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中一大看点,是为数不少的楚简。有研究者认为,楚简文字是中国最早具有自觉的审美创作意识的文字形态之一,是中国真正意义上“书法”的一个源头。楚人的形象思维有自由、浪漫、狂放以至怪诞的传统,因此楚简用笔率意洒脱,劲健多姿,颇具灵活性,显得波谲云诡,美不胜收。
楚人在书法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鸟书”。楚先民视凤为图腾,对凤怀有特殊情感,对鸟类的特殊崇敬和钟情远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而作为中国标准书体之一的隶书也很可能是楚人所创。古人左手持简、右手执笔而书,所以形成了以手腕为轴心的运动,致使字形扁方且多呈左低右高之势。这种特点在楚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横向笔画多表现为起笔粗重收笔轻细,结体扁平、圆曲。后来秦隶、汉隶,正是在楚字与其他地区文字的基础上吸收发展而成的。
展览中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的竹简,不但是书法精品,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此墓共出土有1136枚竹简,内容分为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以及遣册等,涉及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医学、数学等各方面。其中《二年律令》和《奏谳书》涉及西汉初期的律令和司法诉讼,使亡佚的汉律内容得以重现。
楚人喜猪:爱带猪出行
此次展出的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则是一件极富生活气息的艺术精品。全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两端各为一猪首,浮雕猪嘴,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外壁皆以黑漆为地,绘以红、黄、银灰、棕红各色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宴乐、狩猎场景。内壁上红漆。它整体浑圆肥胖,身长超过50厘米,身围直径超过18厘米,格外憨态可掬,是楚国髹漆木雕风格实用器物的代表作。
据介绍,古楚人对猪多有好感和善意。在出土的古代楚地绘画中,便有楚人在出行中带猪随行的场景。专家认为,这说明猪在当时肯定不会是人们心目中需要避而远之的异类,而是一种含有礼俗意义和亲合力的生灵。或许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宠物”的功能。
“兵辟太岁戈”:
古人占卜法器?
木镇墓兽:
又一“奇”物
另一件大型木镇墓兽也是“奇”物。它由方形底座,双首怪兽和鹿角三部分组成。整器用红、黄、金色彩绘纹饰。形体硕大,制作精良,为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