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是妇幼保健院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孕产妇的产检、分娩、产
后康复等医疗服务。产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产科医护人员必须遵循
的指导原则,旨在确保孕产妇的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本规范结合
准,对产科临床技术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二、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是保障孕产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措施。产科医护人员应
1.初诊:孕产妇在怀孕6-8周时进行初诊,包括询问病史、体格
检查、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血糖、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艾滋病等)、超声检查(确定孕周、胎
儿数目、胎方位等)
2.产检:根据孕周和孕产妇的情况,进行定期的产检。产检内容
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胎心监测、宫高、腹围测量、超声检查
1
等。产检频率为:孕周20-36周,每4周一次;孕周36-41周,每周
一次
3.高危孕产妇管理:对于高危孕产妇,应加强产检和管理,及时
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产检方案和分娩计划
三、分娩期管理
分娩期管理是产科临床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产科医护人员应密
切观察孕产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分娩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1.分娩方式的选择:根据孕产妇和胎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
方式。对于正常孕产妇,鼓励自然分娩;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孕产妇,
选择剖宫产
2.分娩镇痛: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减轻孕产妇的疼痛。分娩镇痛
方法包括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如导乐陪伴、呼吸法等
3.分娩过程的管理:密切观察孕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胎心
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分娩过程中的并发症。根据分娩进展,适时进行
人工破膜、会阴侧切等操作
2
4.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评估和护理,包括清理
呼吸道、断脐、保暖、疫苗接种等。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情
况,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产后管理
产后管理是保障孕产妇康复和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环节,产科医护
人员应提供全面的产后服务
1.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孕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
收缩、阴道出血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2.产后康复:指导孕产妇进行产后康复锻炼,促进身体恢复。包
括盆底肌肉锻炼、乳房护理、饮食调理等
3.新生儿护理:指导孕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包括喂养、换尿
布、洗澡、疫苗接种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黄疸、感染等疾病
4.出院指导:为孕产妇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产后康复、新
五、急诊处理
急诊处理是产科临床技术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医护人员应
熟练掌握急诊处理原则和操作技能
3
1.产科急诊:对于产科急诊,如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产后
出血等,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操作等。
2.新生儿急诊:对于新生儿急诊,如窒息、感染、黄疸等,应立
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复苏、抗感染、光疗等。
3.转诊:对于无法在本院处理的急诊情况,应及时进行转诊。转
诊前应进行初步处理,确保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障产科临床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产科医护人
员应积极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1.规范操作:产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进行临床技术操
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2.培训和考核:定期对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
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持续改进:根据临床实践和患者反馈,不断改进产科临床技术
操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七、结语
妇幼保健院产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指南,
旨在保障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产科医护人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