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化名)一家曾陷入长久的纠结。打,有副作用,不打,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这是两难的选择。
医生给张凤提出了两种方案:顺其自然或打性抑制针。
顺其自然,就是让妞妞多运动,调整饮食,早睡觉。即便来了初潮,按照自然遗传的身高,妞妞最低也能到1米55左右,乐观一点还有可能长到1米6。
在纠结背后,更多的则是焦虑。这是很多家长面临的是同一个困扰:身高。为了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数十万元。
那么,身高中下,可以使用生长激素帮助长高吗?如何做好身高管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学会看身高曲线
身高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看身高曲线。需要提醒的是,身高管理中的年龄,均指“实岁”,即周岁:
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身高,根据年龄的垂直线,可以查到自己孩子所在曲线;
上面7条曲线为身高曲线,分别标准+3、+2、+1、0、-1、-2、-3,其中正常人群身高在-2到+2曲线之间,0所在曲线为人群平均身高;
低于-2曲线为矮小症,高于+2曲线为高身材,二者都需要评估是否有病理因素;
图:2-18岁女童身高曲线,首都儿研所监制
图:2-18岁男童身高曲线,首都儿研所监制
举例:
小A,8周岁女童,身高125cm。那么,8岁的人群平均身高为128.5cm;-2SD为117.9cm,身高低于117.9cm则为矮小症;+2SD为139.4cm,高于139.4cm为高身材。小A身高125cm为正常范围内的身高。
学会计算遗传靶身高
身高属于多基因遗传。
孩子的身高,有7成取决于父母的身高。父母高,孩子也会相应高一些;父母矮,孩子也会相应矮一些;父母一高一矮,那就要看谁的基因占优势了,孩子可能高,可能矮,也可能身高中等。
那么,如何根据父母的身高,计算出孩子成年后的身高呢?即遗传靶身高的计算,公式如下:
临床上,多用第一个公式,即CMH法:
举例
父亲身高173cm,母亲身高160cm,那儿子的遗传靶身高=(173+160+13)/2±5cm=173±5cm,也就是儿子的成年终身高在168~178cm都属于在遗传范围内。
女儿的遗传靶身高在=(173+160-13)/2±5cm=160±5cm,也就是女儿成年终身高在155~165cm之间都属于在遗传范围内。
学会判断孩子目前身高是否在遗传范围内
那么,从上面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得到,父母遗传给孩子的身高不是一个固定数字,而是一个范围,一般有±5cm的范围。
有些家长会说,“我女儿怎么可能以后比我还矮呢?”,从上面的计算公式可知,孩子的身高,可能比父母高,也可能比父母矮。并不总是都比父母身高更高,否则人类的身高就越来越高了不是?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上面这对夫妇,他们的儿子成年终身高在173±5cm,173恰好在0的曲线上,即人群平均身高;女儿160±5cm,160也恰好在0曲线上,即人群平均身高。
发现没有,父母都是人群平均身高,二者搭配,女儿和儿子的遗传身高也在平均身高,这也是这个公式的奥妙之处。
那么,怎么知道孩子目前身高是否在父母遗传的范围内呢?还是以这个为例,如果孩子身高恰好在-1和+1之间,也就是说孩子的身高如果在这两条遗传曲线之间就是正常遗传身高。
比如他们的女儿小A,8周岁,身高125cm,那么身高恰好在-1和0之间,就是属于正常遗传身高范围。假如女儿身高在123.1cm(-1SD曲线)之下,那么说明太矮了点,已经偏离遗传身高范围。假如女儿身高在133.9cm(+1SD曲线)之上,那么说明太高了点,也偏离了遗传身高范围。
如果孩子身高在遗传范围内,那大概率其身高没有太大问题,不需要太多医学干预。但是,这不绝对。
如果偏离遗传身高的范围,需要找医生评估
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如果这对夫妇所生孩子的身高,在-1SD曲线之下,或者在+1SD曲线之上,则建议找小儿内分泌科医生评估身高。
但是,并不是说不在遗传范围内就一定有问题。那么,偏离多远算有问题呢,还是以上面这个为例,如果身高低于-1.5SD,或者高于+1.5SD,那就需要考虑病理因素的可能性。
当然,有些家长会说,我孩子的遗传身高恰好在-1SD±5cm,而孩子身高在-2SD或之下,虽然可能只多偏离-1SD,但是因为身高已经达到矮小症的标准,这种情况也需要干预。
身高在-2SD之下,即为矮小症,指的是按照这个趋势女孩成年长不到150cm,男孩子成年长不到160cm。这种情况下,即使属于家族性矮小,也建议通过医学方法干预,让孩子稍超过父母所给的遗传靶身高。因此,无论父母身高多少,只要孩子身高矮于-2SD,都建议就诊和评估。
