骨科快速发展的领域是脊柱外科。椎间盘镜的广泛应用,配合术中C型臂X线机的准确定位,在不到2cm的切口内,已可完成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等手术。由于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脊柱后柱的生物力学结构,患者康复更快。自1993年胸腔镜首次用于治疗脊柱疾病以来,此技术已经可以协助骨科医生轻松完成胸椎前路椎间盘、肿瘤、结核病灶的彻底清除减压和脊柱重建,脊柱畸形的前路松解、矫形固定和植骨融合术。与创伤较大的开胸手术相比,其微创性在脊柱手术中占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已经成功用于切除椎间盘后植入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也可用于腰椎肿瘤、结核的病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还可用于脊柱骨折的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等各种类型手术。其损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几率大为下降,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经皮微创技术也在骨科领域快速发展,在术中C臂机或CT引导下,配合新型组织切割设备(激光气化、射频高温刀和聚焦超声切割刀等)和组织填充材料(如骨水泥),经皮精确找到病变部位,可以完成椎间盘髓核摘除,病灶取活检,肿瘤瘤巢的切除,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复位或填充。另外还有学者在术中CT监视下,经皮行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术,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孕症,指女性在未采取避孕措施2年之内不能受孕,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不孕症的发生率约占育龄夫妇的10%~15%。在不孕不育中,男性因素占20%~40%,女性因素占60%~80%。因此,不孕不育的治疗应双方同治,排除致病因素,对症治疗。
在过去,针对不孕的治疗,有外科手术、内服药物等方法。近二十年来,医学的发展给不孕症的治疗带来了一次次“变革”。
微创手术――让“不孕”能“受孕”
治疗不孕症,首先要寻找不孕的原因。在女性不孕的病因中,常见的有输卵管因素,如输卵管堵塞或输卵管通而不畅等;子宫因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腔粘连等;排卵障碍,如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找出病因,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法如统称微创手术的妇科腹腔镜、宫腔镜手术或中西结合对症治疗均能提高受孕率。
孙静医生自1993年开始师从将妇科内镜技术引进中国的冯缵冲教授、邵敬於院长,学习内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那时的妇科内镜手术在国内数“偏僻”专业,1998年才开始大规模开展微创技术。她回忆道:“那时候开展的腹腔镜手术,被称作钥匙孔手术,我们一妇婴(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简称)是国内最早开展的医院之一,其特色就是宫腹腔镜联合,对不孕症进行手术治疗,为患者创造怀孕条件。”例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增大影响生育者,可以用腹腔镜进行瘤体的剥除,尽量不影响生育功能,或者将损伤降至最低;输卵管粘连、堵塞的,通过宫腹腔镜联合疏通输卵管;宫腔粘连则进行粘连分解,通过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进行输卵管吻合等,在不孕症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选择――看男女不孕因素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即试管婴儿的开展,微创手术治疗不孕症的病例数有些许下降。但选择何种方式解决不孕问题,具体还得看患者状况。
“如果男女双方都存在比较复杂的不孕因素,那么一般会选择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因为解决了女方的生殖疾病问题,并没有解决不孕问题。”孙静教授解释说。不孕不育的治疗需要排查双方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诊疗策略。当然,如果能通过手术等方法解决生育问题,建议通过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来怀孕,辅助生殖技术应是放在其后的选择。“这样也对我们的诊疗技术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把疾病解决的前提下,使手术的价值最大化,让患者的怀孕概率更大。”
此外对于已经不需要再生育的患者,许多学者认为可以切除患病的器官组织,对于术式的选择,孙静教授也有自己的观点:“每个器官组织都有其作用的,存在即合理。在我们临床中,哪怕是不需要生育的患者,我们也是建议能保留则保留器官,不建议切除。因为这不仅使器官功能丧失,手术级别增高、手术范围加大,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问题,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因此,除了手术治疗不孕、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不孕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选择上,还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考虑。毕竟,医疗,治疗的不仅是“身”,还应是“心”。
