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生育与寿命的关系一直充满了好奇。有些人认为,生育越多,寿命越长,因为孩子们能够给予父母更多的支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育越少,寿命越长,因为孩子们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压力。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被理解的呢?近期,来自不同国家的两项研究给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人类的生育能力和寿命究竟由什么决定呢?是环境因素,还是基因遗传?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
这项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基因组范围关联分析(GWAS)的技术,对超过25万名欧洲血统的个体进行了基因数据、生育数量和寿命的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人类的生育数量,但同时也会降低寿命。比如,某些基因变异能够提高男性的睾丸激素水平,增加他们的生育能力,但也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进而缩短寿命。
这一理论由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于1957年提出,他认为,一些基因变异虽然在年轻时有利于生育,但在老年时可能导致衰老和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
我们的基因似乎是限制生育和寿命的因素,它们使我们在生育和寿命之间做出了平衡和妥协。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打破这种平衡,既能多生育又能长寿呢?答案可能取决于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它们是否能够改变我们的基因表达和功能,从而影响我们的生育能力和寿命。
例如,生育最后一个孩子的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比生育最后一个孩子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女性,寿命平均多了4.5年。
这个发现可能是因为晚育的女性整体健康状况更好,也能够在较大年龄时怀孕。这些女性可能拥有一些有利于延缓衰老的基因变异,如抗氧化、抗炎症、抗应激等,这些基因变异不仅可以保持她们的生育能力,还可以延长她们的寿命。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追求晚育,以期望获得更长的寿命呢?这就要看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的利益是否能够平衡,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生育两个孩子的人拥有最长的寿命,生育孩子越少或越多,都会缩短寿命。
研究者发现,生育数量与寿命呈非线性关系,也就是说,生育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的生育数量,能够让人类达到最长的寿命。
这个最佳的生育数量就是两个孩子。生育两个孩子的人,比生育一个或没有孩子的人,寿命平均多了1.5年;比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的人,寿命平均多了2.5年。
这些人可能拥有一些适应于两个孩子的生育模式的基因变异,如调节生殖激素、控制生育间隔、维持生育质量等,这些基因变异不仅可以保证他们的生育成功率,还可以延长他们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