身高在+2SD之上,即为高身材。那么,孩子太高需要评估吗?如果孩子的身高,高于父母遗传身高的+1.5SD,比如父母遗传给孩子的身高在0曲线上,孩子身高+2SD曲线上,这种情况需要就诊评估是否为病理性高身材。
矮小症多为病理性因素,高身材多为生理性因素。
总之,孩子的身高低于或高于遗传靶身高的±1.5SD,或在人群身高曲线的-2SD之下(矮小症),或者+2SD曲线之上(高身材),如果自己拿捏不准,建议咨询医生。
确实患有矮小症的儿童,可使用生长激素治疗
作为儿童生长发育的专家,关于打抑制发育的针和生长激素,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建议家长要慎之又慎——“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才可能需要打抑制针。”他强调。
“女孩的发育普遍提前了,近4%的女生在7岁时就开始乳房发育;最近三年受疫情影响,孩子运动少,营养好,确实会造成一些孩子发育比较早。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王春林说。
据新华社报道,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常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是不能注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张一宁认为,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说觉得矮,想长到多高,就打点生长激素,这非常荒谬。
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林鸣认为,身材矮小的儿童,必须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排除各种疾病,方可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确实患有矮小症的儿童,生长激素是目前认为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在多元化的时代,单纯追求高个头似乎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在追求审美的路上,请不要忽视健康。
健康饮食,避免肥胖
要想孩子长得高,饮食肯定得重视起来。
长高专家特别强调: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腌制食品,过于甜腻、口味过重的食品等。
这些食物不仅不健康,还会导致肥胖。
而肥胖的孩子,是容易长不高的。
这是目前医学界的共识:肥胖是孩子性早熟一大诱因。性早熟又会导致骨骺提前闭合,进而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所以,孩子每年增重不要过快,避免骨骺提前闭合。
同时,留心孩子的日常饮食,尽量确保清淡,并且一定要营养均衡、均衡,均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当然,如果孩子已然超重,那么最好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少糖少油少盐,多吃杂粮、多运动来减重,而非不当节食。
特别是9岁以后的青春期孩子,绝对不能轻言减肥。
有研究表明,女孩9岁以前,男孩10岁以前,如果营养不良,那么青春期时供给充足的营养,他们的生长速度就能赶上同龄人。
但如果到了青春期,营养摄入不足,孩子很可能会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素,而导致生长停滞。
心情好很重要,否则会影响身高
一对夫妻婚姻触礁,为了离婚,闹了好久。
而当接受了一系列的心理疏导和针对性的治疗之后,小男孩终于开始长高了。
这就是医学上的“心因性矮小症”。
在我们普遍观念里,孩子身高主要跟遗传和后天营养等有关,哪里能想到,心理压力也会让孩子长不高?
事实却是,很多离异或者家庭环境恶劣的孩子,生长发育都会比同龄人慢。
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焦虑状态下的女孩,比情绪稳定的女孩身高,平均矮5.08厘米,且更难长到157厘米以上。
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慧教授表示:这个研究只得出来“女孩的生长更容易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的结论,可能是因为女孩在心理方面比男孩更敏感,更容易注意到男孩注意不到的外部信息,特别是父母情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