预防――未病先防是真理
“疾病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孙静教授提出。面对现今如此高的不孕发生率,孙静教授表示,尽管医疗技术发展得越来越精准有效,但对不孕症的防病技术并未提高,不孕症的发病率反而有越演越烈趋势。但不孕症也非完全不可防,针对不孕的预防,可以从自我开始:
二是要有良好的性生活习惯,过早的性生活,以及多次打胎,都会容易引起宫腔粘连、盆腔炎性疾病,增加不孕可能。
三是婚后夫妻如果1年内不怀孕,也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和处理。
四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等,饮食和环境因素也是造成如今不孕症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学习――搭建平台培养更多医生
从1997年开展妇科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到现在,孙静教授已走过二十个年头。孙静教授不仅是医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更是妇产科学术交流平台中线上、线下会议中的“传播者”。
[关键词]微创手术;手部肌腱损伤;肌腱粘连
TheMinimallyInvasiveSurgicalRepairingforHandTendonInjuries
CHAIYitong1JIANGZhiqiang2ZHANGJian1
1.HandSurgeryDepartment,NingboMunicipalTheSixthHospital,Ningbo315400,China;2.OrthopedicsDepartment,SecondHospitalofYinzhou,Ningbo3150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icacyofminimallyinvasivesurgeryintreatinghandtendoninjury.MethodsSelected65handtendoninjurypatientsthattreatedbyminimallyinvasivesurgeryinourhospitalfromSeptember2009toDecember2010,balancedforage,sex,conditiondifferences,wedividedthemintotraditionalgroup28casesinit,receivedthetraditionalsurgicalmethods;minimallyinvasivegroup37casesinit,receivedminimallyinvasivetreatment.ResultsAccordingtoTAMstandard,There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ontheefficacybetweenminimallyinvasivegroupandconventionaltreatmentgroup(P<0.05)theefficacyofminimallyinvasivetreatmentgroupwasbetterthanthoseofthetraditionalgroup.ConclusionItiseffectiveofminimallyinvasivesurgerytotreathandtendoninjury,andit’seffectivetoreducetheadhesion,improvetheprognosis.
[keywords]Minimallyinvasivesurgery;Handtendoninjury;Adhesion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09年9月~2010年12月笔者行手部屈肌腱损伤微创手术修复术病例65例,男49例(75%),女16例(25%);年龄13~62岁;受伤后1~8h内进行修复术;其中锐性切割伤38例(58%),撕脱伤13例(20%),挫裂挤压伤14例(22%);伤1指者53例(81%),伤2指者8例(12%),伤3指者3例(5%),伤4指者1例(2%);伤Ⅰ区者8例(12%),伤Ⅱ区者26例(40%),伤Ⅲ区者10例(15%),伤Ⅳ区者14例(22%),伤Ⅴ者7例(11%)。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为对照组(传统法)和实验组(微创法)。其中对照组28例(43%),男25例(51%),女3例(50%),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38.45±23.55)岁;实验组37例(57%),男24例(49%),女13例(50%),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年龄(37.89±23.11)岁。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锐性切割伤的患者各19例,挫裂挤压伤患者各7例;伤Ⅰ区者各4例;伤Ⅱ区者各13例,伤Ⅲ区者各5例,伤Ⅳ区者各6例。另外,撕脱伤患者在对照组中7例(54%),实验组中6例(46%);伤1指者在对照组中23例(51%),实验组中30例(49%),伤2指者各4例,伤3指者在对照组中1例(33%),实验组中2例(67%);伤4指者在实验组中1例(100%),对照组中没有(0);伤Ⅴ者在对照组中有4例(57%),实验组中有3例(4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分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暴露伤口并彻底清创,阻滞麻醉臂丛神经阻滞后,于手臂上气囊止血带。如末梢血供不足,需先用显微外科器械吻合血管,再吻合肌腱神经,同一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断裂者,传统组仅吻合指深屈肌腱,微创组将屈指浅深屈肌腱同时吻合。根据损伤时患指指位,屈肌腱患指屈曲位时受损为屈曲型,伸直位时受损为伸直型[3]。