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叩诊心浊音界法二、触诊肝脏法三、腹部移动浊音检查法四、脑膜刺激征检查法五、心肺复苏术六、血压的测量方法七、皮内注射法八、肌肉注射法九、静脉注射法十、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一、叩诊心浊音界法
【目的】测量心浊音界数值,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用物准备】1.衣帽整齐,规范洗手。2.告知患者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3.标记笔和测量直尺。4.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前胸部。【操作方法及程序】1.确定心尖搏动位置,有心尖搏动视诊或触诊动作。2.确定肋间(包括确定左锁骨中线和从胸骨角计数肋间的方法)。3.自下而上,由外向内逐肋间叩心左界,从心尖搏动所在肋间叩至第二肋间,叩诊起始点不超过腋前线,每次移动不超过1cm,叩至变音处翻转手指,用笔标记部位。4.叩出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叩诊。5.自肝上界上一肋间自下而上,逐肋间叩心右界至第二肋间,每次移动不超过1cm,叩至变音处翻转手指,用笔标记部位,最远处叩至胸骨右缘为止。6.测量各标记部位至前正中线距离,用直尺水平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7.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距离,用直尺水平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注意事项】1.以腕关节活动为主,富有弹性。2.帮助患者整理衣物。3.复测体检结果。
二、触诊肝脏法
【目的】测量肝脏位置,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用物准备】1.衣帽整齐,规范洗手。2.告知患者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嘱其腹部放松。3.标记笔和测量直尺。4.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两下肢屈曲。5.训练患者做腹式呼吸。【操作方法及程序】1.自脐水平以下沿右腹直肌外缘向下触诊,腹式呼吸呼气腹部下落时右手下压前顶,腹式呼吸吸气腹部上起时右手被动上抬。2.用手指指腹或食指尺侧,感触吸气腹部上起过程中右手被动上抬时,有无肝脏从手指下滑过。3.每次上移不超过2cm,检查至肝脏边缘或肋缘。4.自脐水平以下沿正中线向上触诊,腹式呼吸呼气腹部下落时右手下压前顶,腹式呼吸吸气腹部上起时右手被动上抬。5.用手指指腹或食指尺侧,感触吸气腹部上起过程中右手被动上抬时,有无肝脏从手指下滑过。6.每次上移不超过2cm,检查至肝脏边缘或肋缘。7.触及肝脏时测量肝脏下缘距肋缘或剑突的距离,用直尺水平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询问患者有无触痛。8.叩诊肝上界。9.做肝颈静脉回流征检查。【注意事项】1.以腕关节活动为主,富有弹性与腹式呼吸合拍。2.帮助患者整理衣物。3.复测体检结果。
三、腹部移动浊音检查法
【目的】测量腹部移动浊音界值,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用物准备】1.衣帽整齐,规范洗手。2.告知患者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嘱其腹部放松。3.标记笔和测量直尺。4.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两下肢屈曲。【操作方法及程序】1.自脐部沿脐水平向对侧侧腹部进行叩诊,每次移动距离不超过2cm。2.叩诊部位呈浊音或叩诊至侧腹部外缘时,嘱患者向同侧移动体位。3.移动体位时左手不离开被叩部位,使被叩部位于最高处。4.再次进行叩诊,分辨叩诊音是否由浊音变为鼓音。5.由高处向同侧侧腹壁低处叩诊或嘱患者平卧,再次从脐部沿脐水平向同侧侧腹部进行叩诊,每次移动距离不超过2cm。6.叩诊部位呈浊音或叩诊至侧腹部外缘时,嘱患者向对侧移动体位。7.移动体位时左手不离开被叩部位,使被叩部位于最高处。8.再次进行叩诊,分辨叩诊音是否由浊音变为鼓音。9.嘱患者平卧。【注意事项】1.以腕关节活动为主,富有弹性。2.帮助患者整理衣物。3.报告体检结果。
四、脑膜刺激征检查法
【目的】检查患者有无脑膜受损的病征征象,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用物准备】1.衣帽整齐,规范洗手。2.告知患者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嘱其四肢放松。3.患者取去枕仰卧位,两下肢平伸。【操作方法及程序】1.颈部抵抗感检查:左手托住患者枕部,右手置于患者胸前,嘱患者放松,左手屈其颈部,感觉颈部阻力,观察面部表情。2.布鲁津斯基征检查:再次用左手屈患者颈部,观察双下肢是否屈曲。3.左侧克尼格征检查:将患者对侧下肢髋关节分别屈90°,并将另侧下肢肢体平伸,将小腿上抬至135°,感觉上抬阻力,观察面部表情,同时观察对侧下肢是否屈曲。4.右侧克尼格征检查:将患者同侧下肢髋关节分别屈90°,并将另侧下肢肢体平伸,将小腿上抬至135°,感觉上抬阻力,观察面部表情,同时观察对侧下肢是否屈曲。5.恢复正常体位。【注意事项】1.帮助患者整理衣物。2.报告体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