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10月16日,四川幼童被黑犬咬伤视频截图。
误区一
只有狗会传染狂犬病毒?
真相:我国各地因动物致伤而就诊的患者中,80%-90%为狗引起,7%-15%为猫引起,4%左右为鼠类,其余为猪、蝙蝠等其他动物。事实上,犬、猫、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等食肉目动物都是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因此,接触以上动物,均要按照狂犬病暴露进行处置。
误区二
得了狂犬病会像狗一样叫和爬?
真相:在很多关于狂犬病的谣言里,都会用“患者学狗叫”这一点来博眼球。狂犬病的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被咬伤部位感觉异常或刺痛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虽然患者发病后可能会因为肌肉痉挛导致四肢运动不便,或者咽肌痉挛导致声音改变,但不会出现像狗一样爬和狗叫这些症状。
误区三
家养狗不会携带狂犬病病毒?
真相:看似很健康的狗也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虽然与狗亲吻致病几率并不是太高,但是如果我们口腔粘膜溃疡,那么就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此外,带狂犬病毒的流浪狗、野狗活动范围比较大,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动物的几率很大。所以说,家养犬、猫必须注射防疫疫苗。被家养犬咬伤或抓伤也要及时清理伤口,并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才能防患于未然。
误区四
狂犬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至3个月,个别人可短至几天,长至1年以上,目前公认的最长潜伏期是6年。狂犬病目前属于“可防不可治”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在亚洲和非洲,狗是主要的传染源,猫也可以传染狂犬病。如果不慎被动物咬伤,首先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与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随后及时到指定的狂犬疫苗接种门诊就诊,对伤口进行分级诊断,尽快完成疫苗接种,有必要时,接种被动免疫抑制剂(蛋白)。
误区五
受伤出血之后才有必要注射疫苗?
真相:如果与动物的接触中被动物咬伤或是暴露了,应针对不同的暴露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皮肤的暴露程度分为三级:
1级暴露为接触或喂养动物,无需进行任何处置;
2级暴露的情况有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是无出血情况的轻微抓伤,此种情况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误区六
狂犬病疫苗可以晚几天再打?
误区七
打一次狂犬病疫苗,终身免疫有效?
真相: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而对于再次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目前仍存在争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4月公布的《WHO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提出:已免疫的任何年龄段的个体,如果有记录证明已经进行过暴露前预防或至少2剂次以上的暴露后预防接种,则可不用注射免疫球蛋白。若再次暴露发生在前次暴露全程免疫后3个月内,一般不需要再次接种免疫;若发生在3个月后,则要在被咬当天和第3天各肌肉注射1剂疫苗。
误区八
孕妇不能接种狂犬疫苗?
真相: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疫苗,目前狂犬疫苗无禁忌症,孕妇、哺乳期、老人和儿童(包括婴幼儿)打狂犬病疫苗均是安全的。因此,无论是备孕、怀孕或者哺乳期都可以接种狂犬疫苗。狂犬病毒是致死病毒,如果孕妇发生了狂犬病暴露,一定要及时、全程、足量、规范接种疫苗。
“知真相,不恐狂”,在全国各地加强养犬管理措施的当下,“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已成共识。如果你不慎被动物咬伤,要正确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必要时一定要前往医院救治。珍爱生命,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