对于屈曲型损伤患指,在离远断端约0.5cm以远处切开腱鞘,用津下法在近侧伤口先缝合肌腱近断端,再将其穿过鞘管引至远端切口处,固定肌腱近端,直接缝合肌腱近、远端,最后将远近两腱鞘的切口及伤口进行缝合。对于伸直型屈损伤患指,充分显露掌侧腱鞘,采用Bruner切口,经腱鞘伤口轻轻拉出指深屈肌腱近断端并用固定,用改进改良Kessler法缝合肌腱端口,最后用5-0尼龙无创针线将腱鞘伤口缝合。修复术后,患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部即可自然退至近端完整的鞘管内。用克氏针及钢板固定骨折患指。松止血带时需认真止血后缝合皮肤,于伤口包扎前屈指屈腕位将两枚固定针头拔出[4]。术后用背侧石膏托处外固定。术后第2天行控制性被动功能康复训练,每天8~10次,每次做3~4次屈伸指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及强度,共进行4周。以后根据患者情况继续行物理治疗。
1.3疗效评价
治疗3周后,根据TAM标准来进行评定。优:患指TAM和健侧相同;良:患指TAM>健侧的75%;中:患指TAM>健侧的50%;差:患指TAM<健侧的50%;劣:患指TAM比术前低[5]。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修复术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可以看出,微创组和传统组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微创组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组。
2.2不同Verdan分区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不同分区的治疗效果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优良率均不小于50.0%。其中Ⅰ组较Ⅱ组疗效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P<0.01),Ⅲ组疗效显著优于Ⅴ组(χ2=6.92,P<0.05),Ⅳ组疗效显著优于Ⅱ组(χ2=6.87,P<0.05),Ⅴ组疗效显著优于Ⅰ组(χ2=3.81,P<0.05)。
2.3对照组与实验组术中照片
见图1~2。
3讨论
损伤深浅肌腱时,传统方法只对深肌健进行修复,同时行浅肌腱切除。这种方法对手指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作者根据损伤的浅肌腱部位差异,采取相应的缝合方式。损伤发生在屈指浅肌健分叉部以近的部位,采取同时修复深浅肌腱的缝合方式;损伤发生在屈指浅健分叉部以远的部分,则可以只保留肌健止点2~4mm,切除其余受损部分,但需注意减少过分暴露粗糙面[6]。微创组经这样处理后,避免了严重粘连的出现,手指功能恢复较理想。
传统上习惯于修复术后外固定3周,再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并认为外固定休息有利于肌腱发挥外源性修复,过早的功能康复训练可能增加吻合口断裂的风险,甚至引起撕裂,严重影响修复效果。近年来,早期即进行控制性被动功能康复训练渐渐得到应用。这种观点认为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有利于增加肌腱的张力,避免损伤局部发生水肿,将粘连控制在最小范围[2]。作者采用津下法和改进改良Kessler法修复肌腱,于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控制性活动患指。其可能的预防粘连发生的机制在于[7],早期被动控制活动限制了肌腱的外源性愈合,防止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活动,即使发生轻微粘连,被动控制功能训练活动也可改变其生物学表现,避免其可能对肌腱正常滑动功能恢复产生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控制性被动活动有利于发挥内源性愈合功能,主要表现为使得腱外膜细胞大量生长,并合成所需的胶原;使纤维细胞及血管网沿着肌腱的纵轴方向生长;促进肌腱受损处形成有利的滑膜腔隙并形成一定量的滑液;控制修复区的炎性反应,避免肌腱水肿,限制生成过度的瘢痕组织[8]。
腱鞘的完整性对肌腱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9]。①有效防止肉芽组织过度增生、防止过度纤维化引起的粘连;②腱鞘内滑液对于肌腱完成正常的滑动有重要意义;③除血供外,滑液还可为肌腱提供一定的营养。因此,微创组通过严格的微创操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肌腱的自然结构,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世镇,张正治.屈肌腱的外科解剖学[J].医学杂志,1989,14(1):61-62.
[2]廖小波,贺凤楼.改良Kessler法修复新鲜肌腱损伤84例[J].广西医学,2007,29(4):504-505.
[3]王金昌,王天斌,李炳万.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后鞘内置入法的回顾:413例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4):8671-8673.
[4]刘景臣.手部屈肌腱损伤的微创手术外科修复分析[J].临床研究,2010,9(12),921-922.
[5]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6]黄克.显微吻合急诊修复屈指肌键损伤[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3):36-37.
[7]王爱琴,农春花.早期功能锻炼对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1):100-101.
[8]李立罡,徐尽国,喻君,等.抗张力缝合配合早期运动预防屈指肌腱粘连的临床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9(8):942.
