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梅乙”是艾滋病、梅毒、乙肝这三种疾病的简称,均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给宝宝,妊娠期间需要积极进行筛查、诊断和干预,“艾梅乙”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我们要积极消除“艾梅乙”,为母婴保驾护航!
一、什么是“艾梅乙”?
1.艾滋病:艾滋病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免疫系统,破坏免疫功能,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2.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传染性强,可引发多种器官损害。若梅毒孕妇没有及时治疗,传染给胎儿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危及生命。
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情进展为急性、慢性肝炎,会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炎症坏死或肝纤维化的慢性疾病,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二、“艾梅乙”传播途径
“艾梅乙”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梅乙”的主要途径,其中艾滋病在母婴传播的自然发生率达30%左右。
“艾梅乙”传播阶段
艾滋病母婴传播可发生于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各个阶段;梅毒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妊娠阶段;乙肝母婴传播主要发生于分娩阶段。
三、如何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1、尽早筛查确诊
婚检、产检一个都不能少。为了母婴的健康,孕妈们应该主动在孕12+6周内到医院或本辖区卫生院建立健康手册,并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咨询、检测。孕产妇首次产检建议其配偶/性伴侣一起进行“艾梅乙”的检测,因为如果配偶(性伴侣)感染“艾梅乙”,可通过性生活传播给孕妇,再经由母婴传播给婴幼儿。
2、积极孕期干预治疗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诊。
梅毒感染孕产妇应在医疗机构进行正规的抗梅毒治疗,治疗梅毒期间应定期随访。既往感染的孕产妇,也要及时进行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应进行肝功能和HBVDNA定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HBVDNA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建议孕24-28周口服抗病毒药物,可有效降低生产时母婴传播的发生。
3、产后干预
艾滋病孕妇生下的宝宝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开始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于48小时内、6周和3个月时,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如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到孩子满12、18个月时需再次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
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最有效的途径。疫苗接种全程需要接种3针:
①出生时,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②1个月,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
③6个月,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
四、正确的喂养方式
1、艾滋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乳汁中,同时母乳喂养过程中乳头皲裂、破损会增加宝宝感染的风险。感染的产妇在喂养新生儿时应选择婴儿配方奶粉等进行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2、孕期实行母婴阻断,婴儿除外先天梅毒且母亲给予正规的抗梅毒治疗,无乳头皲裂和乳腺炎时可以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没有梅毒,不会通过母乳传播。但如果乳房、乳晕上有梅毒疮或破损伤口,要暂停亲喂,可以改用手挤奶或吸奶器来排除乳汁,进行消毒,直到伤口愈合为止再恢复亲喂。
3、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获得双重免疫保护作用),可以母乳喂养。乳头破裂、出血、伴有浆液性渗出或新生儿口腔有溃疡,可暂停母乳喂养。
五、儿童如何随访
“艾梅乙”感染孕产妇的宝宝出生时的检验很少能直接排除感染,需要定期随访判断宝宝是否被感染。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随访月龄:1月、3月、6月、9(8)月、12月、18月。
梅毒感染孕妇所生儿童随访月龄:3月、6月、9月、12月、15月、18月。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儿童随访月龄: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最迟不超过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