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起一个故事:
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自出生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无巨细,全赖父母打理。一日父母要出远门,临走前在儿子脖子上套了一个硕大的煎饼,并叮嘱说如果饿了就咬几口,确信万无一失才离家。谁料几天后回家发现宝贝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啃了嘴巴够得着的地方……
以前以为这个故事只是一个讽刺有钱人的笑话而已,并没有刻意记在脑海。没想到如今接触到的孩子多了,竟然频繁地想起这个故事。原来它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檄文,具有深远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个三岁的男孩,奶奶给他准备好早餐,他盯着桌子上白白胖胖的包子好一阵,有种垂涎欲滴的感觉,可是怎么不吃呢?好半天才发现问题所在:他不会打开包子外面的塑料袋!帮他打开之后,他还是愣着不动,于是提醒他可以吃了,结果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直接把嘴巴凑近包子咬!越咬包子越跑,直跑到他够不着的地方,他也没想到他有两只手可以用!而那包子却好像在挑衅他:“来呀!你来吃我呀!”最后直把他挑衅到哭。完全不用夸张,平时必定是妈妈抱在怀里,奶奶撕一块下来放进他嘴里,说:我的乖孙孙,快吃哦,吃完了奶奶再撕一块哟!
一个四岁的男孩,被爸爸妈妈捧着,被爷爷奶奶宠着,被外公外婆惯着,已经到了堪称极致的地步。饭摆在眼前,绝不会自己拿勺,不喂,宁肯不吃;衣服送到手上,不会穿,狠狠甩地上,再踩上几脚;已经睡醒,且已经坐起来,就是不愿自己上洗手间,等着被抱起来去把尿,没人抱,就直接尿床上…
一个五岁的女孩,隔三岔五把粑粑拉到裤子上,有时她居然像做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向周围的小伙伴大声宣告:“我拉屎了!我裤子上都是屎!我爸爸说没有关系不要紧!每次他都会帮我换的!”这是多么令人骄傲而自豪的父亲呀!
一位四岁男孩的妈妈,听孩子说老师动粗,遂来了解情况。老师一再解释没有暴力这回事,只是孩子穿鞋子遇到困难,老师提示他用手帮忙,他便气急败坏将鞋子砸向老师,然后老师口头批评了他。这位母亲于是请求老师不要批评她的儿子,说她儿子是几代单传,是如何得来不易,说她儿子在家里如何乖巧,说着说着开始哽咽,最后哭得稀里哗啦......
一对夫妻在国外工作,为了弥补不能陪伴孩子的遗憾,在自家别墅为孩子请了三个保姆。上楼下楼出门散步,都由保姆抱着,然后,孩子快三岁了,还不会自己走路…
也许他们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即使一辈子只长身体,不长智力,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生活技能,都不是问题,钱可以摆平一切。但是,这是父母生孩子的初衷吗?这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有多少老小孩在啃老,就有多少父母在晚年吞下溺爱的苦果!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吧?
从最开始的中国高中生不会剥鸡蛋,到后来的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回学校的路,中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刷新着公众的认知,因为背后的父母一次又一次提高着溺爱的标准扩大着包办的范围。
不知这类家长可否意识到,他们不是在带一个孩子,而是在养一只宠物。类似于名贵的小猫小狗,给它们吃精致的宠物粮食,给它们穿定制的衣服,定期给他们做清洁美容,在它身上投入再多的金钱也在所不惜,只要它讨你欢心,而且你觉得它也会欢心。否则,若是把孩子当自己的亲生孩子养,就该从小慢慢学着独立自主,即使以后不能干大事业,也至少自给自足,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至沦为别人口中的笑柄。
脖子上挂着煎饼还活活被饿死,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细想起来却暗暗恐慌。幼儿园里的几个特例,也许只能算是管中窥豹,但已足已引起家长的重视。