【关键词】微创;斜视矫正术;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
斜视手术就是通过手术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周围拉力保持协调,从而使斜视眼恢复正常位置,显微微创斜视矫正手术就是六条眼外肌的手术,不需要打开眼球,也不涉及视神经和眼内组织,非常安全,矫正手术最好在2-6岁完成,斜视虽然不像其他疾病一样对身体有明显影响,但是其危害一样不可忽视,斜视不仅破坏人体形象,对孩子心灵造成负面影响,使之产生自卑、孤独心理,而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以来,国内外诸多临床资料和经验报道,显示验证了其与以往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有诸多的优点[1,2]。它不仅能治疗身体的疾病,还有助病人重树信心。现将49例显微微创斜视手术的手术配合要点陈述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施行斜视显微手术的49例患者的手术配合,男27例,女22例;年龄2~23岁,均为共同性斜视,手术历时单眼10-20分钟,双眼20―35分钟。全麻38例,局麻11例
12方法制定手术配合流程,手术按流程进行,将49例病人的基本信息做登记,并将手术有特殊的做详细记录,手术安排分批次连台进行,将每一次手术的配合的共同点在手术后总结记录,将有疑问的地方术中记录,术后与医生讨论,并主动查阅资料,解决疑问,将多次手术后的记录要点做比较分析,总结出最有效手术配合,并组织科内人员学习讨论,调查每一次手术医生与病人的满意度,找出不足,下一次改进。
13手术配合要点
131用物准备(1)一般用物:眼科布包、空针(1ml5ml10ml)各一具、输液器一具、眼科贴膜,手套两双,6个0、8个0可吸收缝线各一根、灭菌的显微镜手柄、平衡液500ml(2)眼科器械:开睑器、眼科剪刀、显微角膜剪、眼科有齿镊、显微有齿镊、显微平镊、角尺一把、直尺一把、式钳三把、斜视钩二把、显微肌肉拉钩二把、眼科烧灼器一把、眼科持针器一把,睑缘拉钩一把。
132病人准备严格落实手术病人安全核查,保证对正确的病人正确的部位实施正确的手术,查对内容包括:病人基本信息、腕带、手术眼、过敏史、麻醉方式、麻醉用药,视野测绘图、并将视野图悬挂在主刀医生斜前方。小儿选全身麻醉,小儿入手术室建立筋脉通道,然后协助麻醉师麻醉,气管插管后安置,患儿仰卧,头平起床头,置于床头正中,肩下垫一软枕,使患儿的头稍稍仰一点点(10-15°)。大于10岁的局部麻醉为主,不耐受手术的辅以全麻,病人入手术室后为病人点局部3-4次,每次1-2滴,每次间隔3-5分钟,做好解释工作,交代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受,以及配合方法,术中在切口处放一局麻药浸润的棉花。
2149例斜视患者均顺利度过了手术期,局麻患者完全耐受手术,没有因配合不好终止的手术,和中途更改麻醉的情况
3结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镜下甲状腺切除;微创甲状腺切除;甲状腺外科
甲状腺是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体。甲状腺分左右两叶,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中间以峡部连接。它受到神经刺激后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人体的相应器官而发挥生理效应。外科治疗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肿瘤,好发于女性,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颈部为身体的部位,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传统的甲状腺手术(conventionalthyroidectomy,CT)虽然技术成熟并且安全,但却在患者颈部留下6-8cm的手术疤痕,尤其对疤痕体质的患者更为明显,不可避免的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因此追求颈部小疤痕或颈部无疤痕手术是普外科医生探索的目标之一。随着技术的创新,甲状腺微创手术在提高美观和功能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可使治病和美容两全其美。
1微创甲状腺切除术的起源
1996年Gagner首次报导完全内镜甲状旁腺手术[1](totalendoscopicparathyroidectomy,EP),1997年Hscher[2]等完成首例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同年Miccoli[3]等首次报道了颈部小切口内镜辅助下行甲状腺切除术,为微创甲状腺手术(minimallyinvasivethyroidectomy,MIT)奠定了基础。2001年仇明[4]等完成了国内首例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由于其美容效果显著越来越受到众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该手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但其手术难度较高,恶性肿瘤手术也有较多的争议。
2微创甲状腺切除术的分类及手术径路
MIT从颈部外观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颈部小疤痕,另一类颈部无疤痕。
2.1颈部小疤痕
2.1.1完全内镜甲状腺切除术(totalendoscopicapproaches,TEA)通过CO2气腔制造操作空间,是1997年Hscher最先开展的路径。手术方法是先在患者胸骨上切迹做一个5mm的切口,分离颈阔肌下间隙,置入套管,灌注CO2,于颈中线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中部各置1个2mm套管,再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上部置一个5mm套管。也有人在胸骨上切迹做1个15mm切口,另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置两个3mm套管。
在日本提出类似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的术式。在患侧下颌下皮肤横纹处做一2.5-3cm横切口,切开颈阔肌,游离出颈阔肌下间隙,暴露甲状腺上极并结扎上极血管,放松病人颈部,在内镜指引下取出标本。此方法在处理甲状腺上极血管时较有优势,而且切口位置较隐蔽。
2.1.3非内镜下甲状腺切除术非内镜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minimallyinvasive,nonendoscopicthyroidectomy)MINE由Ferzli等最先报道[6],在胸骨切迹上3-4cm的皮肤折痕处先做一2.5cm切口,切开皮肤和颈阔肌,使用电刀止血并游离皮瓣,钝性分离颈前肌群,用拉钩拉开切口,直线光束加强术野光线与暴露,探察甲状腺病变大小,必要时可适当延长切口。该手术是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一个改良,创伤小,易掌握,适应证广。
2.2颈部无疤痕
2.2.1完全内镜甲状腺切除术(totalendoscopicapproaches,TEA)
2.2.1.22000年Ikeda等[8]首先提倡腋窝径路。在患侧悬吊上肢,于腋窝做15mm切口,钝性分离胸大肌筋膜表面至颈阔肌下间隙,置入直径12mmTrocar,灌注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另在第1个Trocar下方置入2个直径5mmTrocar,超声刀锐性分离颈阔肌下间隙,显露术野。该手术切口比较隐蔽,但是操作复杂,路径远,仅能处理一侧甲状腺叶,显露甲状腺相对困难。
2.2.1.3日本学者Ohgami等[9]首次创立的乳晕、胸前壁径路。在胸骨前平双侧连线中点做约1cm切口,置入5mmTrocar用做观察,沿胸大肌筋膜浅层钝性分离,在双侧乳晕内上缘分别做0.5cm和1cm弧形切口,分别置入12mmTrocar和15mmTrocar用做操作。该手术可同时处理双侧甲状腺病变,但皮下剥离范围广。
2.2.1.4有的学者[10]报道过双侧腋窝径路。两个手术组可同时进行,各自在腋窝处做一15-20mm切口,钝性分离胸大肌筋膜,一侧置入2个5mmTrocar,另一侧置入5mmTrocar和12mmTrocar,灌注CO2气体建立手术操作空间。
2.2.1.5Shimazu[11]等首先报道腋窝双乳晕径路。把在胸前壁的切口改在腋窝处,使得切口更加隐蔽,祢补了乳晕径路胸前小疤痕的不足。
2.2.1.6Choe等[12]报道了双腋窝双乳晕径路。在乳晕处各置入12mmTrocar,在腋窝处各置入5mmTrocar。该手术操作方便,切口隐蔽,但剥离范围大。
2.2.2内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video-assistedendoscopicapproaches,VAEA)
2.2.2.1韩国首尔延世大学(YonseiUniversity)[13]开展内镜辅助腋窝径路。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臂外展抬高,充分暴露腋窝的同时尽可能缩短腋窝至颈前操作区域的直线距离。首先在腋窝处做一4-6cm的切口,术者在直视下用电刀沿胸大肌表面经锁骨上方向颈前区分离,游离颈阔肌及皮瓣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间的无血管间隙进入,在胸骨甲状肌的深面分离出患侧及对侧甲状腺。暴露甲状腺后,特制的拉钩由此腋下切口伸入,将上方的组织包括皮肤、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一同向上提开,充分暴露操作空间。另在前胸壁内侧做一0.5cm切口,置入45°内镜,在其监视下用微创手术器械操作。
2.2.2.2韩国首尔延世大学(YonseiUniversity)[14]开展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也是经内镜辅助腋窝径路,由达芬奇机器人的4个机械臂操作,其中3个机械臂由腋下建立的通道进入操作区,另一个机械臂由前胸壁做一8mm的切口后置入。
2.3实验性方法Benhidjeb等[15]手术以舌下肉阜做一5mm切口为起点,通过口底沿颈浅筋膜钝性分离;灌注CO2以“气体分离”方式钝性分离颈阔肌下层并建立手术空间;在近喉部的水平将颈阔肌与带状肌分离直至胸骨上切迹,两侧至胸锁乳突肌内缘;切开颈白线后处理甲状腺,从上极至下极方向切除甲状腺后从舌下肉阜处切口取出,缝合切口。手术在口腔前庭两侧做两个3mm小切口放置trocar以协助操作,术中根据需要暴露喉返神经,并根据切除物大小适当延长正中切口。该手术切口小,易愈合,手术区域较集中,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争议。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3微创甲状腺手术的利与弊
4微创甲状腺手术的发展前景
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微创甲状腺手术优势很多,美容效果得到普遍的肯定。如何改进现有的腔镜设备、选择合适的入路、建立有效的操作空间及提高术者操作技术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要保证取得与传统手术至少相同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地缩小或隐蔽手术瘢痕,以达到美容目的,所以目前其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不能片面追求美容和微创而将治疗效果忽略,这是本末倒置的。我国微创外科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某些技术水平和手术例数甚至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微创外科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随着广大从事微创外科领域医师不懈的努力、技术不断的成熟、器械设备不断的改进,我国的微创外科事业必然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1]GagnerM.Endoscopicsubtotalparathyroidectomyinpatientswith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BrJSurg,1996,83(6):875.
[2]HscherCS,ChiodiniSNapolitanoC,eta.lEndoscopicrightthyroidlobectomy[J].SurgEndosc,1997,11(8):877.
[3]MiccoliP,PincheraA,CecchiniG,eta1.Minimallyinvasive,video-assistedparathyroidsurgeryforprimaryhyperparathyroidism[J].JEndocrinolInvest,1997,20(7):429-430.
[4]仇明,丁尔迅,江道振,等.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一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2):127.
[5]BellantoneR,LombardiCP,RaffaelliM,RubinoF,Bo-scheriniM,PerilliW.Minimallyinvasive,totallygaslessvideo-assistedthyroidlobectomy.AmJSurg,1999,177:342-3.
[6]FerzliGS,SayadP,AbdoZ,etal.Minimallyinvasive,non-endoscopicthyroidsurgery[J].JAmCollSurg,2001,192(5):665-668.
[7]ShimizuK,AkiraSJasmiAY,etalVideo-assistednecksurgery:endoscopicresectionofthyroidtumorswithaveryminimalneckwound[J].JAmCollSurg,1999,188(6):697-703.
[8]IkedaY,TakamiH,TajimaG,SasakiY,TakayamaJ,KuriharaH,etal.Totalendoscopicthyroidectomy:axillaryorante-riorchestapproach.BiomedPharmacother,2002,56(Suppl1):s72-8.
[9]OhgamiM,IshiiS,ArisawaY,OhmoriT,NogaK,FurukawaT,etal.Scarlessendoscopicthyroidectomy:breastapproachforbettercosmesis.SurgLaparoscEndoscPercutanTech,2000,10:1-4.
[10]MiyanoG,LobeTE,WrightSK.Bilateraltransaxillaryen-doscopictotalthyroidectomy.JPediatrSurg,2008,43:299-303.
[11]ShimazuK,SchibaE,TamakiY,TakiguchiS,TaniguchiE,OhashiS,etal.Endoscopicthyroidsurgerythroughtheaxillo-billateralbreastapproach.SurgLaparoscEndoscPercutanTech,2003,13:196-201.
[12]ChoeJH,KimSW,ChungKW,ParkKS,HanW,NohDY,etal.Endoscopicthyroidectomyusinganewbilateralaxillo-breastapproach.WorldJSurg,2007,31:601-6.
[13]YoonJH,ParkCH,ChungWY.Gaslessendoscopicthyroid-ectomyviaanaxillaryapproach:experienceof30cases.SurgLaparoscEndoscPercutanTech,2006,16:226-31.
[14]KangSW,LeeSC,LeeSH,LeeKY,JeongJJ,LeeYS,etal.Roboticthyroidsurgeryusingagasless,transaxillaryap-proachandthedaVinciSsystem:theoperativeout-comesof338consecutivepatients.Surgery,2009,146:10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